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当好班主任的有效方法

当好班主任的有效方法

发布于:2021-02-16 19:40:30 作者:

当好班主任的有效方法

  导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

当好班主任的有效方法

  当好班主任的有效方法

  1 “情”与“法”的互动是打开班级管理之门的金钥匙

  1.1 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反之,在师生“心理需要相抵忤,心理交流多梗阻”的情况下实施教育,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性。那么班主任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1.1.1 用情激励学生。

  崇高的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充分利用教师形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会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动人的乐章。教师应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教师应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教师的情应是公正的,一个班集体中品学兼优者有之,教师不应偏信偏爱。

  1.1.2用情温暖学生。

  作为班主任首先应关心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文明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班主任应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事的原则,讲伟人的事迹,使学生“悟”出做一个高尚的人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也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班主任应从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体贴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如学生生病后,总能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头,与班上的同学一道照顾他,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班集体的温暖。

  1.2 “法”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矩就是班级的“法”,就是规章制度,班规是其具体体现。那么班主任在德育的过程中如何用班规实施班级管理呢?

  1.2.1 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

  通过制定班规,提高学生的认识。在制定班规之前,我总是组织学生反复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规范》、《课堂常规》等规章制度,使学生认识到没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好的班风,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就会落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定班规的必要性。制定班规时,应实行广泛的民主。我先和班、团干部制定出讨论稿,印发给学生,组织大家反复讨论,收集、整理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反复修改,使班规能反映绝大多数同学的意志,班规的内容不应有损学生自尊心、体罚学生等与教育规律、教育法规相违背的内容。

  1.2.2 持之以恒地落实班规。

  制定一个好的班规,仅仅是一个好的开端,关键是要把它落到实处。班级的管理仅靠班主任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为了落实班规,我们启动了二套管理系统,对考核结果实行双挂钩的管理办法。一是班干部轮流值周负责制,负责把本周学生遵守班规的情况记录下来,对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提出表扬,按照班规予以奖分。若有违反班规的同学,则向他发《违纪通知单》,注明违纪事由、扣分情况。另一套是值日班长负责制,负责当天班级的常规管理,每天小结。

  2 捕捉最佳教育时机是班级管理的敲门砖

  大量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若是真正爱护学生,那就首先理解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平等的立场上同他们谈话、同他们交往,在交往当中寻找教育时机,只要教师充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注意调查研究,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教育工作就会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尤其对助进生(有待帮助进步学生的简称)来说这项工作更为重要。下面谈几点做法:

  2.1 贵在诱发----捕捉学生“闪光点”

  对助进生来说,我认为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助进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助进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助进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2.2 贵在引导----选准教育时机

  在教育时机还未出现时,教师要耐心等待,当最佳教育时机到来时,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因为此时教育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最佳。例如,新入班的助进生,往往会在新的环境中调整自己的欲望,这是转变助进生的大好时机。因此班主任要提前做好助进生的情况调查,因人制宜,主动而自然地接近他们,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对他们热情地关怀,积极地鼓励,真诚地帮助,促使其把调整自己欲望变为争取进步的实际行动。

  3 班主任的形象,是班级管理的试金石

  3.1 教师形象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对形象好的教师,大多数学生会产生一种钦佩感,师生关系容易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能缩小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有益于学生真实个性的显现。相反,对形象差的教师,学生会产生“离他心理”,甚至产生厌恶感,自觉不自觉地与之疏远,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 教师形象对学生接受教育的影响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班级数名任课教师,学生对他们的态度是各不相同的。对有的教师,学生自觉接受他们的教育,而对另外的教师则心存抵触,拒绝他们的教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形象。对形象好的教师,学生会认为其“言真可信,行正可效”,因而,对这样的教师的教育能自觉接受。相反,对形象差的教师,学生会认为他的话不值得听、不值得信,更谈不上仿效。教师一旦失去威信,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

  总之,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形象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用自己的形象给学生以感染和引导,教师的形象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学校的任何大纲、规章制度都有不能取代的教育力量。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教师受到更严格的监督的了”。是的,教师应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优雅的仪表风度,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