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秘密》大班教案

《秘密》大班教案

发布于:2022-03-22 15:27:44 作者:

《秘密》大班教案(精选2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秘密》大班教案(精选20篇),欢迎大家分享。

《秘密》大班教案(精选20篇)

  《秘密》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我们班有一些小朋友们的乳牙由于保护不周,长得不好,有的蛀牙很多,在换牙,可他们对换牙并不了解,有的孩子因为怕疼不愿去拔牙,有的孩子则对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掉牙时又哭又闹。这是生活中碰到的事情。为了使幼儿更好的了解换牙的事情,就设计了此课题,让幼儿更易于接受。知道该如何保护新牙,从而培养幼儿保护自己的牙齿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一、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用害怕。

  二、能围绕换牙话题进行讨论,并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了解换牙时应注意的卫生,并学会保护新长出的牙齿。

  活动准备:

  一、活动前了解本班幼儿换牙的情况,部分幼儿已开始换牙。

  二、乳牙图片、恒牙模型;汉字:换牙、乳牙、恒牙;记号笔、手工纸每人一份。

  三、事先与卫生老师联系好。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通过讲故事,引起兴趣。

  乐乐的牙齿怎么了?好好的牙齿怎么会掉下来呢?谁来说说换牙是怎么回事?

  我们生下来以后慢慢长出来的一口牙齿叫乳牙,乳牙比较小,也不够坚硬,当我们慢慢长大后,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乳牙就会脱落,开始长出新牙,这新长出的牙叫恒牙。恒牙比较大而且很坚硬,比乳牙还要多,对人的身体很重要。恒牙掉了就不会再长出新牙。乳牙脱掉长出恒牙,就叫换牙。

  二、经验交流:结合自身经验,掌握换牙的卫生知识。

  1.请班上个别牙齿松动的或脱落长出新牙的小朋友,分别让大家看看。

  你们想不想知道换牙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谁想问问他们?

  2.提问:

  1)如果你的牙齿活动了,能不能用手摇摇让它快一点掉下来?为什么?

  2)有的小朋友喜欢用舌头去舔刚长出来的牙齿,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有些小朋友,乳牙还没掉,新牙就在旁边长出来了,这时该怎么办?

  有些小朋友的牙齿掉了很长很长时间了,还没有长出新牙,怎么办呢?

  4)你们还有什么换牙的问题要问吗?

  原来我们在换牙时用不着害怕,对活动的牙齿不要用手去摇,也不要用舌头舔刚长出的新牙,对换牙时出现的问题,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也可以到医院请医生帮忙。

  三、绘画:如何保护新牙。

  1.当我们换牙齿的时候,应该怎样保护新牙齿呢?

  2.交流幼儿的护齿方法。

  四、经验提升:

  1.说说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它保护牙齿的方法吗?

  2.请卫生老师。

  平时换牙时,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问大家,也可以问问卫生老师。

  活动反思:

  通过师生互动,让幼儿大胆、清楚的说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幼儿画画,说说中了解了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幼儿经过本次活动都了解了一些换牙知识,有个别幼儿的乳牙活动了,他可以站起来对老师说,老师我换牙时不会哭的,我要好好保护牙齿,本节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秘密》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伞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丰富有关伞的知识。

  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探究、发明的热情。

  3、能运用粘、贴、剪的形式大胆、创造性地进行装饰。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课件、舞蹈录像、音乐磁带。

  2、古代人打得伞1把及小伞若干(伞上面没有图案)。

  3、装饰小伞用的及时贴、双面胶、皱纹纸、彩纸、废旧物品等。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引出课题

  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歌曲吧!(看录像)

  提问:歌曲听完了,你能猜出什么花雨里开吗?(伞)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下雨的时候有的穿雨披,有的打伞,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却没有伞,你能想象出古时候的人是怎样避雨的吗?

  后来一个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把伞,谁这么聪明呢?请听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二)伞的发明

  老师讲《鲁班造伞》的故事,了解伞的发明。

  (三)认识伞的发展过程

  1、认识伞的结构(出示古代人打得样式的伞):伞把、伞柄、伞骨架、伞面、伞尖。

  古时候的伞在制作材料、样式方面比较简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伞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我们看看都有什么种类的伞呢?

