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如何帮助他人管理情绪

如何帮助他人管理情绪

发布于:2020-11-23 05:59:11 作者:

如何帮助他人管理情绪

  导语: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

  如何帮助他人管理情绪

  第一、我们的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耐心的问清楚原因,然后我们可以陪自己的孩子一起玩游戏,这样孩子很快会高兴起来,然后我们在根据孩子的事情,进行教育,这样孩子会很快好起来。

  第二、我们的父母有时候也会生气,无论什么原因,我都必须耐心的听爸爸妈妈叙述他们的生气原因,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父母生气的时候千万不要顶嘴,无论对错都要点头,这样他们很快会平复。

  第三、自己的妻子生气的时候,我们要进行沟通,夫妻之间的家庭琐碎的事情很多,无论我们怎么样去调节难免都有矛盾,这时候你要从爱老婆出发,而不是家庭事情出发,进行安慰,这样效果才好。

  第四、自己的兄弟生气,我们劝解的技巧也很多,兄弟之间生气,我们可以通过说些小时候的事情,来排解自己兄弟烦闷,这样的情况下你的兄弟记忆起童年,任何烦恼都会很开过去。

  第五、我们劝解家庭矛盾的时候要采取【情】字为主的,这样家庭的矛盾情况就可以很快的好起来,家庭成员的矛盾其实都是一些小事情,我们利用家庭的情谊就可以很快的化解了。

  第六、我们知道大家心情烦躁的时候大部分喜欢倾诉,你要帮助自己的朋友快乐起来,那么你就闭住嘴巴,听听朋友说话,这样自己的朋友很快就会开心起来,其实生活里没有什么大事情,只要多一份宽容生活就会快乐。

  【相关内容】:

  如何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二、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讲积极情绪时说,我们应该刻意地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具体该怎样做呢?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

  每天放学时,我们常常看夕阳的颜色。有时是粉红的,她就说是草莓味的;有时是金黄色的,她就说是橙子味的。这两天刚下过雪,我和女儿回来时,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艰辛。她倒是很乐观,说灌木丛上都是棉花糖。我们又一起感受脚下的碎冰。我们想象一个冰雪王国,想象自己住在里面。她发现薄冰下面有气泡,就去踩踩,气泡就动一动。我又抱她摸树上的冰挂……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这些点滴的美好存到心里。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方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学会做事情时合并几件事,这样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养成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们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小孩之所以有时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对所有权还缺乏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难以预期。这些大人都要理解。

  其实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动分享的行为。我女儿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经常互相分享吃的。在家里,吃水果她都能先给大人分一圈,有什么好东西她也主动拿给大家看看,虽然有时很有保留的样子——只给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只许看不许摸。

  分享好东西,把美好加倍,我觉得这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齐宣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都承认,跟人共同欣赏音乐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

  三、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前面列出了24中积极的性格和品格,其实还有更多没有列出来的,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我们平时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

  现在的家长们对能力上关注过多。我们可以这样想,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很难说,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

  四、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

  我发明了这个词:成长感。我们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五、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觉得,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另外,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比如,你是一位教师,但走出教室,你或许告诉别人你是一个烘焙高手。

  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兴趣爱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当你做你爱好的事情时,你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庄子几次描述过这样的情形。按照他的说法,这时你与“道”相连通,所以会有鬼斧神工的发挥。

  而达到这种酣畅感的秘诀是,你的技术和挑战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说,你做的事情的难度刚好跟你的水平相当。当然这个事最好是你喜欢做的。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时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如果能力和难度程度相当,我们都会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应该选择哪些事情给孩子去做。我们出于爱心,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让他被动地享受,比如看电视、吃东西,他的乐趣也有,只是这些乐趣肤浅、短暂。而稍有点挑战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难度如果过大,他就又没了兴趣。

  其实小孩在玩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酣畅感。我女儿玩时,如果我问她吃不吃苹果之类的话,通常她完全听不进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这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

  孩子大一些之后,做事往往就参杂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压力,难以全心投入。现在很多的兴趣班更是把兴趣变得没趣了。我们家长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六、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这也是我随口发明的词。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

  我们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我们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我们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大家可以试试。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

  我们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本,专门记录他的好事。或者给他准备一个小白板、做个展示墙,随时记录。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好事宝盒,把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来看看……

  这个心理玩具除了好事,还可以是让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观的一面,看到thebigpicture。比如,当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生气时,你可以跳出来想:总的来说,他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好妈妈,我工作还不错,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满意……然后再看刚才的事,就能比较冷静地看待了。

