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04-05 19:36:24 作者:

精选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合集7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提前几天告诉幼儿星期×下午我们到“玩水池”玩水。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玩水材料带回家,把今日的“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请家长作好记录,次日交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孩子“水中发现”的多与少、深与浅;了解孩子的表达能力;了解孩子对这种活动方式的兴趣及认可程度;了解孩子某方面的个体差异,如听觉、触觉、记忆等。以便教师根据幼儿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从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扩散或寻找新的教育活动内容。

  活动点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水中的发现一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思想并遵循了幼儿学习的三个特点: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相当有兴趣。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大点的孩子基本可以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小一点的孩子需要教师从旁指导。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种在玩中学习知识的目标正是我想达到的。纵观整个过程,探索的意义无处不在,只是在科学知识方面应该再加强一些。教师在设计这个活动时如果再能加入面粉,沙子,木块之类的材料效果应该更好。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桥”并不陌生,他们见过各种各样的桥,搜集过许多桥的图片,了解桥的形状、结构,发现桥墩都是圆柱体的。为了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最适合做桥墩的原理,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在用广告纸做成的各种形状的柱体上摆放不同数量的书本,通过讨论、比较、记录、探索等方法获得相关经验。

  二、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站起来,探索并发现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秘密。

  2、探索各种纸筒的承受力,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纸做的三棱柱、四棱柱、圆柱若干;书本若干(辅助材料);幼儿入手一张纸、记录表。

  2、经验准备:幼儿有折纸、搭积木等相关经验。

  四、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让纸张站立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纸可以绘画、可以折飞机等,如果你有这张纸,你想用它来干什么呢?

  2、师:老师现在就给你们一个任务,看看能不能让你手中的纸站起来,试一试吧。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其用折、卷等各种方法进行尝试。

  让软塌塌的纸张站起来,这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引发了幼儿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此环节中跃跃欲试,乐此不疲,为后面的活动积累了经验,做好了铺垫。

  (二)想一想,尝试纸张顶书的本领。

  1、师:纸除了卷成圆柱纸筒、折成扇子可以站起来,还可以变成什么形状也能站起来呢?

  2、师:我的这张纸站起来力气可大啦,能把老师手上的这本书顶起来!

  3、师:你们站起来的纸能丁页起一本书吗?试试看。(幼儿探索)

  4、小结:薄薄的一张纸,小朋友把它卷一卷、折一折、变一变就能够顶起一本书。

  让幼儿探索纸的多种站法,在站起来的纸张上摆放书本,在这样的操作与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浓厚,探索方式更多元,探索结果更有效。

  (三)比一比,感知圆柱力量的大小。

  1、探索一:在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上摆放书,比比谁的力量大。

  (1)探讨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①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教师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请幼儿说说书的什么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比较稳;一边摆一边数数,待放到最后一本时,请幼儿说出三棱柱纸筒上顶起了多少本书。

  ②幼儿实践,发现秘密。

  师:这儿还有许多三棱柱纸简,谁的力气大?小耳月友们去试一试吧。

  ③讨论: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顶得书多,有的小朋友顶得书少?(引导幼儿发现将书的中心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更加稳定,同时操作时还要注意轻拿轻放。)

  本环节既给了幼儿充足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探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本数量不同的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和注意点,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与大胆质疑能力。

  (2)探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①师: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听说三棱柱纸筒力气大,心里可不服气了。到底谁的力气大呢?我们试试就知道了。

  ②师:小朋友在纸筒上摆放书时一边摆一边数,并把结果记录在纸筒标记的下面,记好后再选另一个形状的纸筒摆放。听清楚了吗?

  ③幼儿探索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顶的书数量最多。

  ④小结:刚才,我们在同样大小纸张变成的三棱柱纸简、四棱柱纸简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上顶起的书数量最多,圆柱纸筒是大力士。

  每人一张记录表,提醒幼儿在不同的纸筒上摆放书本时要及时数一数、记一记,做到记录及时、有效、准确,便于幼儿观察、对比、分析,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不断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

  2、探索二:在三个圆柱纸筒上摆放书,探索纸筒的不同摆法及承受力大小。

  (1)师:这儿有三个圆柱纸筒和许多书,怎样摆放力量大?两个好明友一组去试一试

  (2)小结:三个圆柱纸筒在一起,可以顶起更多的书,如果摆法发生变化,顶起的书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从一张纸到一个纸筒,从一个纸筒到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再从一个圆柱纸筒到三个圆柱纸筒,层层递进的操作材料,不断增加的探索难度,促使幼儿之间两两合作,接受挑战,不怕失败,循序渐进,兴趣盎然,对纸的承受力的发现和认知也随之逐步深入。

  (四)摆一摆,体验圆柱组合的神奇。

  1、一人挑战。

  师:一个圆柱纸筒力量大,三个圆柱纸筒力量会更大,现在,我要用这五个圆柱纸筒接受更大的挑战。怎样摆放,才能承受更大的力量?能站小朋友吗?