  2、认识伞的种类:分为实用伞和工艺伞(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除了图片上这些伞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收音机伞、太阳能伞、盲人伞、防爆伞等等,在美国人们还制成了高67米,面积达4000千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伞,这把伞已经成了美国游览观光的景点,孩子们,等你们长大了有机会去参观,还可以发明更好的伞。这么多的伞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3、了解伞的制作过程(播放课件)

  (四)伞的作用

  这么多种类的伞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地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下面请小朋友来欣赏一段用伞做道具的舞蹈(看录像)。

  (五)设计装饰小花伞

  想不想也拥有一把漂亮的小花伞,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有的还是废旧物品,就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图案来装饰吧!(装饰完后进行展示、欣赏)

  结束:我们拿着装饰的小花伞到外面去唱歌、跳舞吧!

  【活动延伸】

  可把各种材料继续放在区角供幼儿操作,根据兴趣继续装饰、设计小花伞。

  反思: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限制幼儿的自由讨论、随机提问,对于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如:用哪些材料做伞骨能撑开伞面?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比较、分析、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引导幼儿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随时捕捉孩子不同的表现和发现,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索,促进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整个活动过程都是让幼儿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幼儿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从愿意学、喜欢学到主动学,自然会将自己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学也就变得更加有效。

  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读懂幼儿心灵、创造教学奇迹、共享教育幸福的艺术。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多一些有效钻研,为平淡增添光彩,将了无生趣引导得生机盎然,让师生都能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彼此受益!

  《秘密》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朗诵诗歌,了解周围环境在春天的变化。

  2、感受诗歌循环反复句式的节奏美。

  3、尝试运用替换的方式仿编诗歌中的简单句子。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春天的秘密

  2、音乐:春天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去春游了吗?春天有什么变化?

  谁想说说自己看到了春天的哪些变化?

  二、课件演示,寻找春天的变化

  1、春天来了,小朋友们都在找春天,老师也找了一些春天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地方有什么变化?

  (河水——垂柳——桃花——燕子——麦苗——农民)

  2、教师:小朋友都看到了春天那么多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诗歌,说得就是春天的变化。

  三、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丽。

  1、结合课件图示,教师配乐朗诵诗歌。

  2、提问:春天来了,我们周围有什么变化?它们为什么说“春天在这儿”?

  3、播放课件,体验诗歌循环反复的句式,感受朗诵语气。

  (1)引导问题:诗歌中每段的开头是怎么问的?有谁小声回答说?有谁微笑地说?

  (2)幼儿欣赏诗歌课件,回答问题。

  (3)分段欣赏课件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强调“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朗诵春天不同的变化”。

  (4)师幼对诵,体验诗歌循环反复的句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诵。

  四、跟朗诵并尝试仿编诗歌。

  1、播放背景音乐,请幼儿小声地跟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诵。

  2、请幼儿仿编。指导语:我们寻找春天时,还发现哪些小秘密呢?你能把它们编进诗歌里吗?

  3、教师帮助幼儿整理仿编内容,把仿编的内容添加到诗歌里朗诵。

  《秘密》大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日常生活中,有些幼儿接触过吸铁石,并被神奇的磁铁深深的吸引。让幼儿产生无尽的遐想。使他们感到惊奇,产生疑问。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亲手动手操作,发现磁铁的特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索知道磁铁有磁性,磁性大小与磁铁大小有关。

  4、让幼儿体验探索的奥秘,初步认识N、S两极,操作感知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二、活动准备:

  1、小鱼卡片(带回形针的和不带的两种)、系着磁铁的鱼竿、木偶。

  2、磁铁(大小若干)、铁钉、回形针、木条、贝壳、毛线、纸。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钓鱼游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去钓鱼,小朋友想去吗?”“那我们快点行动起来吧。”

  (二)展开:

  1、探索磁铁有磁性。

  通过游戏钓鱼,教师提问:为什么有些顽皮的小鱼总是钓不上来呢?钓上鱼来的小朋友,拿着小鱼看一看,你发现什么了?

