首页 > 资料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发布于:2022-06-13 19:08:00 作者: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通用2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通用2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看过《苏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会这样认为:它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小说。它曾经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会使我兴趣十足,一会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这矛盾中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整本书。

  有的朋友说,《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

  有的朋友说,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

  的确,挪威作者乔德坦·贾德将哲学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给我们,让我们更方便地了解它。

  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天放学回家,意外地发现了一封写给自己的信,里面只有一张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这个问题从此改变了她的世界……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它让我也开始思考起了哲学,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生活在人心中的东西。世上的人“在这只被拉出宇宙的帽子的白兔毛皮深处待得太舒服了”,以至于他们“被这个世界磨掉了好奇心”,“习惯了这个世界”。这本书好像一个哲学家,在我“已经开始朝着兔子(就是从宇宙的帽子中被拉出来的那只)温暖舒适的毛皮深处向下爬时,却被这位哲学家中途拦住。”

  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但是人却忘了这个世界的存在。《苏菲的世界》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这种问题。但是,我是谁,世界是从哪里来呢?没有人能回答,也没有人知道。也许,这是人世间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初次阅读《苏菲的世界》,他奇特的封面吸引了我。从魔术帽中钻出的兔子,和抽象派式的画面。这是一本写哲学的书。哲学,在我们的印象中并没有深刻的了解。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哲学不仅仅是人为什么生和死,也不仅仅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循环。

  这本书通过苏菲被他的哲学老师所吸引,沉入哲学的海洋,从而向我们娓娓道来。这里面有我们所知的柏拉图,苏格拉底,亚力士多德,还有现代的先驱者马克思的思想。也有一些不被我们耳熟能详的德谟克里特斯,斯宾诺莎等。

  这本书让我陷入久久的沉思。如苏格拉底: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让我想起我曾经因自大傲慢而做错了不少事情。更有我们究竟是上帝手中的提线木偶,还是我们的体内居住着神灵的思想碰撞。

  曾经的我认为哲学与生活无关,不过是那些大思想家更深层次的胡思乱想罢了。读完这本书,我更是知道哲学其实与生活息息相关。看着少校那一个个一环接一环奇思妙想的圈套。似乎将苏菲与他的哲学老师玩弄在鼓掌之间。

  我开始慢慢的思考,是否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个像少校这样的人将我玩弄。我却一无所知。我是否就如在魔术帽中钻出的兔子的兔毛上仰视整个世界,始终被困在一个局里。一个人的肉体允许突破不了这个宇宙的极限,但是有的人的思想就像霍金一样,可以追寻到宇宙的深处,探索黑洞的奥妙。将周身置之度外,在渺小的大脑中有着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不能像个木偶一样,一无所思。我们要敢于用思想去突破这个世界的极限,去畅想未来。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要突出重围,不被现有的所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好奇和思考。

  ——题记

  读了这本书,我的好奇心便挑起来了——14岁的女孩苏菲原本平常、有序是生活被一封离奇的信打破了。“你是谁?”这个问题出现在信中,在此之前,苏菲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她绞尽脑汁,但她找不到答案。而接着又寄来了许多信让她困惑不已,席德是谁?寄信人是谁?席德爸爸为什么让我把信给席德……然而她也无意间开始了哲学课程。一个个的谜团也相继解开。

  “你是谁?”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抹不去,擦不掉。开始,我可以轻易地回答:我是姚丽霞啊!但是那个叫姚丽霞的又是谁啊?如果我取了另一个名字,我会不会变成别人呢?我一直想不出答案,苏菲也是。

  书中谈到了从最早的哲学家一直到现在的哲学家,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格拉底。我记得他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他这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竟如此谦虚,令我震惊。他一生对哲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他却被陷害,最后为了良心与真理服毒而死。我佩服他的坚贞不屈,誓死捍卫良知。

  为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它们的存在,而小孩儿则不一样,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充满好奇,都会产生疑问,而要成为一名哲学家,就要拥有好奇心。它让我又重新找回了好奇心。

  哲学这门课程中,有着让人费解的问题,有着神秘的历史,既新奇又难懂,我希望我以后能深入了解它。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在我13岁的时候我买下了这本书,没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说它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苏菲的世界》一部充满哲理的书,主要讲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就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哲学的意义、人的生命和各种哲学学说:如果把宇宙比作魔术师,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刚开始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人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的生活,就不再过问世事了。哲学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别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为哲学家。

  哲学的世界,有太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寻。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

  尽管我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苏菲的世界》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与启示。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6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有时候我会莫名的去想这些问题,有一天我走进书店,看到了一本书《苏菲的世界》,我希望从中能够找到一点答案。

  《苏菲的世界》讲述一位叫苏非的14岁少女,在某一天放学回家,接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按时间顺序学习并了解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思想历程,从康德,弗洛伊德等等几位大师思考的根本问题。然而,事实的真相比她想象的更离奇——自己居然是别人虚构的人物!