  七、培养感恩、同理心、宽容等品格以及乐观的思维习惯

  我们家长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很大的。有时我感觉女儿会有点抱怨,我趁她还没说呢,就自己开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她的想法也被带过来了。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时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乐观,更少消极的评判。有时大人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来还没有任何不满情绪呢,听大人这么一说,马上就消极了。所以家长言行要慎重,别急于评价下结论,多等等,多观察。

  我们自己评论的话里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宽容和乐观思维,这就是好的教育了。

  我经常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总结她的进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们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后展望美梦,再开开玩笑。

  对于大一些、上学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偶尔写感恩日记、写好事日记(让自己开心、自豪骄傲的事)。不必天天写,那样他会反感,不好坚持,可以一周写一两篇。或者让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顾这一天值得感谢的事、让自己自豪骄傲的事。我想,做这些远比批评他的缺点更重要。

  八、不做情绪绑架

  我看到有的专家告诉家长,跟孩子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我想家长应该尽量少这样去说。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有时候女儿哭闹之后,等她情绪好了,我也偶尔跟她说,你知不知道,你哭闹的时候,我真的很烦。不过关键的是,你这一哭,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你早点过来吃饭,吃饱了就高兴了,就可以多玩一会了,是不是……

  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家长也是,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

  九、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前面谈的多是关于积极心理的建设,下面谈最让我们头疼的消极情绪的处理。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

  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我们会发现,做到这一点真是有难度啊。为什么这么难呢?因为,当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又有来麻烦了!你敢跟我对抗!我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你得长到多大才能会……!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于是我们浑身冒汗血脉喷张……

  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当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来了。

  要改变这种反应,首先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它是中性的,不是坏事。把它当作一阵风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发电、放风筝。

  其次,要尽量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跟自己的分开。自己的劳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决。别做不合理的挂钩。

  我女儿惹我生气时,我就这样开导自己:一方面是因为她就是个孩子,就这样;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她是我教育的结果,跟谁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长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该怎样提高,这也会帮助我们控制情绪,少生气。

  然后再告诉自己,我当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

  只有当我们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

  十、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

  所以,现在我对孩子哭闹的方法是:在发现她有点情绪,可能会发作时,如果她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常常找个借口躲开。我发现通常我一走开,她自己很快就没事了。当她真的发作起来时,再回来。有时啥也不说,摸摸头给她擦眼泪。如果我自己也生气,或者她拒绝我接近,那就捧本书待在旁边。如果是她特别不讲理的事情,我就义正言辞地说几句。这种慷慨陈词也有用,能帮她看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到引起的反应,当她自觉理亏时,理智就开始恢复,就战胜了情绪。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自己能保持中性态度,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有很多情况,孩子是被家长的'坏情绪火上浇油,愈演愈烈。

  十一、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后,当自己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但是对于积极情绪,则尽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好事,有时分析太多,好的感觉反倒没了。

  【案例分析】:

  自我情绪管理的例子

  一位妈妈半年多之前知道了我,她没有经过咨询,只通过看博文就改变了自己。以前她写过两篇很有借鉴意义的体会,认知变,世界变:一位妈妈的育儿修… ;看博文让我成长了 。今天,她详细记录了一个自我情绪管理的例子,真实、生动、细致,包含了我情绪管理理念的很多精髓,颇有借鉴意义,与大家共享。

  文字是梳理情绪的一把非常有效的大梳子,打算把一些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写出来,应该胜于钻牛角尖。

  绿胖胖闹钟准点叫阿天起床,阿天安掉了红色小按钮倒头又睡去了。冬天的起床困难户不光是我家熊二,熊大和熊妈妈都起不了床。闹钟响了N遍我才努力睁开眼睛起来,因为我在提醒自己,如果起来晚五分钟,我又得着急了,

  五分钟能做好多的事情的。早上的时间真的太宝贵,想想我们大人,也需要做这样猛烈的思想斗争才起床,更何况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呢。

  评论:想想自己,更容易理解孩子。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成了阿天妈妈的习惯!

  所以当我看见又倒头大睡的熊二,就很温柔地叫醒了他。把一个大土豆雷从床上挖起来,眼睛还是闭着的。这时候,我很淡定,全然一副能理解孩子的样子。因为在淡定的情绪后面,有合理的认知。 儿子穿衣服时说手痛,因为昨天划伤了一点点小口子,要叫我帮忙,我便去帮忙。(有一点小火)那时候心里在想:就这么点小伤口,睡一觉了应该没事了。不想穿衣服就说,真会找借口!不过没表现出来。我选择忍着。 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是无理的:他是他,我是我,我这不是想当然嘛!虽然是一条小伤口,昨天还流了血。儿子一起床想起来这个事情,心里觉得不太好受,有点小疼,我为什么非要认为小伤口睡一觉就没事了呢!本来没睡醒就有点痛苦,加上起床想起昨天的事情就更加了......所以叫我帮忙弄一下衣服也没什么呀,也是正常的。好在我当时没有发火。但是这是我后面发火的重要积累!