  在鱼的嘴上有铁做的回形针,我们的鱼竿上系着一块磁铁,当我们用系着磁铁的鱼竿去钓鱼时,带回形针的小鱼就被钓上来了,没有回形针的鱼就钓不上来。通过钓鱼,幼儿知道磁铁可以吸住铁制的回形针。

  2、教师提问:磁铁可以吸住回形针,还能吸住什么吗?

  让幼儿分组坐在座位上,拿着磁铁在桌上的物品中开始进行探索。

  探索后,让幼儿说一说,他还发现磁铁可以吸起什么,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磁铁可以吸住铁制的物品。

  3、磁铁具有的磁性大小和磁铁本身大小有关。

  教师用大磁铁把纸张吸在了黑板上,也请小朋友用手里的小磁铁吸一吸看看,幼儿尝试,发现小磁铁根本吸不住大纸。教师提问,为什么小朋友的磁铁吸不起来呢?幼儿回答。教师总结,大的磁铁磁力大,吸东西的能力就强,小的磁铁磁力小,吸东西的能力也就弱。

  4、认识南北两极。

  让幼儿观察磁铁,发现什么了,幼儿回答,让幼儿拿磁铁相互吸一吸,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幼儿进行新的探索。教师提问:相互吸一吸后,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回答。磁铁有两个极,在磁铁的两端有字母表示,N代表北极,S代表南极。当两块磁铁相同的两极相遇时,是相互排斥的;两块磁铁不同的两极相遇时,是可以吸住的,再次让幼儿实验,教师让幼儿个别演示操作并讲述。教师操作,并教顺口溜:相同两极扭扭头,不同两极牵牵手。

  5、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出示木偶:“咦?小朋友,你看这是谁来了?”“大家好,我是叮叮,你们知道我是要去干什么吗?我帮奶奶去买了一盒绣花针,正要给奶奶送去呢,唉呦,都怪我不小心,瞧,我把针撒了一地,这针这么小,撒在打上怎么找呀?快请小朋友帮帮我吧!”教师提问:谁能想个好办法来帮帮他?幼儿回答并动手操作。感受快乐,发散思维,磁铁除了可以找到细小的针,还可以干什么呢?分组讨论并回答。

  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到磁铁?比如铅笔盒上的磁铁,妈妈包上的小磁扣,门后的门吸等等。可是有一点,小朋友们要注意,家电、手表、收音机、磁卡,不是磁铁的好朋友,不要用磁铁靠近它们,不然会把它们损坏。

  (三)结束:

  小朋友现在知道了磁铁的小秘密,我们来做一个《碰一碰》的游戏吧,现在每个小朋友就是一块小磁铁,大家自己看看胸前的标记,看看自己是N极还是S极,小朋友想想,刚才我们说的顺口溜是什么?我们一起说。(当两个一样的极碰到一起时,两个小朋友就摆摆手,两个同极遇见就搂在一起抱一抱,现在我们放音乐一起游戏吧!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从学习效果来看,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课堂表现来看,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如果在课尾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到磁铁?”能面再广一些,让所有的幼儿都有发言的机会。

  《秘密》大班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春天的秘密》是一首意境优美、拟人化的儿童诗歌诗歌生动形象的刻画了小河、燕子、垂柳、桃花、麦苗、农民播种等春天的鲜明景象,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是一个动感、美丽的春天。本活动通过介绍春天自然界及动植物变化,引导幼儿在欣赏诗歌作品中感知春天的意韵;通过仿编诗歌,让幼儿深入理解春天万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魅力。

  活动目标:

  1、知道春天的主要特征,理解诗歌内容,丰富词汇:嫩绿、秘密。

  2、大胆、清楚的表达对春天的感受,能有表情的朗诵诗歌,并初步尝试仿编诗歌。

  3、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喜欢春天的美丽景色。活动准备:

  1、教师或家长带领幼儿去参观春天的变化,并将观察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征。

  2、配乐诗《春天的秘密》磁带,教学图片6幅(小河、燕子、垂柳、桃花、麦苗、农民播种各一幅),春天的各种植物、动物、风景卡片若干。

  活动建议:

  1、让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春天动植物及人们的变化,丰富幼儿对春天的知识。

  2、逐幅出示图片,理解诗歌内容。

  启发幼儿说一说:春天来了,小河有什么变化?垂柳穿上了什么样的衣服?还有什么也是嫩绿的?(引导幼儿了解:春天来到时,垂柳刚发芽,小叶子嫩嫩的,颜色黄绿,启发幼儿说出小草小花等刚发的小芽也是嫩绿的)春天那些果树开花了?桃花为什么红着脸?为什么看到小燕子我们会感到春天来到了?小麦苗有什么变化?农民伯伯春天种什么粮食?小河、燕子、垂柳、桃花、麦苗、拖拉机分别会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幼儿了解春天自然界的变化,教师注意提问在幼儿回答问题后,及时用诗歌中的语言小结。

  3、多形式的欣赏、朗诵诗歌,感受、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有感性的朗诵诗歌(可伴随轻音乐),请幼儿说出诗歌中说了春天的哪些秘密,启发幼儿能用语言描述自己对春天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幼儿看图随教师朗诵、配乐诗朗诵、表演朗诵等方式,让幼儿虚席朗诵诗歌。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要小声说话?理解秘密的含义。请幼儿用声音、表情等表现出诗歌的意境美。

  4、初步尝试仿编诗歌,加深对春天的印象。

  教师要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运用各种动物、植物、风景等卡片材料,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大胆仿编,并提示幼儿每一段中重复句子不变。小组合作完成一首完整的新编《春天的秘密》,并进行朗诵。如: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嫩绿的小草使劲钻出地面(或:小蜜蜂在花丛间忙着采花蜜,嗡嗡嗡的叫着)小声的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等。

  附诗歌

  春天的秘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淅沥淅沥的流着,小声的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垂柳换上嫩绿的春装,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荡,小声的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桃花红着脸,抿着小嘴,

  微笑着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燕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里,叽哩哩的叫着,小声的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绿油油的麦苗,使劲的从泥土里往外钻,小声的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农民伯伯忙着播种,拖拉机轰隆隆的嚷:

  “春天在这儿!”

  哈哈!春天真的来了,春天真的来了!

  我看见了春天的秘密,我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秘密》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幼儿了解嘴巴的用处。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重难点:

  让幼儿了解嘴巴的用处。

  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嘴巴模具、多媒体、游戏道具(如气球、吹泡泡用具、糖果、食品、玩具等)

  活动过程:

  导入(1分钟)

  (老师拿嘴巴模具,以“嘴巴”的吃导入)

  小朋友们,我是嘴巴,我想和你们成为朋友,你们想不想和我成为朋友呢?(幼儿回答)好,今天,我就带领小朋友们去参观我的家,到我家去做客,你们愿意么?(幼儿回答)

  (“嘴巴”以主人的身体邀请小朋友们去他家做客,引起幼儿的兴趣,直接进入主题)

  基本部分(18分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嘴巴的用处)

  (一)

  1、“嘴巴”带领幼儿参观他的家,并向幼儿介绍他的家,有食品、玩具屋。

  2、幼儿自由去各个屋子玩耍,尝试用自己的嘴巴进行游戏。

  3、幼儿游戏后,“嘴巴”向幼儿提问。

  你们都去哪个屋子玩了?你是怎样玩的(幼儿可以边示范边玩,老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你还看到别人用嘴巴干什么?

  小结:我“嘴巴”真能干,又能吃来又能说,又能唱来,又能吹,所以你们要爱护我。

  (此环节通过参观“嘴巴”的家,让小朋友们在愉悦的气氛中知道“嘴巴”的作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比如,我用“嘴巴”吹泡泡等)

  (二)“嘴巴”的哭引起幼儿的注意,我刚看到有好多小朋友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放进我的“嘴巴”里,我好难受呀。

  (播放多媒体,都是平时拍到的幼儿一些不良习惯的照片,如把手指、铅笔、尖东西等放进嘴里)

  (通过看多媒体,让幼儿更直观,更真实的了解一些不良习惯,对嘴巴造成的伤害,从而让幼儿知道保护嘴巴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讨论(7分钟)(通过讨论懂得要爱护自己的嘴巴)

  1、“嘴巴”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让幼儿爱护自己?

  2、“嘴巴”提问:什么东西不能放进我的“嘴巴”里?

