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德国大学的教育方式

德国大学的教育方式

发布于:2021-02-01 16:49:08 作者:

德国大学的教育方式

  德国是马克思、爱因斯坦、贝多芬等世界一流学者和艺术家的故乡。

德国大学的教育方式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德国马克的纸币时,被他们崇尚科学、重视教育所震动了。与其他国家货币上印着政治家的头像或象征性的宣传图案不同,德国马克上印刷的是科学家的头像以及他们的重大发现(如10马克纸币上印刷的是数学家高斯头像)。

  来到德国以后,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的兴趣所至当然是德国的教育。德国实行终身免费教育。德国大学中的学生不用缴学费,吃饭、住宿都有补贴,大学生在以学校为中心的五十公里半径范围的,乘车(不论是公交车还是火车、地铁)不用买票。考虑到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和购买书籍的开支,假期中政府鼓励学生打工,并制定打工最低收入标准。我在德国期间,大学生打工的最低收入是每小的19马克。一个学生在假期中打工两个月,全年的学习生活便无需担忧了。

  为了实施因材施教,德国将大学分成两大类,一类称为Uni,另一类称为FH。Uni类大学相当于我国的综合类大学,偏重于理论的.研究,而FH类大学偏重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Uni类大学转到FH类大学(或逆向)中继续学业。但是,FH类大学授予的最高学位只有硕士,而Uni类大学可授予博士学位。  德国大学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德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学制没有限制。校方管理体现在学期初的注册和学期末的考试上,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规定的学分(本专业课程达一定学分),便可申领毕业证书。至于具体的某一位学生在这学期听哪几门课,其中哪几门课程参加考试,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如何有效地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尽早毕业谋职,全部在于自己的掌握之中。

  德国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特定的某本书被钦定为“教材”。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上课时便无法照“本”宣科。讲课的内容可能来自多本书籍,也可能来自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学生在听讲时可以与教师进行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做笔记,仅仅是学习的开始。课后,学生还要大量阅读书籍,从书中找出相关内容加以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每两到三个星期要交给老师一篇文章。中国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看来德国师生比中国人要明白其中的真谛。  德国人对待考试的态度还没有中国教师那样森严,也设有中国学生那样紧张。基础课程考试,发一份试卷,可以做半天。翻书翻笔记翻带来的资料,都是允许的,但不能交头接耳,不能传递纸条。专业课程一般采用口试的形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某些内容一时记不清楚,可以查书,不扣分,但是完全照书背下来,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倒要扣分。据说,这类考试十分严格,一般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够通过。中国留学生不作好充分准备,没育百分之百的把握,不敢去尝试。

  在德国大学走马观花、道听途说之余,我不由地蹦出一个问题;如果说每个人的人生好似经历百年旅程,那么在旅途中的某个时刻,他登上了德国高校的列车,或乘坐的是中国高校的列车,若干年后毕业,他们下车时,究竟谁的能力更强呢?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