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例谈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实施策略

例谈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实施策略

发布于:2020-09-13 11:29:54 作者:

例谈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实施策略

  猜想是根据不充分的事实(要有事实)、不明显的线索(要有线索)或不严格的推理(要有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幼儿科学猜想活动是指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依托某种特定的环境及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围绕某一科学问题,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通过对这一经验进行整理、加工,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科学假设结论。它类似于科学假说,但幼儿的猜想不是科学假说,幼儿猜想与假设的对象是“人类已知,学生自己未知的”。根据以“科学猜想活动”为研究主线,以“做学玩合而为一”的操作理念,其基本理论架构如下(见图1)。

例谈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实施策略

  在这一理论建构中,整个幼儿猜想活动体系始终围绕“在猜想中获得科学,在科学中学习猜想”的活动目标,牢牢把握“大胆猜想、主动探索”的研究理念,以科学猜想活动为核心内容,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支持猜想”、“操作实践”、“再次猜想”、“学习建构”等为具体实践。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我们又以“环境烘托”、“经验积累、“教师引导”为辅助策略,激发幼儿猜想的兴趣,积累相关表象经验,使科学猜想活动更具合理性。根据上述建构,幼儿科学猜想活动的内容应包括事实性猜想、规律性猜想、原因性猜想和方法性猜想等,其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事实性猜想的操作策略

  事实性猜想即对“是什么”的猜想。这类猜想适合小班阶段的幼儿,它可应用于对探索对象的性质、特点的猜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事实性猜想所提的问题一般是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或它长什么样子?要进行事实性猜想,幼儿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从自身经验出发进行联想和类比。例如在进行水、水蒸气、冰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进行猜想:“水是什么样的?冰是什么样?水蒸汽是什么样的?”进行此活动之前,教师可提供一些与水有关的线索,引导幼儿通过思考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从而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幼儿进一步的探索活动做铺垫。

  事实性猜想的一般操作策略是:经验积累——科学猜想——实践验证——观察记录。如“泡泡是用什么变成的?”的就属于这一类猜想。

  【案例1】泡泡是用什么变成的?

  李文韬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吹泡泡”,孩子们非常开心地到操场上去吹。不一会儿,泡泡就吹完了,小朋友似乎没过瘾,有点沮丧。“老师,我还想玩!”孩子对我说。

  我发现孩子对泡泡很感兴趣,马上问:“要不我们自己做泡泡好吗?可是怎么做呢?”孩子开始议论起来。李文韬着急地说:“老师,我们不会做啊,这个泡泡怎么做啊?”

  我觉得这时候对孩子的猜想进行引导是个关键,说:“你在哪里看到过泡泡呢?”“我知道,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会有泡泡。”“妈妈在洗碗的时候会有泡泡。”“妈妈在洗脸的时候会有泡泡。”“在冲厕所的时候会有泡泡”……小朋友议论开了。

  一个孩子说:“是洗洁精。”孩子们马上说:“对,玩洗洁精会有泡泡。”“还有洗面奶、肥皂粉、肥皂、洗手液……”幼儿为自己的'发现很自豪,很开心。

  我说:“教室里只有肥皂粉和洗衣液,现在我们就看看小朋友猜想的能不能变泡泡。”整个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非常开心、活跃。

  就这样,教师通过提问“你在哪里看到过泡泡呢?”唤起幼儿的原有经验,很自然地引导孩子去猜想哪些材料可以变成泡泡。在操作过程中,幼儿通过吹、搅拌、在杯中吹、朝外吹等等,使孩子对“泡泡是怎么形成的”的兴趣推向高潮。

  2.规律性猜想的操作策略

  规律性猜想即对“会怎样”的猜想,这类猜想小、中、大班的幼儿都适合。这种猜想在小实验活动中运用的最普遍。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在幼儿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幼儿就会努力去猜测、设想出事物的发展规律或可能趋势。幼儿的猜想与假设必须要建立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并把猜想结果记录下来,这样才不容易被推翻,且具有求证价值,并通过主观猜想与客观事实进行对比。如猜猜“纸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冰放在太阳下会怎样”、“水一直滴在石头上会怎样”、“把糖、盐、棉花放在水里会怎样”……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般是:“小朋友,如果……,你猜猜它会怎么样?”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猜想,正是培养他们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无论事实和幼儿先前的想法是否一致,只要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对幼儿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规律性猜想的一般操作策略是:材料提供——科学猜想——实践验证——归纳总结。下面我们以“有趣的吸水现象”为例,加以阐述。

  【案例2】有趣的吸水现象

  在盥洗室里,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饶有兴趣地挤压海绵,并乐此不彼地重复这个动作。可见孩子对吸水现象特别感兴趣。于是大班开展了《有趣的吸水现象》的科学猜想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毛巾能吸汗、砖块能吸水、粉笔能吸水等现象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孩子的眼睛能够看到的神奇现象。

  在进行该活动时我们提供很多典型的能吸水的(如毛巾、衣服、袜子、粉笔、大白菜)和不能吸水的(如雨衣、雨鞋、塑料夹等)材料,让孩子先熟悉材料,看一看,认一认,摸一摸,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然后猜想:哪些材料会吸水,哪些材料不会吸水?同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在猜想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对照自己猜想的结果进行实验,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大家进行分享,归纳总结哪些材料能吸水、哪些材料不能吸水。

  通过熟悉材料——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分享交流的方式,运用感官观察感知,调动思维去判断和思考“这些材料能吸水吗”这个问题。孩子会有兴趣地探索、质疑或认同自己和同伴的猜想,进而发现吸水的奥秘。

  3.方法性猜想的操作策略

  方法性猜想即对“怎么做”的猜想,这类猜想小、中、大班的幼儿都适合。在猜想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或线索,对活动中探索方法的设计或具体做法进行猜想。面对这类猜想,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般是“小朋友,如果……,你会怎么做?”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造纸》中,教师请幼儿猜想:“造纸过程中你想用什么工具?怎么做?”

  基于幼儿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和直观行动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工具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积极思维,计划行动方法和过程,并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操作,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猜想。

  方法性猜想的一般操作策略是:材料提供——科学尝试——猜想——科学尝试。如小班科学猜想活动《怎么让纸站起来》就属于这一类。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