  ⑴坏的东西,脏的东西,(如:发霉的食物,坏的苹果)还有小脏手指等等;

  ⑵尖的东西。(如:小刀、剪子等)会划伤我的“嘴巴”

  小结:“嘴巴”是小朋友身体的一部分,你们应该好好爱护“我”,一旦把“我”伤着,小朋友会很痛苦的。

  活动延伸(2分钟)

  让小朋友和家长一起收集更多有关口腔卫生的图片,布置有关口腔卫生栏目,让幼儿进一步知道嘴巴的重要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第一个环节,通过嘴巴的模具导入活动,孩子们感觉很新鲜,一下就提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第二个环节,通过参观“嘴巴”的家,让小朋友们在愉悦的气氛中知道“嘴巴”的作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比如,我用“嘴巴”吹泡泡等,播放多媒体,都是平时拍到的幼儿一些不良习惯的照片,如把手指、铅笔、尖东西等放进嘴里。在第三个环节,通过看多媒体,让幼儿更直观,更真实的了解一些不良习惯,对嘴巴造成的伤害,从而让幼儿知道保护嘴巴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最后一个环节,幼儿通过讨论不仅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嘴巴,而且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秩序良好,每个孩子都集中精力在参与中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秘密》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会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及细致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

  每人二只透明杯,小匙一把、彩笔一支。

  桌上备有:奶粉、黄沙、水泥、糖、盐、洗衣粉若干。

  教师备:大烧杯二只,搅拌棒,清水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运用博士爷爷的来信,引起幼儿的尝试兴趣

  师:小朋友,博士爷爷又给我们来信了。信中说,他最近又做了一个小实验,叫“溶解的秘密”。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小朋友也来试试,好吗?

  二、提供多种多样的实验用品,便于幼儿进行尝试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每一组的实验用品。

  师:博士爷爷给我们准备了许多的实验用品,但每组的实验用品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参观。

  2.参观后,幼儿可以在任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用品的一组坐下。

  3.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说出自己桌上的实验用品。

  提问:你的桌上有哪些实验用品?

  (如幼答:我的桌上有半杯清水、一把小匙、几块方糖)

  4.提醒幼儿今天的实验品不可以尝。

  三、幼儿初次尝试

  1.请小朋友用小匙取一点实验品放人你的半杯清水中,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①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验物在水中的变化。

  ②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组织语言说出实验结果,使其获得尝试的喜悦。

  ③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高要求,要求能把实验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现象进行对比。

  3.实验结果汇报。

  ①提问: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答:糖放在水中,不见了。黄沙放在水中,沉在水底)

  ②提问:哪些物品会在水中不见?

  (奶粉、盐、糖)

  小结:奶粉、盐、糖放入水中会不见了,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溶解。

  ③提问:哪些物品不会溶解于水呢?(黄沙、水泥)

  ④教师做水泥在水中的实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的变化来辨别水泥是否溶解于水。

  4.发展思维。

  ①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于水?

  (冰、味精……)

  ②还有哪些东西不会溶解于水?(石头、木头、塑料……)

  四、幼儿再次尝试,初步了解饱和现象

  1.请幼儿先用彩笔在杯上做水位标记。

  2.请小朋友把会溶解于水的物品任取一样放入清水杯中,你看一看,会发现什么?

  3.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多放一些实验物品,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汇报尝试结果。

  ①提问: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水位升高了,盐不再溶解于水……)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幼儿答:因为盐增加了,而水没有增加。)

  ③有什么办法来解除饱和现象呢?(鼓励幼儿积极动脑、想出既简单又方便的办法)

  延伸活动:针对幼儿想出的办法去尝试,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秘密》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分享春天的秘密,让幼儿感知春天的季节特征

  2、了解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长规律,感受美的季节带来的快乐。环境创设春天景色的录像、每组一盒(白玉兰花、种子、蝌蚪、蚕宝宝生长过程的卡片)、白玉兰录像重点与难点了解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活动过程:

  一、寻找春天的秘密

  春天到了,我们周围都在发生变化,春天有些什么变化?你们发现什么小秘密吗?(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青蛙妈妈生宝宝了,鸡妈妈孵小鸡了)

  二、欣赏录像:美丽的春天

  春天到底有哪些小秘密呢?我们来看看录像

  小结:春天真美,春天的大自然会发生那么多的变化。

  三、给春天的小秘密排序

  1、今天,老师将春天的小秘密放在盒子里,请小朋友们给这些秘密来排个队。

  2、每组给你们一个小盒子,请你们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

  3、请小朋友按提示卡的数字或箭头,并按动植物生长规律,将这些卡片进行排序。

  四、集体讨论

  1、小蝌蚪生长的顺序排得对不对?是先张前腿还是后腿?