  2、全体挑战。

  师:这儿有许多圆柱纸筒,还有一块大大的板,上面可以站一个小朋友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个奇迹。

  当思维被调动之后,幼儿创造的灵感源源不断,操作活动也从手部动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摆一摆、站一站、试一试等动作的变化带动了探索范围的变化,新的科学概念在探索、实践、验证中悄然建构。

  (五)看一看,了解圆柱功能的运用。

  1、欣赏桥墩图片。

  师:科学家发现了圆柱力量大的秘密,造出了很多雄伟的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链接生活经验。

  圆柱的作用很大,桥墩的建筑都需要圆柱来帮忙,生活中哪儿还用到圆柱呢?

  五、活动反思。

  1、巧用素材,发掘价值。

  桥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幼儿对“桥墩都是圆柱体”这一现象很感兴趣。本活动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充分发掘其隐含的教育价值,既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又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2、设置情境,体验快乐。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的特点,让他们在“玩”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体验快乐。我从幼儿生活实际与已有经验出发,将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引申与放大,创设了充满趣味、不断深入、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的柱体其承受力也不同的科学道理。

  3、自主操作,提升经验。

  该活动中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摆一摆、看一看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有趣有意义的操作、尝试、猜想、比较中逐步学会主动探究问题、总结经验,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并实现系统性、整合性的课程实施要求,自主获得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名称:科学:落叶树和常绿树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几种常见树木的认识,形成落叶树、常绿树的概念。

  2、学习将对落叶树与常绿树进行分类。

  3、发展幼儿观察与比较的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幼儿收集各种树叶,放在小篮子里面。观察认识各种常见树叶。

  活动过程:

  1、复习对几种树木的认识

  教师:我们小朋友每天上幼儿园都能看见许多树,你见过哪些树?你见过它们的名字吗?

  出示幼儿已认识的落叶树与常绿树的叶子,提问:这些是什么树的叶子?叶子是怎样的?这些树在秋天有些什么变化?

  2、观察树叶,按颜色归类,了解树叶的差异。

  (1) 引导幼儿先说说自己带来的树叶,再按照树叶的颜色进行分类。

  (2) 比较不同颜色树叶的差异。

  教师:秋天到了,彩色的树叶真美丽,黄树叶、红树叶与绿树叶,有什么不同?

  (3) 哪些树木到了秋天会落叶?哪些树木到了冬天光秃秃的?还有哪些一年四季是常绿的?

  (4) 教师与幼儿一起概括常绿树、落叶树:

  有些树到了秋季,树叶很快就枯黄落下来,最后树枝上是光秃秃的,这些会落叶的树,我们叫它们什么树呢?(落叶树)

  告诉幼儿常绿树并不是不落叶,常绿树的叶子长老了也会落下来,一次落下几片,但新的叶子也在不断地长出来,所以树上总有绿色的树叶。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带来的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鼓励幼儿上来,分别将常绿树和落叶树放在两个筐子里面,对树叶进行分类活动。

  4、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树木,找一找:常绿树和落叶树。

  在活动开始前,利用晨间活动,有意识的让孩子观察周围的树,活动结束后,利用户外活动,让孩子找找幼儿园里的落叶树和常绿树。

  活动反思:课后带幼儿到校园里去找校园里的落叶树和常绿树,孩子们找到了桃树、柳树,枇杷树,柳树是落叶树,桂花树,松树,广玉兰是常绿树,结合课件里的各种树,梧桐树、松树、柏树,使孩子对常绿树和落叶树有了更好的认识。有好多的问题,我都让幼儿自己来回答,让他们共同来分享各自的经验,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经验,孩子们记忆深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学常识,并了解自己生命的生长过程。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增加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气球15个、图片:ppt、1——10月胎儿

  视频:胎儿成长、剪脐带、受精卵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胎生与卵生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区分胎生与卵生

  谈话:猫妈妈生的宝宝是什么?鸡妈妈生的是什么?

  小结: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并出生的动物是胎生动物,妈妈生出蛋再孵化出来的是卵生动物。

  2.谈话: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哪些动物的卵生的?我们人是什么动物?

