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发布于:2021-02-15 00:14:45 作者: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导语: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一、温故知新,层层递进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现行的教材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方面组织单元的。而单元中的各课之间,总有着相通或递进的关系所在。我们要纵观整个单元的内在联系,可以充分利用温故知新,层层递进的引入,不但能巩固学生对前一课主要内容的把握,更能让其理解该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那奇妙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单元编排的逻辑关系,加深对单元内容的整体认识与把握。

  以初中七年级第一单元为例。

  初为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我是这样导入的:一年前,或是六年前,你们憧憬于怎样的中学?几年的努力,现在的你,如愿以偿了吗?面对成功与失败,你是怎样看待的?或许,从《在山的那边》这一课,你将会受益匪浅。

  当同学们学完了第一课,明白了作者善用象征手法,把“山那边”的“海”和“一座又一座”的“山”分别象征为“人生理想”和“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有可能面对的重重的困难”;并懂得了“人活着,就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学会勇于进取,乐观向前,努力克服困难”的道理。

  在开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我特意这样复旧迎新般导入:一个人,在追求理想的奋斗中,总会遇到一些坎坷与困难。但当陷入困境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正确的面对和克服呢?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难题吗?想一想,困难就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什么?我们第一步需要怎样做呢?(老师板出了课题“走一步”,同学们马上响亮地回答道“勇于踏出第一步”)是的,假如没有那“走一步,再走一步”,或许,我们的人生就大不一样了。请看美国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当年要不是这样“走”来,或许,这个世界就会是少了一个大文豪了……好,现在我们就去看看他是怎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这样的两课之间的承上启下,同学们就会从第一课是“引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理解到追求理想的过程,难免会有困难的挑战”自然地认识到第二课是第一课的具体延伸,教会了他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应该学会以坦然的心态,勇敢踏出第一步,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把小困难化零,成功的彼岸(或成功的人生)便会在努力中悄然靠近……两课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层层递进的。再结合第三课流沙河的《理想》让我们懂得理解“人活着追求理想的意义……”就更能领悟本单元意在鼓励中学生要懂得树立高远的奋斗目标,并在不懈奋斗的过程中,不畏艰辛,敢于面对,勇往直前……这不仅是引导学生欣赏了美文,还在“人生观”与“生活态度”等方面更有了有力的鼓励。(同样,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借景抒情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之间也构成了一个“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主题)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氛围渲染

  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许多文章是深情动人的。我们可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或诚挚而深沉、厚实而凝重、沉郁雄健;或浓郁炽热、激情奔放、起伏有致、强劲有势;或结合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动作作为传播媒介,再现课文的环境气氛,从而把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通过眼口等感官传递到大脑,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产生共鸣,出神入化地进入角色,令其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例如,我是这样导入七下级下册的《最后一课》的:

  师:2013年2月21日,正当我们全体师生兴高采烈地迎来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的时候,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强烈谴责了与日本围绕钓鱼岛处于对立关系的中国,他说:“必须使其(中国)认识到不能强夺领海与领土”。同学们,当作为中国人的你们听到这个“黑白颠倒”的话语的时候,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生:愤怒之极……(有的甚至破口大骂日本的可恶)

  师:是的,一股强烈的爱国激情,此刻正在我们的心里澎湃……在1871年到1873年间,当法国阿尔萨斯沦陷以后,当地的人民也同样表现着他们那极度的悲愤情绪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我们共有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请看那精彩的《最后一课》……

  人非草木,情境陶冶人。在这切实的悲愤、激动的气氛中,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同学们马上专注地钻入课文,细致品味课文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渲染,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而强烈的学习愿望与积极性,达到了师生情感与课文内容同步之效。

  三、直奔主题,握中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客观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有所收获,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而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引言从这入手,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该课的教学重点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关注对文眼――标题的剖析。

  例如学习初中七年级下册的《伤仲永》一课,我抓住了一个“伤”字,引出了学生预习课文所掌握到的“仲永由‘神童’变成‘众人’”的感伤之意,是作者王安石对其惋惜、哀伤之情。紧接着,我这样导入课文:仲永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神童”是天生的吗?后来的教育与学习是否也很重要?这样直奔主题,把握中心的导入,快速地把学生的思考专注力集中到课文的重点上来,走进文本学习便水到渠成了,效果也不错。(《看云识天气》《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国石拱桥》《敬畏自然》等课文都可以使用此导入法,主题导入,深入文本。)

  四、蜻蜓点水,钓胃口

  有人说,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根源。瓦特因为对烧水时的情景好奇,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因为对苹果落地好奇,发现了牛顿定律。语文课堂的开动,也需要好奇心的驱动。老师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创设出学生探求知识的最佳情境,引起学生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再让学生在自主渴望探究课文的心理状态下走进文本阅读,深入文本,细嚼文本,掌握中心……

  例如,我是这样导入七年级下册的《伟大的悲剧》的: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成功者拥有一切,失败者什么也不是”……任何的“悲剧”都是使人伤感的。但,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看待1910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探险南极的失败却是“伟大”的,这是为什么呢?“悲剧”也会“伟大”?这是否矛盾?这样扼要的“蜻蜓点水”,同学们的求知胃口被老师钓起来了,便马上深入课文,寻找“悲剧”与“伟大”在文中的含义……最后,同学们明白了:作者为何还要给失败者作传的目的――让人类懂得“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而且,也明白到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同样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愿同行们善于联系教学实际,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积极探索和积累导入的良方。精心导入,启发教育,振兴我们的语文课堂。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