  生命本来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的消失。在《苏菲的世界》中,“巴洛克时期”这一章里,有一首诗“世界是一座舞台,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扮演者好几种角色。”那我们的人生是一部已经写好的剧本吗?笛卡尔说过:“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存在,那么我不思考。如果我思考,那么人生就意味着虚无缥缈。”他认为,我们应该要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怀疑”这件事本身。

  中国古代的圣人庄周在梦里遇到了一只蝴蝶,他在想究竟是蝴蝶在他的梦里,还是他自己就是蝴蝶的一个梦呢。《苏菲的世界》让我了解了渣学家的思想,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7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给很多哲学著作敲了钟,或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不能普及和推广,

  但《苏菲的世界》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随着探求进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学原理。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真实演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8

  这是一本关于哲理的书,我开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认为这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我开始并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些什么的,当我看到第一章,我便知道这是讲哲学,每当我看到一个问题,我也会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就比如,第一个问题“你是谁?”我当时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苏菲却比我们想的还要多,她还联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们想的还要深入,还有“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奇怪的生物”这些问题把我弄得晕头转向,使我对这本书没有了兴趣,让我接着读下去的是那个寄信胡神秘人,她是谁呢?为什么要寄信给苏菲呢?我继续的往下读,后面的内容并不象前面那样难以解读,而且越往后面读,我就觉得我的四周被金灿灿的阳光照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两千四百年前的样子,使我大吃了一惊,我当时的思想是和苏菲一样的,这是不是在拍电影呀!怎么会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梦,对于雅典之旅,这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让人通俗易懂。这本书讲了许多关于哲理的知识,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们都没有提出疑问,并认真思考过。哲理是一门很复杂又是很简单的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动脑筋和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认真思考,直到寻找到答案,我们应该学习苏菲那种爱思考,坚持不解的精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思考,而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子肯定会比现在多得多。《苏菲的世界》带给了我另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解说的感觉,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尘埃,你非常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论你怎么努力,永远都触碰不到它的边缘,既然望不到边,那就让我们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9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书中主人公是一位14岁的少女苏菲,好奇心是苏菲这个人物的灵魂,也是哲学的灵魂。“你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回答“我是我”。而苏菲不一样,她认为这个答案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叫苏菲,是不是我不存在了呢?”好奇心一步步地指引她探索下去,探索人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就和哲学大师一样思考那些根本问题。如果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好问的苏菲,也不会有苏菲神奇的经历。如果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如此蓬勃发展的哲学。

  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精神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心声的对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人类的文明,“哲学”并不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理解的高深理论。以前我对哲学抱着望尘莫及的想法,现在才发现其实我从来都不了解哲学。

  以上是我不完全的见解,这本书我虽然理解和感悟不是很透,但是我相信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认真感悟生活,就能理解哲学。我相信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学问。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0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1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是人出生以来就会有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终极哲学问题,也是所有人至今未解答成功的谜团。

  十四岁的苏菲不断的接收到一封封不同寻常的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不过,她通过她充沛的知识逃离了“世界”,可是这一切都被席德看在眼里。这本书中我最佩服的是苏菲,她依靠在那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常人无法触及的奥秘,才能与艾伯特逃离“世界”

  这本书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不禁感到惊奇,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感到怀疑,不过更让我吃惊不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女为何拥有如此高的悟性,也许是我们已经忘了当初对这世界的好奇,也或许是我们已经淡忘了世界。这一点从艾伯特身亡就可以看出,因为他对世界报以好奇,对我们的生活感到惊奇,所以他才会去探究,去深入,哲学家的疯狂。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人不过是宇宙的蚂蚁,当我们重新打开对世界好奇之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才需要像他们这样的哲学家来帮我们来产生他们那“正确的思想”。这本书会唤醒所有人对内心早已沉封的好奇与关怀。他解释了人生的同物,潜至繁琐小事,深至世界,人心,哲学,使这本书让人更加诱发探索,思考。

  人如果未背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快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做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这才是苏菲的世界的真谛,不应该如此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2

  《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意义的书,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部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一封未知的来信,带来了一个个关于哲学的理论与思考。

  故事主人公是苏菲,一个十四岁少女,过着平凡生活,直到一封未知来信打破了苏菲平静的生活。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勃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在一位神秘导师艾勃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信件中提到一个人席德,原来苏菲是个虚拟人物,这一切都是席德的父亲为了庆祝女儿生日虚构出来的故事。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知道这一切之后,并不想被人控制,他们做出反抗,离开生活许久的伊甸园,离开席德生活的世界。