  二、了解自己的生命生长过程。

  1.生命的形成

  谈话:你是怎样生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来?观看“小威向前冲”视频

  小结: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卵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留在妈妈肚子里面叫子宫的地方。在这里面一天一天的长大,经历了九个月(280天)左右,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2.成长经历

  谈话:你们还记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的吗?吃什么?(观看视频:胎儿成长)(胎儿成长照片)了解成长每个阶段的情况。

  小结:在妈妈肚子里的九个多月,随着宝宝的慢慢成长,妈妈的肚子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妈妈非常辛苦。

  三、体验

  每位幼儿肚子前绑一气球,听指令做各种动作,感受妈妈保护宝宝的艰难。

  小结:你们是在妈妈辛苦的保护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说一句爱妈妈的话

  或做一件爱妈妈的事,感谢妈妈的养育。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药是由某些动植物和矿物质组成的,初步了解中药的防病、治病功效以及服用的方法。

  2、知道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激发幼儿对中药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

  1、供幼儿观察的中药、中成药。

  2、李时珍画像及其著作

  3、VCD、实物投影仪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小朋友,你生过病吗?生了病该怎么办?”

  “你生病的时候吃过什么药?

  2、让幼儿初步了解中药,感知中药的组成材料

  “前几天,老师也生病了,医生也给我开了好几包药,和你们刚才说的药都不一样,想不想看啊,你们帮我看看医生给我开的药里都有什么东西?

  (1)、引导幼儿观察,初步了解中药有哪些原料。

  “我把药都倒在后面的桌子上了,小朋友用手摸摸、捏捏,用鼻子闻闻,看谁发现的秘密多。”

  (2)、组织交流

  “看完了吗?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幼儿找出后,教师放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给幼儿看。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3)、再次观察、探索,了解中药的气味、特性、来源,并引导幼儿通过问老师,朋友等不同途径求知。

  请小朋友再看看,互相说一说,想想看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4)、师生共同归纳:原来树皮、花草、果子,还有虫子、贝壳、矿物质等许多东西都可以做药,这些药就叫做中药。

  3、让幼儿了解中药的服法和现代中成药,感知祖国传统医药以及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1)、了解中药的服用方法。

  “你知道中药是怎么服用的吗?”

  (2)、教师演示讲解中药的煎、熬方:中药一般不能直接服用,需要加水防在药罐里慢慢煎熬,熬成汤药就可以服用了。

  “可是,中药炖的时候很麻烦,老师没时间炖怎么办呢?别着急,科学家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你瞧,这是不用炖的免煎药,直接冲开水就可以服用了。我们来试一试,闻闻看,什么气味?苦苦的。我最怕苦的,有没有办法让中药变的又好喝又很方便携带呢?科学家又发明了一个办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引导幼儿看中药制作过程的VCD。“真棒,科学家们把中药磨成粉,搓成一粒粒的,现在我只要吃一粒就好了,这就叫做中成药。(出示“中成药”三个字)小朋友桌上也有中成药,我们一起来看看中成药和刚才的'中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幼儿分组比较中药和中成药的不同。

  提供中药和中成药。

  “你发现中药和中成药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幼儿说出包了糖衣等)。

  师归纳总结: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能治好多病,但携带起来很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们动脑筋想办法,用先进的技术把中药制成药片、药丸、冲剂、糖浆等中成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你们知道是谁发现这些中药可以治病的吗?我讲一个故事: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医生叫李时珍,(出示李时珍画像)他生了病,可是没钱买药,有一次,他挖到草根,放到锅里煮了,发现病竟然就好了,他就知道,原来这些东西都可以治病的啊。从那以后,他一边给人看病,一边到山上采草药,他把每次采到的药都用笔记下来,还画了图画,到了60多岁的时候,他收集整理的草药已经非常多了,他就把这些药分类,编成了一本书,这本专门介绍中药治病秘方的书就叫做《本草纲目》。 (出示 《本草纲目》书籍)。

  李时珍医生发现 中药不但可以治病,还可以防病呢。像金银花、菊花、枸杞还可以泡成药茶去热去或,经常服用可以使你的眼睛明亮,身体更健康。现在,天气热了,很容易中暑,老师请你们喝菊花茶,喝了以后就不容易中暑了。

  4、让幼儿品尝茶药,了解其治病功效。

  让幼儿品尝药茶(每组一种),讲一讲茶的味道。

  是什么味道啊?

  5、小结:中药有什么本领(治病、防病)。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漩涡形成的原理,简单了解台风形成的原因。

  2、探索旋转速度与漩涡形成大小的关系。

  3、能积极参与旋涡实验,乐意说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漩涡图片、龙卷风视频;

  2、装有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个;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水面漩涡的图片,认识了解漩涡。

  1、引导幼儿说说从水面漩涡图片中的发现。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也看到过漩涡呢?

  ——(出示水瓶)老师这里呀有很多的瓶子,瓶子里有水,你觉得用什么方法会使这瓶子里的水产生漩涡呢?

