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

发布于:2020-11-24 19:02:16 作者: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

  导语: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就像高楼建筑打地基一样在整个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人只要小学数学奠基好,智力开发也就相对稳定,整个求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也会相对稳定。因此,小学数学教育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学生成长的奠基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变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为每一个孩子打好人生学习的根基。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

  一、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只是注重自己知识的权威性,而不是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导致了很多数学课堂高耗低效。因此,数学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也很多,注重设计良好的开端,创设一定的情景,就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

  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教学反思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

  小学生注重形象思维,而数学学科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很多知识逻辑性也比较强。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形象可感呢?数学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如在一节课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

  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

  数学不仅要教给小学生具体的数学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

  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教师绝对不能完全“退居二线”,学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成为点缀,致使大多数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例如:在最近有幸听到的钱金铎老师的《百以内加减法复习》课中有一教学片段,他巧妙地出示“大、小圆里的数有什么秘密?”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交流,在归类中深刻地感受和领悟百以内加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这样的探究活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让学生在探究、反思中有效地学习。

  此外,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课堂上的数学活动不十分有效,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甚至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有时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等等。数学活动要达到我们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其次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再次是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