  当你知道自己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你的心理建设会不会崩塌?如果自己是苏菲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自己是个虚构的人物,然而自己并不是主人公,只是一个配角,这又和现实世界有何区别呢?现实的世界不过是我来过一遭,而后几十年过去我又消失在这个世界,和虚构出来的有何不同呢?虚构的人物有个人主宰着她的未来,那个创作者虽然是现实人物,她的一生又被谁主宰呢?这就是哲学不解之谜吧。苏菲打破了戒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3

  马为什么叫马,马是什么?在看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在某个时候,我爸妈拍了一张照片或者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这种东西。我父母告诉我那是一匹马。从那以后我就知道那是一匹马。每天总是看到很多人很多事,却从来没有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仅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当然。世界五彩缤纷,仿佛与我们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像魔术师从帽子里拉出的兔子,而我们人类是深藏在兔毛里的寄生虫。我们都舒服地躺在兔毛深处,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学家,不断爬上兔子的细毛,想探索魔术师的秘密。我们比哲学家更缺乏的只是好奇心和聪明的头脑。

  哲学家不停地爬行,同时不停地呼唤沉睡的人。他的呼唤只唤醒了少数有头脑的人,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总是把生命献给哲学,服毒自杀,耶稣也是。我钦佩他们的勇气和精神。有的人活着,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米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提出了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我想是的中世纪,浪漫主义。慢慢的.,我陷入了整个欧洲哲学史。一开始,我失去了很多理解。越来越发现,哲学离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知道一些地区和习俗,但我的思想是无限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也是相互的。苏菲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是谁?苏菲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一个智慧的世界,一个梦想的世界,也唤醒了我们生活的智慧。十三岁第一次读苏菲,很疑惑。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4

  有一本书叫做《苏菲的世界》他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看完这本名著,我有一个感想,那就是:苏菲他是一个好奇而且好学的孩子,从他接过神秘来信时,他就有一种好奇感,再加上信上那些奇怪而且深远的问题,使她情不自禁的去弄懂这些问题。接着就在一位导师的引导下思考一些各位大师所思考的问题,首先他应该有自信,然而事实却比他想象的更离奇、怪异。

  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每个人的大脑里、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心里面都想得很多。虽然有一些不切合实际,但是那都是一些发自于内心的幻想,更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但我们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那是一种哲学的幻想。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5

  今天,我拿起了《苏菲的世界》这本怪异而又神秘的书,读完后,我想了很多很多......

  这本书主要讲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就像迹团一般在她的眼底下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读完后,我觉得苏菲就是代表着人类本身,她对宇宙和世界的探求代表着人类对哲学和世界的认识以及探索。所以优秀的世界观是人类的探索活动提供正确的引导。我们应该像苏菲学习,要做一个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敢于发现的人,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生活中探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探索,需要经受种种的挫折。一个人需要在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渐渐成长。新东方学校的俞敏洪曾经历过两次对自己有转折意义的失败。一次是连续两年高考失败,一次是出国留学梦的破灭。不过,正是这些磨难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于是他抓住了生命中的一次机会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 九,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人们的意志。正如腐朽的土壤中一样能够生长新鲜的植物,腐朽的土壤也一样能够为植物提供丰富的营养。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6

  首先,在这里要诚实的说明一下《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只看了一部分,但根据原着拍成的电影是认认真真的看完了。文字的细腻与电影的真实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下面,我用文字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最初接到这本书,大致扫了一眼,"恩,是关于哲学的。"心里想着:"关于哲学的书籍肯定是枯燥无味的脱离现实的一些大道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完全错误。这本书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带领我们进入了智慧的哲学的世界。

  苏菲,一个14岁的小女孩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些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启齿的问题引领着她在哲学的世界里探索。苏菲在试图揭开谜底的过程中,结识了她的导师--艾伯特。凭借着神秘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两人游历了从古至今的哲学殿堂。从神话,命运讲到启蒙;从苏格拉底讲到康德再到马克思;从中世纪讲到文艺复兴再讲到我们的时代。 内容有系统的、纪年体般的展开,涵盖着各种哲学思潮的人物和思想。使我们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一同重温西方哲学史,人类文明史。

  文中的两对人物苏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交叉的出现,似真实又似虚幻。如同一部侦探片处处暗藏玄机,引人入胜。

