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发布于:2021-02-15 01:38:43 作者: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导语:语文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一、导游解说导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鸟虫鱼,无所不及,包罗万象。如果我们能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身份,让其身临其境,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教授《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出示有关威尼斯美丽图片的课件并伴着优美、轻柔的音乐介绍:“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小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体验威尼斯的小艇。”老师、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学生们就会兴趣盎然地随着导游去仔细地游览。

  二、疑问导入,创设求知的良好情境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老师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老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到外地买蛇养,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三、人物再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物再现导入,是指通过对课本中出现的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家、政治家、军事家等人物进行故事再现,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趣事等,进而联系到即将开始学习的新课中涉及的主人公。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久远的历史人物没有多大兴趣去了解和学习,要想把学生拉入课文学习中,就需要采用人物再现导入的方法进行。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通过让学生了解到伯牙和钟子期弹奏曲子的故事,导入到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从而使课堂教学受到良好的效果。

  四、联系旧知,强化学生知识印象

  在语文学习中,知识的关联性是十分强的,在知识的相互重叠、相互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强化知识印象,拓展学习视野。“温故而知新”便于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旧知启发新知,让新知巩固旧知,从而更能让学生熟悉、靠近新内容,循序而学、有备而学。因而,让旧知成为课堂导入的元素之一,对学生来说既有着意想不到的新鲜角度,又有着丰富回味的发散深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挑选和新知联系性强,有对比、比较价值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连接和明确点题。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六册《送春》时,教师用前一课的内容进行了旧知引导:“同学们,提起春天,想起的都是生机盎然的早春,就像我们才品味过的《咏柳》一样,那份诗人对春的喜爱、惬意令人印象深刻,但有来就有归,暮春时节又有怎样的情怀呢?下面这首《送春》会带给大家。”教师让学生对比二诗中的不同景物及情感抒发,在旧识的穿针引线下,学生丰富解读了新知,加深了知识印象。

  五、挖掘趣味,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中必须有趣味的牵引,才能真正投入关注,建立兴趣。语文学科本就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的趣味元素可谓多不胜数,教师在课堂导入中也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趣味元素,让学生耳目一新,对新知充满探究欲望。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值得挖掘的方向很多,一个耐人寻味的谜语、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等都是学生喜爱的、贴近他们认知心理的趣味焦点。教师可以将这些多彩的生活化元素融合于课堂导入中,让课堂顿显童趣十足,活泼热烈。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火车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别出心裁地用谜语作为新课导引:“不上天,不下海,两根轨道脚下踩,钻山洞,过桥梁,轰隆轰隆跑得快。”学生的情绪马上兴奋调动起来,并很快猜出谜底:火车,教师趁热打铁,和学生一起分析谜语中对火车的特点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刻画出生动的火车形象,继而进入正式的课文学习。课堂导入中的趣味元素就是学生学习热情的燃点,适时点燃,便能够广泛带动。

  六、渲染情境,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情境教学是新时期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下常用的教学手法,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魅力,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让学生从单纯地“听教”中跨越到眼、耳、思等多方位的全面感官学习中,从而更具自主认识深度,更能激发个性感受。

  将情境渲染法应用于语文课堂导入环节,可谓更有效用,导入环节不仅是对知识的引入、开场,更是对整堂课的概括、开启,就像打开珍宝盒盖的一刹那,打开动作的快慢、打开的手法,都和学生们所见到“珍宝”的内心感受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以最适当的情境展开方式拉开课堂的帷幕。例如,在教学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长城》时,教师不仅用著名歌曲《长城谣》作为音乐背景,还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了不同角度、场景的长城形象:有人民币里的长城、从月球上拍摄的长城、夕阳下的长城、白雪覆盖的`长城等。在情境渲染下,长城的雄奇形态和伟大意义都如随着画面展开扑面而来,学生的心灵明显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带着深刻的感知体验投入新的学习。

  七、线索设疑,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语文课堂学习中,思维线索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学习基础,没有思维的清晰引导,学生就有可能领悟错学习方向,得不到正确的精神收获。为此,思维是课堂导入中不能忽略的重点,有的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凸显课堂导入的多样性、独特性,却放松了思维的导向,从而令学生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思维常常和问题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通过恰当设疑来为学生制造思维线索,让学生循着疑问深入课文学习,既明确了课堂主题,又拓展了思维方向,问题悬念不但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还让学生爆发出思维意识。例

  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有的人――几年鲁迅有感》的教学中,教师以这样一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课文中讲了两种人的分别什么品质?课文中应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诗中的“活”和“死”的不同含义和所代表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层层深入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思路指明了方向,问题线索让学生的思绪避免了混乱、松散,确定了思维深度,让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空间地投入课堂学习。

  课堂导入的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只要是能够吸引学生关注、适合打开学生心扉、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元素,都可以被应用于课堂导入中,强化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站在教师的角度,则要掌握学生心理需求、大胆融合创新思路、深度发掘语文学科特点,因地制宜,适时而动,切实高效,走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