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教师的性别观念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教师的性别观念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发布于:2020-12-13 20:40:34 作者:

教师的性别观念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幼儿园里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是一种最基本、最经常发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关系系统。儿童在师幼交往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其同伴交往、家庭交往等其它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支持性意义,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性别观念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幼儿园教师肩负着多重角色,不仅要以学习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幼儿交往,而且在交往的过程中会成为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模仿对象。例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无意识的流露出自己对两性角色的看法和态度,并通过师幼交往传递给幼儿一些刻板的性别偏见信息,进而影响他们性别角色的形成。本文主要对教师作为主要交往主体、在无意识层面上发出的交往行为中的性别心理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教师的性别观念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女教师也是社会中的一员,更是教师中的一份子,当前,在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性别结构中,女教师占据着绝对优势,甚至在绝大多数的幼儿园中,与幼儿直接接触的第一线教师都是清一色的女性。这种由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所营造出来的成人女性世界氛围会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上可能需要更多的来自母性的关爱,但这种教育环境会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造成不和谐的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女教师的无意识性别观对儿童的影响。

  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活动发生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层面。下面从幼儿园女性化心理氛围和教师具体的教育行为为两个层次上分析教师在师幼交往中的无意识性别心理对幼儿的影响。

  (一)女性化的心里氛围。

  女性化的心理氛围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不和谐影响源于男女两性之间的心理性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智力结构中,女性长于记忆、形象思维和语言能力等;男性长于空间能力、抽象思维和操作能力等。还有研究认为:男性在身体上和言语上都比女性更富有攻击性,具有更活跃、更冒险、更富于支配性和竞争的特征,女性则比男性更懦弱、更胆小、更易焦虑、更情绪化、更易服从等。

  由于男女教师的这些心理特点,作为一个个体,他们必然会以有形或无形、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作用于儿童,给儿童形成一个环绕着自身的人际交往场,幼儿园女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就造成了儿童只能片面接受来自女教师的影响,反过来,女教师往往也是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及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来影响自己对不同性别儿童的角色期待。虽然女性从事幼教工作是她们的长处,比较耐心细致,富于爱心和母性,和孩子容易亲近、沟通等。但由于性别和天性的不同,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方面毕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对幼儿心理或个性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女教师大都会上前呵护,表现出焦虑、关心或怜惜;而男教师一般都会带着鼓励的神情和语气说:“没关系,勇敢点,自己爬起来!”比较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忍耐、坚毅的品格,而这对于男孩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女教师作为一个社会公成熟的个体,她不仅具有女性惯常的思维方式、对待问题的态度和偏好,而且会在师幼交往中,特别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将为自己的这种认知方式和习惯在无意识层面上传递给幼儿,从而使幼儿片面地接受来自女性的作用,而不能得到男性教师惯有认知方式的影响。例如,女教师由于自身长于形象思维,就会更为重视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自觉地减速弱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对于刚开始出现抽象思维萌芽的学前未期儿童来说,显然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二)教师的教育行为对性别观影响。

  任何行为的发出都基于个体对一定现象或事务的认识,无论这种认识是发生在清晰的意识层面还是在觉知不到的无意识层面,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师幼交往中教师发出的与性别心理有关的教育行为同样是受教师固有的性别意识和观念影响的。这里我们仅从无意识层面上讨论师幼交往中的几个问题。

  教师对男女儿童的态度:在交往活动中,幼儿园女教师常常对男女儿童采取不同的态度。男孩子常会因为活动的成绩(如正确回答了问题)而受到老师的赞扬,女孩子则常因听话、乖巧、守规矩而受到老师的肯定。如果男女儿童都从事了一些独立的、有创意的活动,男孩子则能更多地受到鼓励和赞扬。教师对儿童的不同态度反映了教师潜意识中对男女性别角色的认识,如男孩子更聪明一些,创造性更高一些,女孩子则应该更多的服从、温顺和驯服。因此。对于不同性别儿童做出的同样的行为,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并进行不同的归因。

  教师与男女儿童的交往频率:无论是在教学活动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常常更注意男孩子,与他们交往的频率更高、时间更多一些。例如,教师往往为了一些男孩子因为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影响了学习正常进行,或游戏中不遵守规则发生了矛盾或玩具的争抢,或自由活动离开群体的距离太远等种种问题而花费许多精力与时间,而对于一些老实、听话、胆小的女孩子则视而不见,与之进行交往的时间和频率都较少。

  教师对男女儿童游戏中的玩具及扮演角色等的不同指导和安排:游戏是幼儿时期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师幼交往发生的主要媒介。在儿童游戏中,师幼交往虽然不是直接进行,但它隐含在游戏的全因素、全过程中。

  在儿童玩具的分配方面教师往往会进一步强化儿童的性别角色。儿童自身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在头脑中初步将玩具贴上标签。虽然也存在跨性别玩具选择现象,但男女儿童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男孩子在游戏中很少选择娃娃等“女孩子的玩具”,而许多女孩子有足球、大卡车、小汽车等“男孩子的玩具”。这时因为女孩子可以有“男孩子的玩具”,而男孩子玩“女孩子的玩具”则得不到社会认可。有研究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男女性别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地位所导致的。女孩子玩“男孩子的玩具”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改变自己在社会中较低的地位,从而进入社会评价较高的团体;而男孩子玩“女孩子的玩具”则是从较高的社会地位降到了较低的层次。因此,教师对前者在游戏中的.表现往往显示出愉快的心情,对于后者所表现出的“女子气”则难以接受,持强硬的消极的反应。这使得儿童从教师的反应中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性别意识。

  二、对教师性别观的纠正及措施。

  幼儿教育要求我们塑造一个完整人格的儿童,而不是只趋向于一种,所以我们应当对幼儿进行两性化的人格教育。应当:

  (一)鼓励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限制幼儿参与性别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内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增进两性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减少性别偏见,使两性的气质与性格取得互补,充实各自的心理内容。在游戏中,女性教师不应在规定的某种活动中只准男孩参与或只准女孩参与,而应组织一些具有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友爱,通过相互合作去完成的活动,促进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

  (二)对不同性别的幼儿采取相同的奖惩措施和一致的评价标准。按以往的经验,女性教师对男孩的过失通常会采取严厉的批评,而对女孩则明显宽容一些。这种差别无意中强化了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性,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给予孩子奖励或批评时,不要因为是男孩或女孩就给予不同的对待。

  (三)家园合作,共同培养,为幼儿形成健康的“两性化”人格奠定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两性化人格形成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家长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多的接触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和注意到各类问题或障碍产生的早期原因。例如:我班有个既聪明可爱又活泼好动的男孩,可他很浮躁,做事不认真。我针对这个幼儿的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配合。在幼儿园让文静、认真、踏实的孩子给他树立榜样,一有进步及时鼓励;在家庭中,家长培养他做事有头有尾、坚持到底的好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共同努力,这个小男孩有了很大的进步,能有始有终地做完自己的事情了。

  幼儿园中的教师,不管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应该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突破自身性别局限,客观看待幼儿的性别,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双性化人格。在新的意识下,安排更丰富的活动促使幼儿朝双性化人格发展。在各方面的教育教学中,男女教师可相互吸取对方的优点,在发挥女性美的同时汲取男性美,该体现坚强、刚毅时就得有所体现;发挥男性美的同时汲取女性美,该体现温柔、细腻时就得有所体现。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亲子教育   启蒙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