  "苏菲"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诚然,我从中也学到了不少。苏菲的执着,勇敢,善于思考无时不令我敬佩。在一次次探索中,苏菲也一点点成长。到最后,电影中的小苏菲说:"我在想席德和她的父亲,我们比他们长寿,他们只是人类。而我们,我们是思想,永垂不朽的形式。我们会永远生存下去。"艾伯特惊喜的大叫:"思想!柏拉图?苏菲,你成为了正真的哲学家。"是的,我们只是历史中的过客,百年后我们的形体会灰飞烟灭,百年后或许没有人会想起我们。但是我们所留下的伟大的思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次一次的被后人们证明。"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政治书上说: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整个世界就像只小白兔,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哲学家们站在兔毛的顶端想要努力的看清整个世界。每一个哲学家并不是精通万事万物,他们只是在自己的领域做的比较突出,比如自然派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而我们,只需脚踏实地的把目前该做的学习用心做好,长大后,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作为,这就足矣。

  没有看完整本书,我感到很遗憾。但为了完成作业而看书,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找个时间,静静的坐下来,翻开手中这本书,细细的品味,从中挖掘出生命的价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7

  《苏菲的世界》采用人物对话讲故事的形式将欧洲哲学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生动形象的呈现给读者。

  书中使我印象最深的第一观点是“哲学家要时时刻刻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哲学家必备的要素之一”。

  书中介绍了哲学经早期的自然派,历经古典派、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至最近的生态哲学,正是历代哲学家对自然和世界的无限好奇心促进了人们对大自然及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及科学的发展。

  很多哲学大师如苏格拉底、布鲁诺等为了哲学及他们心中的信仰而献身,正是他们这种不服权威,不固守成规才激励人们对目前的状态及心中一直奉为神圣的信仰引发思考,进行批判,从而使人们的眼界及信仰不断的更新,逐步走出愚昧无知的状态。

  哲学虽然与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在目前看来哲学也远远没有科学重要,但就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哲学发挥着与科学同等重要的作用,哲学首先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的改变促进人们用科学的方式去改变生活。

  第二个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不是要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采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去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墨守成规,机械式的忙忙碌碌着每一天,大脑已经处于停滞状态,对什么事情都感觉理所应当,不再关心事情的背后及真实原因。对新鲜事物也失去了最基本的好奇心。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情都采用哲学的思考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表象事情采取更深入的批判性的哲学思维。

  我们处理生活及工作中的问题会更加彻底,更加深入,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8

  一个叫苏菲的女孩在放学的路上收到了一封没有名字的信,上面写道:“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以后苏菲不停的会收到这种神秘的来信,每次那封神秘的来信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于是,他就这样默默的在一位神秘的导师指引下,思考导师提出的问题,因为她也很好奇,她企图解开这些令她费解的问题,但是事实的真相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就这样,她在一步一步的探索……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平常很疑惑的问题,原本我以为他是一个不符合实际的“学问”,直到我看懂了他,才豁然明白他的伟大之处,我也认为了这是一门哲学而不是科学,他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他不能用数学公式来计算,也不能用科学现象来解释,哲学的世界有太多的奥妙可以值得我们去探索,每一次的发现就是对我们人生的领悟,苏菲的名字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本意即是‘爱智’,不过也有人说,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是哲学的外在意义。苏菲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孩子,她运用自己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积累,一步一步发现这个世界,在我看来哲学也是一种让我们成长的一个支点,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他的价值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我们现代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环境中,有几个人会想到‘善待’自己的生活呢?除了每天上班下班面对陌生的面孔和没有表情的手机,渐渐的,我们的生活变得乏味枯燥,觉得很没有意思,每天做着重复的工作,有几个人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呢?

  所以,就现在,让我们放下匆忙的脚步去发现身边的美,去感受这个神奇的世界,充实感自己的生活,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你会觉得一切事情都这么神秘到又很美好,你不在枯燥,生活不再乏味,让我们得生活多姿多彩起来,面对阳光充满想象,就像苏菲一样拥有智慧和善于发现的心情。

  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这句话是一直是我奋斗的动力,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未来的路还很长,不怕我们失败就怕我们没有去想的勇气,更别说做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没谁也想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还不如上我们把这一秒过的够精彩,幸福其实就在下个路口等着你,让我们收拾心情整装出发。

  当我了解哲学以后我感觉他就存在我的身边,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彻底了解世界和生命,可是我想只要自己想去做,自己快乐,那么什么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应该知道我们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就这么长,我们不能无所谓的活着,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苏菲的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充满智慧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的终根意义和对人生的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9

  《苏菲的世界》记述了众多哲学家。但,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我认为还是马克思。

  因为,马克思是首位将哲学与实际的社会学、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哲学家。马克思认为,人们的思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的变化推动,并且将社会的物质、经济、社会条件称为社会基础,将社会的思想、规则、宗教、科学等称为上层构造。

  并且,马克思指出了上层构造与社会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基础决定上层构造,上层构造也能影响基础。

