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

发布于:2021-07-14 19:59:38 作者:

《蜡烛》教案范文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蜡烛》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蜡烛》教案范文汇编五篇

《蜡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3、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教学难点】

  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1、资料收集。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情怀。表现在对苏联红军的行为上。这节课力求以蜡烛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品味,把握母亲的情怀。设计教学时考虑文章的长度和要求,适当进行一些挑选,使课堂更加紧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人们对它可能不太会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两枝点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今天,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背景和常识介绍

  同学们,我给大家布置了几个预习任务,其中就有一个是要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西蒙诺夫的资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

  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预习过本文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本文发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同学们对二战有多少了解?

  教师安排两个同学回答,然后加以指点,归纳。

  三、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以《蜡烛》为题,全文中多次出现蜡烛,今天我们这节课便以蜡烛为主线,讲解分析课文。老师一共为大家安排了向蜡烛提出4个问题,首先我们先问问蜡烛:

  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教师解释一下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安排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是抓住主要情节,内容准确。

  一位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牺牲,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并且为他的坟头上点燃了两支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以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四、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可能会有很多种感情,但有一种感情大家肯定都有。那就是感动。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文章的感人之处。侧重于段落,句子和环境,人物。具体表现在:

  1、炮火连天

  2、老人衰弱

  3、安葬行为

  4、点亮蜡烛

  5、烛光闪烁

  (教师适当加以指点,可以多读读,加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理解,语言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加以分析。

  五、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同学们,分析了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我们又有了新的想法,文中的蜡烛仅仅只是蜡烛吗?于是,我们又向蜡烛发出了第三个问题,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参考: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是一种对烈士的哀思

  是一种对和平的渴望

  是一种战斗的情谊等等

  (教师适当拓宽思路,允许有不同见解。)

  六、蜡烛啊蜡烛,我想对你说

  1、今天我们学习了本文,也了解了蜡烛的含义,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啊,我们有很多话要对你讲。蜡烛啊,蜡烛,我们想对你说……。

  每个人阐发自己的心声,说1~2句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对学习完本文后的感受。)

  2、本文表现的超越国界的情同母子的深情的确让人感动,让我们在残酷的战争中感受到了温暖。其实,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知道你们收集到了什么资料或者平时了解到有关的什么故事等,能否和他人分享?

  (由学生自己发言,其他同学适当评点。)

  七、总结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超越了国界,令人敬佩,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1、针对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文章,可以侧重谈谈自己的理解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2、课后寻找类似的文章,收集到以后整理好张贴在教师的“文学天地”中,其他同学可以在课后阅读,增长见闻。

  以上两个作业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做。

《蜡烛》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作品刻画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语句意思。

  2、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领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语句意思。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把握记叙要素。)

  三、粗略探究

  1、读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动不已,请找出来,在小组中讨论。

  2、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片段并朗读、分析。

  3、老师总结:感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⑴题材感人:

  战争、炮火、蜡烛、烛光等。

  ⑵事件感人: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精细探究

  1、教师指定探究问题:

  ⑴揣摩语句(课后第二题)。

  ⑵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3、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五、拓展延伸

  透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六、布置作业

  把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整理在练习本上。

《蜡烛》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教学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间最美是真情。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上演着无数的美好情感的故事,例如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瓦砾(lì) 地窖(jiào) 舀(yǎo) 鞠(jū)躬 名副其实 颤巍巍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⑴炮火:11次

  ⑵蜡烛:6次

  ⑶黑围巾:4次

  ⑷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⑴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⑵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⑶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⑷“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1、教师启发。

  ⑴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⑵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把你想象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蜡烛》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文章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物象导入

  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本文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中“蜡烛”有何意义。)

  二、内容感知

  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三、语言品味

  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4次黑色围巾的描写。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爬三跪的动作描写。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学习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中的描写手法,认识战争的残酷、蜡烛的的深沉含义、围巾所渲染的庄重气氛、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四、延伸拓展

  1、完成句子:这是一支 蜡烛,它 。

  (设计意图: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本文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内容简介”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例如:这是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点在苏联红军烈士坟前的蜡烛,它燃烧出的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它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交流其他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设计意图: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仅是蜡烛,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

  课后从物象、内容、情感三方面赏读《百合花》(茹志鹃)。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是借白净纯洁的“百合花”的意象来表现中国战争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百合花。在题材、主题与写法上与蜡烛一文都有相通之处,课外阅读既是巩固课堂教学,也是拓展训练。)

《蜡烛》教案 篇5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 、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