  2、第一次实验,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并讲述操作过程及结果。

  ——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好一个瓶子来试一试你的方法能不能产生漩涡?并把你的发现画在第一个带有问号的表格里。(幼儿操作并记录)

  提问:

  ——请你来说说看你是怎么把水旋转起来的?(请个别幼儿示范摇动瓶子产生漩涡)

  ——水旋转后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记录的呢?(幼儿出示自己的记录表)

  ——现在你觉得漩涡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把瓶子里的水像画圆圈一样来回摇晃就产生了漩涡。(教师根据记录好大记录表)

  ——我们一起来用这种方法转出圆圆的漩涡吧。(师幼用正确的方法摇出漩涡)。

  三、第二次分组实验:探索转动的快慢与漩涡形成大小的关系。

  1、刚才有的小朋友转的快,有的小朋友转的慢,你觉得转的速度的会影响漩涡的形成吗?转得快漩涡会是什么样?转的慢漩涡又会是什么样呢?

  2、我们一起来用小手试一试转的快漩涡会怎么样?转的慢漩涡又会怎么样,并把你的发现分别记录在慢和快的表格中。

  3、幼儿操作及记录操作结果。

  4、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回答出示记录表。

  5、教师:我们发现转的越快漩涡就会越大转的越久,转的慢漩涡就会越小转的时间短。

  四、拓展:与幼儿认识生活中利用漩涡发明的东西和对人们的影响。

  1、在我们生活中利用漩涡的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你知道什么东西是利用漩涡原理制成的?(果汁机、洗衣机)

  2、其实除了水转动后会形成漩涡,空气转动后也会形成漩涡,谁知道空气转动会形成什么呢?

  在热带的海洋上,太阳照射海面,海水的温度升高,往上蒸发变成水蒸气。热热的水蒸气转呀转,四周的空气也跟着转。由此越转越大,就形成了台风。

  教师:生活中的漩涡有的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而有的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比如龙卷风是很强烈的旋风,当涡旋运动越趋猛烈时,便从云中直降到地面,形成漏斗状云柱龙卷风,会带来很大的破坏力。台风虽然具有破坏力,但也会带来丰富的雨水。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和幼儿讨论虫虫的分类方法,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能用不同的图形标志,来表示虫虫分类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类虫虫的模型及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

  二、提出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给这些虫虫分类,让同一类的在一起?幼儿讨论后回答。

  请幼儿分组说出分类的理由和方法。

  崔童: 按好的虫虫和坏的虫虫分。

  范进祥:好虫虫叫益虫,坏虫虫叫害虫,应该是按照益虫和害虫分类。(崔童同意,其他几个小朋友也同意这个分法。)

  于江茗:我想按照白天活动和晚上活动的虫虫分,蚊子、蛾子是晚上的,蝴蝶、蜜蜂、蜻蜓是白天的。

  郝琰泽:有长的大的和长的小的虫虫,可以按大小来分。

  孔嘉源:按照嘴的不一样来分,有的用嘴吃东西,有的用吸管样的针来吃东西。

  张一佳:按照有翅膀和没有翅膀的来分。

  刘嘉露:可以按会飞的和不回飞的分。

  郅媛: 按有退的和无腿的虫虫来分。

  范进祥:有水里的虫虫,是蜻蜓的幼虫叫水泵子,可以按水里的和陆地上的虫虫来分。

  三、教师总结出好的分类方法。

  幼儿动手操作:按自己的方法给虫虫分类。并用图来表示分类的方法。

  活动反思:

  这是虫虫联欢会中给虫虫分类的一次综合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为老师没有事先给与明确的方法和答案,幼儿思维没有受到限制,所以他们的思路开阔,想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几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分类方法:有的按会飞的,不会飞的;发声和不发声的;有腿的,没有腿的;大的,小的;益虫,害虫;昆虫、非昆虫;白天活动的,晚上活动的由此可见,没有局限的问题答案,更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分类的方法有了,接下来就是看幼儿的实际应用情况,在操作的环节,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方法给虫虫进行分类,大部分幼儿都采用了画认识的虫虫时的方法,将一张纸对折分成两块,按折痕画上中线,一边表示一种。但是在表示分类结果时,一部分幼儿说不会画,这时,我看到江茗在两块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我是按白天和晚上活动的虫虫分的。太阳表示白天活动的虫虫,月亮表示晚上活动的虫虫。刘嘉璐是按会飞的和不回飞的虫虫分类,她在表示会飞的虫虫时画了个翅膀,表示不会飞的虫虫时画了个翅膀后又画了个,这种方法引起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既好看又好画。由此,引出了很多的表示图,如:按有腿的和无腿的分,有腿就画上腿,无腿画上Ⅹ;会跳的不会跳的;有翅膀无翅膀的操作、分类,设计表示图活动,为我们的制作虫虫书《我给虫虫分类》作好了准备。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