  马克思的成就还体现在对于阶级的思考。他提出任何时候,阶层冲突都存在,它只会缓和,不会消失,并且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弊端,提出共产主义构想,影响深远。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是我读了他的哲学观点后最大的感受。马克思是哲学家中第一个切实关心到无产阶级恶劣生存状况的哲学家。他不像其他的哲学家一样,埋头研究例如“宇宙的本质”“生命的意义”这类过于空泛、对于现实毫无价值的终极问题,而是敏锐地抓住了现有社会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共产主义制度。尽管依然局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顽固等因素,但马克思依旧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是一名开拓者。

  同时,他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的一种特质,也是令人敬佩的。马克思主义指出,黑格尔哲学本末倒置。马克思将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归结为物质,是一种典型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则将这种力量归结于世界意志,就有一些唯心主义的感觉。马克思将物质放在第一位,说明他对命运的一种不相信,对于人类力量的坚定信念。而这,便是马克思的思想中最为可贵的一种特质。

  总而言之,马克思,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0

  窗外,雨淅沥沥,正是读书的意境。我坐在窗前,细细琢磨着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感受着苏菲的神奇经历,品味其中一些深刻的哲理。书中语言幽默,却将深奥的哲理阐述得淋漓尽致。认真品读,只觉收益颇深。

  “你是谁?”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苏菲迷惑了,我也不禁哑然失笑。苏菲就是苏菲,我就是我,我就是孔韫秋呀!一页页往下翻阅,跟随着苏菲哲学性的思考,我也渐渐开始思考:那个叫孔韫秋的人又是谁呢?如果我换了一个名字,那么我是否变成另一个人了呢?

  就在我为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世界从何而来”?不用说,没有人真正知道。不过我也觉得这个问题的确是应该问的。在我的认识里,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我站起身来,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望着屋外细密的雨雾,在脑海里搜寻着。也许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可现存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个开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个物质造成的。那另一种物质又是什么呢?

  望着窗外的雨,心久久沉浸在书中,我琢磨着好奇心、生命的意义等哲学话题,和笛卡尔、苏格拉底等哲学家对话,感觉自己和先前的自己好像变得不一样了。以前的我关心的只是吃饭睡觉、考试分数等等,就如同寄生在魔术师帽子里变出来的兔子毛上的小小生物,坠落到了兔毛的最低端,习惯了便无心再往上爬,它自然到不了顶尖,看不见另一片更为广阔的世界。这是何其的悲哀!更悲哀的是,习惯了这一切的我们并未察觉这份悲哀。哲学也就这样远离着我们。

  阅读良久,轻轻将书合上,思绪万千。此刻,我坐在书桌前,竟然会时不时地回头看自己的身后,试图搜寻苏菲的身影。苏菲会不会正站在我的身旁,手举扳钳,准备敲我的头,以便显示她的存在?但即使她确实存在,真的从少校的故事中逃脱了出来,我却无论如何看不到她。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静静地站在窗前,琢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一部哲学启蒙书,但并不仅仅是哲学而已,除此之外,还有思考。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1

  对于任何一名哲学初学者而言,我们时常会困惑于哲学的深奥,痛恨于哲学将事物的辩证性地反复赘述,冗长的文段,晦涩的理解,种种因素,往往会让我们对哲学望而却步,站在哲学的大门前,犹豫徘徊。我们究竟是要带着目的性地完成对哲学的探讨,还是依靠主观能动性去探寻事物因果?你真正爱上过哲学吗?我们常常难于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这又是为什么?

  乔斯坦·贾德所写的《苏菲的世界》一书中说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总的来说,人们不太注意哲学家,他们太懒了,他们不知道哲学家开始了危险的旅程”。事实真的如此吗?然而我想说的是:“并不是!”虽然人们公认真理只存在于少部分人的手上,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对真理的发问,童年时期,简单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都是哲学性问题。对于曾经同真理擦肩的人们而言,他们或许是因为根本不知道这是关乎哲学的东西。由于生活中缺乏启迪,探索真理成为了少数人的信仰,因此真理成为了一种高深的事物。

  对于《苏菲的世界》这一本哲学性著作,《新闻周刊》(国际版)评价到“这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本书是最佳的入门读物”。的确,当我带着一种对哲学崇高的敬意首次翻开这本著作时,我惊叹于乔斯坦·贾德的天才化写法使得哲学通俗化。他仿佛是在召唤哲学初学者们游览于哲学的沃土之上,不用担心严寒冰霜将真理冻结,因为哲学的大门永远会在你伸出双手时自觉开启。

