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摄像机存在的四大误区分析

摄像机存在的四大误区分析

发布于:2020-11-21 21:29:35 作者:

摄像机存在的四大误区分析

  导语:通常摄像机上都贴有一个“撕毁不保”的标贴,使很多工程商心有顾虑。我们建议大家选购大品牌,并在有授权的正规经销商处购买,此外还可在批次中随机拆机检查CCD的品牌和大小。以下是关于摄像机存在的四大误区分析,欢迎大家大家的参考!

  摄像机存在的四大误区分析

  远程访问误区

  进入网络监控时代,远程访问已经成为监控工程的必备需求。

  但通常做出来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工程商朋友往往反馈远程访问画面太卡,或者就是经常掉线。

  现在就这个问题根源做一些分析。

  P2P是英文Peer-to-Peer(对等)的简称,又被称为“点对点”。

  P2P(点对点通信)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

  优势:无需端口映射,每个设备都有登记注册的唯一的ID标识,设置简单方便,点对点进行连接,即插即用,适用于被访问端无固定IP的环境。

  劣势:设备一般需要依赖第三方P2P服务器进行登记,云端服务器的稳定性是稳定访问的`关键。

  固定IP技术

  前端IPC公共一个固定外网IP,自建转发服务,远程寻址直接访问固定IP。

  优势:不依赖第三方平台,自有固定IP,稳定性好。

  劣势: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维护难度大。

  宽带是关键

  通常我们接入的宽带有ADSL或者光纤专线,带宽普遍号称10M或100M,这个数字一般都是指下行带宽。

  然而我们远程访问IPC占用的是被访问端的上行带宽。

  一般来说,10M的光纤专线,上行带宽不会超过2M,也就是说,远程访问如果要使用720P的分辨率画面,一路都是很勉强的。

  红外照射距离误区

  红外枪机参数表上一般都会标注红外距离。

  比如:红外距离50米。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有些工程商普遍反映红外距离不够,标注的参数有水分。

  抛开产品参数虚假不说,参数标注50米一般是指合适的镜头下的红外照射距离,我们看到的红外灯其实是用来聚光的灯杯,灯杯是有角度的,原理跟小时候用手电筒灯杯原理是一样。

  窄角的照射远,宽角的照射近。灯杯的规格是跟摄像机的镜头匹配的。

  这就很好理解了,标注50米的红外距离,实际选配的4mm的广角镜头,红外枪的照射距离肯定达不到50米。

  所以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红外摄像机的布点,需要同时关注:视角、镜头、红外距离等多个因素。否则,设计阶段源头就错了,最后的效果也好不了。

  清晰度误区

  模拟摄像机我们一般用线数(TVL)来表示摄像机的清晰度,网络摄像机一般用分辨率来表示清晰度。

  目前市场主流的IPC分辨率有:

  720P:1280*720,对应像素100万,推荐码流:2M.

  960P:1280*960,对应像素130万,推荐码流:3M.

  1080P:1920*1080,对应像素200万,推荐码流:4-5M.

  1536P:2048*1536,对应像素300万,推荐码流:5M.

  4K:3840*2160,对应像素800万,码流:8M以上.

  误区一: 分辨率越高越好?

  高分辨率、高码流,选择合适的分辨率要看项目实际需求,目前的编码都是H.264算法,分辨率越高,码流越大,单位时间内占用的硬盘空间就越多,IPC的成本越来越低。

  但不可忽视的硬盘成本直线上升,所以,目前绝大部分项目用的IPC分辨率都是以960P、1080P为主。

  另外,目前市场鱼龙混杂,不注意品牌形象的厂商,通常用高分率低码流来吸引眼球,但如果帧数不够(低于25帧/秒),画面不实时,分辨率再高也是然并卵。

  误区二:分辨率越高,夜视效果就越好

  不一定,夜视效果主要是要看IPC的CMOS芯片的感光能力,芯片照度不给力,分辨率再高夜视效果也好不了。

  兼容性误区

  目前,高清网络监控系统应用最多的是ONVIF兼容协议,并已成为国内网络摄像机统一管理的平台标准。

  因此,厂商提供的高清网络摄像机都应能支持最新版本的ONVIF协议,从而可兼容更多产品的使用和统一管理,达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即便如此,IPC选型中兼容性问题依然值得重视。

  前后端不同品牌,虽然能通过ONVIF协议实现大部分IPC的功能,但由于公共协议的局限性,后端对摄像机的部分功能是无法使用的。比如:IP地址的修改、参数设置、报警联动等。

  虽然通过摄像机的客户端或者IE浏览器能最大程度发挥摄像机的功能,但考虑到整体性,前后端使用同一品牌利用私有协议对接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不同品牌的ONVIF协议对接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关于兼容性问题,如果不是自己实测过,最好是听取厂商的意见,兼容性问题由厂商给到测试意见及结果。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数码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