  评论:我们会有很多“想当然”的认知,因为没有经过深入思考,所以很可能有不合理的成分,这种认知是需要改变的。

  “很正常,没什么”这六字真言,对缓和情绪是很有用的。如果能习惯于这样想,应该会很快淡定了。不过,人无完人,当时想不到,事后反省也是亡羊补牢,时犹未晚。多次反省这六字真言就会成为习惯性思维。

  另外,有了小情绪,最好及时调节,因为有了一定情绪基础之后,容易酝酿更大的情绪。这是情绪的生理特点。 我给他弄好衣服自顾忙去了,他自己找了袜子跑到外面去穿,这时我发现儿子居然拿了一双丝袜。我的天呢!我的祖宗啊!现在是大冬天外面还有积雪,你穿这个不是要冻死吗!我便一把拿起袜子,对儿子说:“这袜子太冷了,要冻坏的。难道就没有厚一点的袜子穿吗?!”儿子说他找不到,我就非常生气,对他唠叨起来,态度也不好。虽然没骂,没大声说话。但孩子很明显会感到我责备的态度:不是有棉袜吗,穿这双你干脆别穿算了!儿子很生气,不说话。

  我帮他拿来棉袜穿上,开始吃早饭,他不肯吃,爱吃的东西都觉得没胃口,胡乱吃了几口就说饱了,跑房间去了。 维尼评论:一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会逐渐提高,但是绝对不发火是不可能的。我自己偶尔也会忍不住对女儿发火,但是每次发火之后会反省自己,这样发火也成了自己提高的机遇。 自己的不良情绪靠忍是不行的,还是得有正确的认知才行,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不愉快是情绪积累的结果。后来才知道,儿子从抽屉里拿时,刚开始拿出来一条方巾,第二次拿是拿出来一条短裤,第三次好不容易地才拿到了一双袜子。儿子想这双袜子虽然不厚,但总比没穿要好,就穿上吧。原来真的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不是他故意要气我,也不是他不懂事。在这事儿上批评和数落孩子,真是不应该。想起前几天儿子教育我的一句话说:

  妈妈你指出我的不是的时候,想想是不是还有四个指头指着你自己!我是个人,你又不是总统。我凭什么都听你的!这句话还在耳边作响。这可是一个一年级孩子说的话,我必须认真分析原因,好好反省自己了。 维尼:这位妈妈的分析是很深刻的,我重点标出来的这几点都是重要的。 事情还没结束。我在换衣服时儿子在边上,不出声,也不做事儿。我便问:儿子你想要干什么呀!儿子说:我在想想这件事情我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这才让我意识到,我刚才说话的口气是多么地凶啊!如果当时拿相机拍下我的样子,一定是恐怖极了。我马上跑过去跟孩子道歉。我真诚地说:刚才妈妈急了,怕你冷,但妈妈也不应该这样说话。以后你做得不好的时候妈妈提醒你,注意态度,说话不能凶。

  评析:做错了去道歉,挺好的。一年级的孩子是多么明白啊,妈妈爱反思,孩子也会学会反省自己。 儿子点点头。心里也释然了很多。后来我温柔地跟儿子讲了不吃早饭的危害。儿子听了,就说:“妈妈你有没有听到雷声?”我故意说:“雷声,哇!好大的雷声,原来是熊二的肚子在打雷了。”我们愉快地进了早餐。他迅速地整理好房间,我们手拉着手下楼了。 我看他心情好转。就顺便在路上问了一下儿子。刚才自己在想到底有没有做错什么的时候,想了些什么。儿子说:我也觉得没必要生气。我说:刚才你是怎么想到要穿夏天的袜子的?他就把他拿袜子的经过跟我说了一通。 朝夕相处的孩子。其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自己学会反思。儿子也会想想自己有没有问题。自己学会放下家长的姿态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儿子也会把他的心门打开,告诉你他真实的想法。做得不好不要紧,因为我们都是人。粗略的正确胜于精确的错误。接纳自己,不和自己对抗,才能渐渐梳理出情绪的因果,慢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位妈妈基本掌握了我情绪管理理念的精髓,我的很多思想方法已经渗透到她的思维习惯里了。这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情绪管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每当感觉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加以反省,就是一个成长的机会。一点一滴地进步吧。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管理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