  在近乎一个月的自律阅读后,长达45万字的长篇小说《苏菲的世界》,在物质化层面上可以说是圆满完结,但在思维化层面上,它却是不朽的,仍在延续。关上读物,我在知乎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通俗化”是《苏菲的世界》成功的主要原因吗?一名“沙发”(即由于被点赞较多而居于首位的言论)网友的回答,吸引了我的眼球。他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写给15岁青少年关于哲学启蒙的图书,世界文坛对《苏菲的世界》的介绍和评论主要围绕于该书将哲学的通俗化。它能作为一部优秀的哲学入门读物而广为人知,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转念一想,世界上那么多的哲学家,他们在出版读物时,肯定也尝试过“通俗化”这一行文技巧。为证实这一猜想,我在百度上搜索了近四十年来的哲学性著作,惊讶地发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里,曾有一大批同《苏菲的世界》一样将哲学通俗化的作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像《苏菲的世界》那样取得成功?所以,在这里,我想就小说“《苏菲的世界》究竟采用了何种方法,在玩转通俗化这一概念时,能够甩尾其余人,成为哲学小说史上的泥石流”这一问题来表达我的看法。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先允许我对这部小说的概要进行梳理。故事发生在挪威的一座小城,14岁的少女苏菲同其母亲居住,苏菲的父亲是一艘大油轮的船长,常年出海,仅凭书信与其妻女联系。在苏菲15岁生日临近时,她在家里收到两封神秘信件,里面写有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好奇这些问题,但更好奇来信者,她期待来信。最后,在会说话的汉密士的牵引下,自称哲学家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有趣的是,授课方式全凭信函!一封信一般讲解一个时期的哲学,或是介绍一个西方代表性的哲学家。在这位神秘导师的带领下,苏菲走进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等影响人类命运的各个时期,思索哲学和艺术的真谛。穿插在其中的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史宾诺莎、休姆、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伟大哲学家。在苏菲与艾伯特的故事里,明信片里写着的“转交席德”以及艾伯特常常误称苏菲为席德……让苏菲无时无刻不想探查所谓“席德”的真实身份。在小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场景突然切换为席德的卧室,席德竟与苏菲如复制般的相像!在描写有关席德的生活情节时,透过席德同父亲的电话交流,故事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所谓席德的父亲,其实是挪威联合国部队驻扎在黎巴嫩的上校,他热爱哲学和写作,而《苏菲的世界》一书正是他为女儿席德准备的15岁生日礼物,他希望借此激发女儿对哲学的兴趣。在苏菲的世界中,苏菲、她的妈妈、她的朋友和哲学家都是上校笔下的小说人物。当然,小说中的一些背景,包括故事地点、事件等实际上都来自于席德的现实世界。席德阅读一章又一章的关于苏菲与哲学的故事,,而苏菲的世界又与席德的世界产生交叉重叠。

  读到这里,以上的问题似乎也有了答案。乔斯坦·贾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取材,借少女苏菲学习哲学的多样方式带读者进入“通俗化”的哲学世界。但它也并是一本单纯的哲学小说,在我的认知程度上,它类似于一种魔幻型小说,将虚假的事物进行近一步地虚无,从而让人剥离现实层面,投入极大的脑力来辩证自己所处世界的真实性。所谓“小说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讲义”大抵上便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当你读到一半时,你会发现《苏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礼物,即苏菲是虚幻的人物,元小说概念由此证实,也正因此,现实世界开始神秘化,书本上的内容吊足了他们的胃口。当童话、历史、宇宙……一切人类思维所能想象到的问题像雨珠一样倾泄而下时,讲义的枯燥乏味被人们忘却,因为它以讲故事为主体,忽略了所谓的形式,也由此套住了读者寓学于乐的“味口”。

  此外,文章内容的丰富也不可小觑,可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西方哲学家的荟萃馆,在这里,留于史册上的哲学家们都会出来发表他对于哲学的观点。柏拉图的理型论、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虚空论、笛卡尔的方法论、康德的因果率、黑格尔的辩证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些不仅仅是哲学的世界,更是人类进化的象征。当我们沉下心来静静阅读时,作为一个当代人,你一定会对历史产生一种敬畏感。前人的智慧原本是不可“窃取的”,但是文明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学习与继承。所谓“历史的过客”总要留下些什么来证明他们的存在,而我们也是如此。因此,当哲学上的饕餮盛宴赤裸裸地公之于众时,读者们定然会如饥似渴般地汲取。

  抛去小说哲学上的内容丰盈这一特点,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巧妙的叙事手法也十分另人赞服。关于哲学的问题,乔斯坦·贾德总是在故事前让读者思考“为什么”,然后再通过故事解答“为什么”。比如,小说开篇苏菲在毫无目的的前提下思考两个问题,这样也可以带动读者同其一起思考,更好地发散思维,自由畅想。他的这种写作手法,有利于打开我们闭塞的思想之窗,让我们原本的思维天性得到复苏,通过“哲学”的大门,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智慧。

