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1岁左右的孩子到底该如何教育

1岁左右的孩子到底该如何教育

发布于:2020-12-04 18:11:12 作者:

1岁左右的孩子到底该如何教育

  一、一不注意就会采取的方法

1岁左右的孩子到底该如何教育

  孩子一旦干了什么危险、出格的事,妈妈立马就陷入紧张状态,一紧张,就会不自觉地大声训斥孩子,孩子一哭,自己又马上后悔。。。事实上很多家长在重复这样的状态,甚至陷入自我嫌弃。

  妈妈们可能觉得对0岁的宝宝没必要太多教育,但孩子到一岁了,也更加好动了,也开始有自己的脾气了,差不多该要教他一些重要的事儿了。“该教训吗?”,“还太早吧?”,是“温柔的教育?”还是“严厉地训斥?”等等。。真是烦恼重重阿。

  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对1岁孩子的教育方法。此外,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也很重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吧。

  妈妈们一不注意就会采取的方法

  看到干了不该干的事的孩子,就反射性地大声训斥:”这孩子!要我说几次你才能记住啊?!”。这是在我自己当了保育员后很长一段的时间内困扰着我的教育方法。

  很遗憾,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到”挨骂了”,”妈妈好吓人”,”妈妈不支持我”,”妈妈是不是讨厌我了?!”。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妈妈们要从自己开始,要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情绪是慌乱的。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不论当时你说了什么,孩子感受到的仅仅是“情绪慌乱的妈妈的怒气”。

  对受惊而哭的宝宝,该说些什么呢?

  妈妈们要批评或是提醒孩子时,基本上是孩子干了什么让你意想不到的事儿的时候。这时该怎么对待孩子呢。对还不知道怎么区分善恶又有着旺盛好奇心的孩子们,妈妈们可一试试下面的几个方式。

  教育1岁小孩的重点

  危险时要阻止

  孩子突然跑到马路上,或是给他人造成困扰时,不管怎样,首先要阻止他继续。

  抱起孩子,让他感到安心

  阻止孩子后,孩子自己可能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会有点吃惊。这时妈妈可以说句”吓了一跳吧”,理解孩子此时心情,然后通过皮肤接触,来让孩子安心。这么一来,就能让孩子平静下来。

  告诉孩子刚才的状况

  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妈妈要用他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刚才是什么情况。

  例如妈妈们可以说“宝宝刚刚跑道马路上,刚好有车车从对面开过来,宝宝差点点就被撞到了,特别危险呀”,或是,”宝宝要玩的是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不打声招呼就拿走的话,那个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会担心难过的呀”,放慢语速,慢慢地说给孩子听。这样一来,即使是还不会说话的1岁的孩子,也能回想起刚才的事,进而理解刚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告诉孩子他必须知道的教养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从侧面来教育孩子。

  “过马路的时候,要左右看看,确定没有车来才能过哟。””要玩小朋友的玩具时,要问,’能借我玩玩吗’小朋友同意了,才能玩。”不要因为觉得孩子才一岁,跟他说这些还太早,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对亲爱的妈妈的话,他们可是认真听着的哟。平常要多和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直到他记住为止。

  话虽如此,但比起用大脑思考,1岁的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容易跑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去,所以还是常常会重复做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

  “你又做了!””这个你是知道的吧?”在这些话语的重复中,孩子渐渐会明白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不能做。

  那么,在教育宝宝的同时,妈妈的心里又发生了些什么呢?其实,传达给孩子的是妈妈的情感,因此,孩子和妈妈的心灵交流也是不能忽视的'关键点。下面我们就验证一下在教育孩子时,妈妈的心里都发生了些什么。

  二、1岁宝宝的肢体运动

  肢体运动这时的宝宝已经能独立站片刻,不用扶也能走几步,弯腰、招手、蹲下再站起更是不在话下,开始喜欢学走。可以把书打开再合上,喜欢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手指的应用也更加灵活。双臂能上下前后运动,能牵着大人的手上下楼梯,能自己玩搭积木;小手也开始变得灵活,会穿珠子、投豆子等。

  【详细】·开发1岁宝宝身体机能的小游戏 ·从小发展肢体动作智能 语言能力能够对简单的语言要求作出反应,在正确的教育下12个月的孩子可以说出“爸爸、妈妈、姨、奶、抱”等5—10个简单的词,常常用一两个词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绪。可以观察宝宝在说“不”的时候会不会摇头,用动作来辅助语言。会不会发出一些惊叹词,经常模仿父母的发音。

  【详细】·1岁的孩子不识字也需阅读 ·关注儿童语言发展迟缓 平衡能力宝宝可以靠人“搀扶”走路。这时宝宝常常是小手高高举起,过一段时间小手才会慢慢放下来,最后才能“甩开膀子”行走自如。这是宝宝在依靠小手寻找平衡。·1岁孩子应注重哪方面培养 ·注意宝宝成长的20个里程碑 客体知觉能力这一时期宝宝最主要一个成就是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知道一个物体或人在眼前消失并不表示永远消失,物体或人依然存在着。大人当着宝宝的面把东西藏起来,宝宝会根据自己看到大人藏东西的地方去寻找物体;大人用被子和宝宝玩躲猫猫,宝宝会知道掀开被子找出大人。·游戏也可开发儿童短暂性记忆 ·增强幼儿记忆力的小游戏 数理逻辑能力此时是婴儿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可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会按自然数口头数数“1、2、3; 上楼梯时和宝宝一起数阶梯,慢慢宝宝上楼梯时,大人数数,他也会跟着数。