  在苏菲与神秘哲学老师艾伯特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上校与女儿席德间的对白的相互切换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情节的进展也具有一定的哲学性质。这也是它在“通俗化”的同时表现出哲学无处不在的一个典例。《苏菲的世界》属于一种“嵌套式”的结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类似于“庄周梦蝶”般扑朔迷离。虽然我们都知道苏菲和艾伯特只是上校创造的“人物”,他们只是活在上校写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但是当上校的女儿席德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却真切感受到了苏菲的存在,甚至相信是一种真的存在。那么,所谓“影子”的苏菲到底存不存在呢?席德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是否所谓的席德也是某一个“上校”创造的呢?就像苏菲说的:“假如上帝创造了人类,那么上帝肯定也由另一种东西创造……到底什么才是世界的本源?”上帝可以设定人的命运,但却无法时时刻刻掌握人的思想和行动,尤其是思想。很多情节对应了弗洛伊德关于梦境和潜意识的理论。但实际上,不管是苏菲和艾伯特,还是上校与席德,都只不过是《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虚构人物而已。那么,面对这种类似“生命的虚无”时,我们作为其中的芸芸众生,又该如何自处呢?在《苏菲的世界》一书结尾部分,苏菲和艾伯特的“逃离”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问题。

  认真读完《苏菲的世界》后,我对自身学习哲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前,我仅仅只是针对一些著名哲学家的思想来进行哲学方面的学习,想着凭“最优思想”而少走弯路,可是到最后,我发现自己在哲学学习的道路上逐渐脱轨,仿佛成为一个机器,只会去记录思想的机器,这不仅使我对哲学发展缺乏整体上的感知,更让我对哲学有了一种“生疏感”。或许是一种所谓的“能量守恒”让我在历经失败之后寻得希望,《苏菲的世界》展现给世人的“通俗化”不仅勾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致,同时也助力我在学习哲学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在此,以笔墨的形式,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个爱好哲学的初学者们都能够利用自身的空余时间,好好地读读这一本优秀读物——《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2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可是“我思故我在”是真的吗?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它让我感到恐惧。或许作者就是想让我们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吧。

  有时候我会想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我认为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没有多少人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在这么大的世界中,我无法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有人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3

  这个暑假,老师让读三本书。前两本是统一规定的,而最后一本是我需要在给的几本书中选一本的。在此,我毫不犹豫的拿起了来自挪威的乔斯坦·贾德的作品《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读过了。这个暑假,我重新翻开了这本书,这使我不禁回忆起了故事里许多情节。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名为苏菲的14岁少女在一次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离奇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开始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迷团一样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祈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去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想象的更诡异、更离奇。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书,我也从未思考过哲学是什么。但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像苏菲一样,去思考书中的哲学问题,有的时候我还会因为去思考一个问题而躺在床上久久睡不着觉。

  其实从表面来看,这是一本哲学知识的书。但实际上,它也算得上是一本历史书,甚至是一本悬疑小说。看到后面,我越来越觉得后面的这些哲学知识枯燥乏味,但一直支撑我看完的是什么呢?是故事情节。带着这份好奇,我选择读完了它。

  书中介绍哲学家时,也同时介绍了许多欧洲古代的历史文明。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书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绍。而席德是谁,席德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人疑虑又将整个书变得有一点悬疑色彩。当我看到狗开口说人话,香蕉皮内写着字,苏菲的哲学老师把她叫成席德时,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这本书最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就是苏菲和她的好朋友乔安出去露营,然后偷偷潜入哲学老师的小木屋发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的那件事情。如今我想起那段情节我仍然有些紧张、激动、害怕。

  在书的结尾,席德与她的父亲和苏菲与她的老师的位置关系完全颠倒了,原来苏菲对于席德的疑惑变成了席德对于苏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将他们换个角度,故事又会产生新的趣味。

  无论是上一次读这本书或是这一次读这本书,我都感觉我已经神魂颠倒。这么快就到了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像别的读书笔记一样发出多么大的感慨,但我先说一句:多思考,多观察,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精彩的世界!再读一次,也仍然精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4

  很不容易读完了。确切地说应该是啃完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歇一段读一段,因为如果一口气读完的话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子的后果。也会像席德一样好奇,忍不住翻讲义夹的最后几页一样,我也在看的受不了的时候翻了最后一页,没看明白,也庆幸还好没有失掉好奇心。

  其实我就是凭着强烈的好奇心啃下去的,对世界,对人生,对本质,对哲学,对故事的好奇心,也算是小孩子的一种天性吧。小孩子。14岁也是小孩子哈,不想长大,长大了就不会有童话。

  觉得在这么一段时间读一本这样的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世界史了解个大概,物理,生物什么的简单的该学的也都学完了,所以对书中涉及的一些貌似不是哲学范畴的知识不会感到迷惑。反而会有一种更清楚的认识,明白了它们和我们存在的意义。

  啃到一半,到休姆的时候是最难受的,看不下去。读柏拉图那段的时候刚刚开始享受的一点点幸福感马上就没了,还好到后来的浪漫主义也重拾那种阅读的快感。说实话,到浪漫主义我就顿悟了,原来我是个享乐主义者啊。之后也意识到自己活在美感阶段。也就对自己的好吃懒做混吃等死游手好闲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及再往后就是这两天看的达尔文的这章提到《浮士德》里的一句话“一世人劳苦奔忙有何益,到头终究须把眼儿闭。”虽说也对前面浮士德的那一段总结有着和苏菲同样赞同欣赏的感受,但基于一个享乐主义者深层的悲观态度,对魔鬼的这句不无认同。也许,每个人心里,潜意识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东西,这些可能蕴藏着一个魔鬼,悄悄地,消失在梦中。

  而书中说,席德,是个天使。

  关于席德佳和苏菲亚之间的那段我还记得,虽然没有苏菲那样好的记忆,包括上面那一段也是重新翻书才打出来(我怎么可能那么清楚地记得魔鬼说的话!),也许是作者反讽的技巧太娴熟了吧。也许这也是我可以尝试的东西。

  而这两天的阅读最大的收获与达尔文,马克思,宇宙什么的无关,惊奇地为自己大晚上突如其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找到了答案。就是为什么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群里发疯说的那些话,那些疯话,包括前天晚上对某孩子发疯的话,原来都是在做自然联想。做自己潜意识的灵媒,貌似有一点成效了啊。虽说总发疯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与自己的潜意识沟通的确是一种非常特殊奇妙的感觉,淋漓尽致,仿佛就找到了本质。无奈的是灵光总是乍现......

  这种特殊奇妙的感觉用语言无法形容,这也是读完整本书的感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在读书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找到了解释就会很兴奋,很惊喜。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细微之处见真理。原来我们所要的,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答案。很早以前心里就有类似的冲动,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才明白,那是潜意识中哲学的力量。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存在类似的感受,就像当初JEFF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说一定要看啊。事实证明,太值了。哲学家所做的,和教师不同的就是教师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获得报酬,而哲学家是基于一种类似天赋使命的职责,要给一个答案。我猜这也是作者写书的初衷吧。作为高中哲学教师,致力于人的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Jostein Garrder他老人家就是艾伯特。教年轻的苏菲们在15岁之际一些赋予人生以意义的哲学知识。我们,就是苏菲。这世界,是我们永远要探索下去,每代人都要重新问一遍的未知题。

  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Jostein已经用反讽明确地告诉读者们要重新读几遍,然后才会获得更多乐趣。

  这是一部哲学史,每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束指引方向的光。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食指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几页了,就要结束了。就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很奇怪,怅然若失。苏菲和艾伯特最终成功了,逃出了少校的意念,但是,他们之后的生活又该怎样继续?那一场荒谬的花园宴会,唯一理性的哲学演讲,少校给席德讲述宇宙的奥秘,在少校丰富的想象力中不断出现的童话故事主人公,用尽毕生心血写的一部送给女儿作为生日礼物的一本哲学启蒙书。这些,就在苏菲和艾伯特弄断了锁住船的绳子,使席德意识到了空气中他们的存在,和爸爸要一起划船的对话中,结束了。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很强烈的失落感,就好像走一路风光无限的旅行,沿途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甚至不惜停歇,停在半路,却又被好奇和其它神秘力量拽着,奔赴下一个目的地,直到终点才明白旅行的意义,直到结局才意识到那样脆弱,最不愿面对的,最不可避免的,结束。

  那轰然的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5

  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着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电视机上看见马,我就认识马了吧,

  每天总会见到许多和事,我从来就没有问过一句:为什么?好像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层层谜团一股在她眼前展开,使她不得不开始注意起这些恶作剧般的问题,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淌徉在这个充满哲学的世界里,她开始不断思索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如果世界从魔术师的帽子里拉出来的兔子,大多数人都是在兔毛底端的杂菌,不断往下爬。而哲学家则会迎难而上,不断向毛尖冲刺。当然,中间落下的人数不胜数,但仍有小部分人,抓紧兔毛,去把兔子看个清楚。苏菲正是那一小部分人,锲而不舍,激流猛进,在不断的探索与失败中去找寻真理的那一道光。

  我是谁?生命又是什么?世界为何存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不可能告诉我们,他们所做的,只能是引导我们去创造创造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创造世界存在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读后感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