  三、一岁宝宝的教育

  寻找安抚物体

  宝宝还小的时候,会经常吮吸手指,到了一岁的宝宝已经有很多玩具了,宝宝会把这种习惯转向周围的玩具等;宝宝会用不同的形式来代替自己的习惯,比如:用小玩具蹭自己的脸、或着背部、睡觉的时候要抱着玩具、或叼着玩具等。这种看似是很小的动作,其实会给宝宝养成对于某种物体依赖的感觉。

  父母在看到宝宝有这种倾向的时候,就把宝宝拿着的玩具用其他玩具换下来。经常更换宝宝的物品,就会杜绝孩子对于一种物体的依赖。父母千万不要鼓励宝宝这种行为。

  吸奶瓶入睡的习惯

  吸着奶瓶入睡是宝宝还小的时候的习惯,如果到了一岁,宝宝还是有这个习惯,父母就要注意力,尽量想办法改掉宝宝对于奶瓶的依赖。当然这种习惯不能强迫宝宝,父母要在给循序渐进,依靠的是耐力。时间长了,宝宝自然就会改掉这种习惯。

  爱挑食的习惯惯

  很多孩子挑食都在这个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很多父母怕孩子自己吃饭吃不好或者把桌子弄得很脏,都是自己来喂孩子吃饭。这样也不是很好,孩子这个时候有了自己的爱好,孩子对于自己用手吃到的食物也会感觉好吃的,因此,这个时候妈妈可以让孩子自己吃饭,只要多坚持一段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好的说话习惯

  很多孩子本身没有问题,客人或朋友逗孩子的时候骂人。虽然听不出什么意思来,也可以从表情上看出。有些孩子无缘无故就会说出这种话,这让朋友或者客人觉得很尴尬;其实这种骂人的习惯不是孩子养成的,完全是父母等不好的习惯给孩子学去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能听懂大人说话的意思了,如果父母经常带有这种话。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因此,父母在护理宝宝的时候,缄口也是要注意的。

  不要让宝宝知道大人很好玩

  很多父母经常做出假打孩子的动作,宝宝会认为大人很好玩,因此就会大人经常打父母的脸,这个时候父母如果也是高兴的话,会让宝宝认为打人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就会养成爱打人的习惯。

  四、1岁的宝宝如何进行脑力教育

  一、提供视觉刺激

  家长可以在宝宝摇篮的四周贴些图片,并经常更换,来促进孩子的用眼兴趣。当他能自如地用手抓握时,就会拉扯这些图片,好像他能把图片上的人、景物拉出来似的。也可以将小床的围栏油漆得鲜艳些,或者买一些纯白或光亮的栏杆,用剪成小块的毡制品、彩色广告纸装饰一下,再把小床围起来。

  怀特博士指出,宝宝对人类脸部的注意最多,所以,不妨把纸片剪成图形,画上人脸的大概特点,宝宝就会长时间地注视着这些图案。

  二、提供听觉刺激

  宝宝的听觉很好,父母、保姆最好经常与他聊聊、哼哼歌。也许你还记得幼时妈妈哼的催眠曲。如有兴趣不妨将这些轻柔、宁静的曲子记录下来在照料孩子时你就可以经常随口哼哼。

  声音、音调、节奏的变换是转移烦躁不安的宝宝的绝妙办法。同时也可以将一些适合宝宝的流行歌曲记下来。例如一个正噼噼啪啪地拍打着洗澡水的宝宝听到进行曲会更加活泼、有劲。父母也可以自编育儿曲只要有创造性能启发想象力,宝宝就会喜欢。

  三、提供动感刺激

  父母、保姆应该经常变换宝宝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势鼓励他活动躯干、手臂和双腿。一个能控制自己头部、颈部的宝宝总是喜欢翻来滚去或玩着自己的手臂、双腿。

  父母可以轻轻地拉住宝宝的腿将它左右摆;让宝宝用手抱紧某一个东西父母将他的手拉开再合拢。不过这些游戏只能持续几分钟最好在换尿布、洗澡时做。多数父母或保姆喜欢和宝宝一起坐在地板上让宝宝打滚。如果在地板上放个玩具能吸引宝宝的注意那就鼓励他爬到那里。

  四、开阔视野

  不要总让宝宝呆在摇篮里,不妨用宝宝轻便推车或背带随身带着宝宝走动,这能开阔他的视野,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周围的人们,同时也促进其心智、生理、人际交往及感情等的发展。等宝宝会爬时父母、保姆就要重新布置房间以保证孩子的安全这使他能安全地探索周围的一切。在围栏里长大的宝宝就不会有机会发展他的好奇心。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