  2、蚕宝宝最后变成了什么?

  3、白玉兰是先长叶子还是先开花?

  4、白玉兰的生长过程很特殊,想不想看看录像?

  5、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也是这样生长的吗?

  小结:桃花、白玉兰的生长过程跟一般花的生长过程不一样,它先开花后长叶。

  6、知道白玉兰是哪个城市的市花吗?

  7、还有许多城市也有各自的市花,小朋友回去可以了解一下,然后来告诉大家。

  《秘密》大班教案 篇9

  一、主题活动的产生:

  阳光灿烂的午后,孩子们在散步的过程中对影子产生了兴趣,他们边扭动身体边观察自己的影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围绕影子展开了一番争论:

  高佳:看,我的影子多听话,我往哪儿去,它就跟我上哪儿。

  洪佳伟:我的影子也很听话,我做什么动作,它就做什么动作。

  毛雨倩:我用脚使劲踩我的影子都不疼。

  袁强:快来,我站到老师的影子里,我的影子就不见了。

  宋涵:我在黑暗的地方就见不到自己的影子了。

  教师:为什么我们会有影子呢?

  费欣露:因为影子是太阳光照的,教室里没有阳光就没有影子。

  何 强:对,我听妈妈说太阳光有7种颜色,是红黄橙绿青蓝紫。

  蔡耀东:你骗人,太阳光是白色的。

  杨 阳:不对,你们说的都不对,光是透明的,不然我们就看不见东西了。

  看到孩子们对“光”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兴趣和争论,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理性的分析其教育价值,我们认为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可以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索活动,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能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符合新《纲要》有关科学领域的要求。

  二、主题准备:

  1、材料准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收集光的相关资料、图片和仪器,如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望远镜等,变色陀螺、万花筒等。

  2、经验准备:设置“问题箱”,请幼儿将自己的发现的有关光的“小秘密”和“为什么”,采用文字、画画、符号等形式表示出来,教师以此来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兴趣点,师幼共同确定研究方案和主题网络。

  三、主题活动的网络图(附后):

  四、系列活动:

  美丽的彩虹

  活动目标

  1、 了解光谱现象并认识彩虹的7种颜色。

  2、 引导幼儿在探索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色彩的美,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在盛水的玻璃鱼缸两端倾斜30度左右各放置一面镜子,调整适宜的位置让阳光斜射入水中,折射后在墙上出现一段“彩虹”。

  2、平面镜、水盆、三棱镜、手电筒等材料。

  活动过程

  1、 请幼儿观察活动室的“墙上彩虹”,自由讨论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 说一说“彩虹”有几种颜色组成?

  2) 猜一猜“彩虹”从哪儿来?

  2、将盛满水的盆和平面镜放在阳光下,鼓励幼儿尝试调整平面镜和光照的角度,自己寻找彩虹,从中发现阳光与彩虹的位置关系。

  3、观看影碟,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夏季的雨后很少看到彩虹了?从而引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区域活动

  1、 引导幼儿观察早、中、晚三个时段“彩虹”的位置、大小变化情况。

  2、 将三棱镜、手电筒等材料投放科学区中让幼儿继续探索光谱的秘密。

  家长参与

  请家长为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看到的彩虹,要求讲清楚时间、地点、景象,并和幼儿一起画美丽的彩虹。

  各种各样的镜片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不同的镜片,了解其特性和用途。

  2、 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细致性、敏锐性,发展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

  活动准备: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各类昆虫标本和图片。

  活动过程

  1、 自由观察,发现问题。

  请幼儿用不同的镜片看昆虫标本和图片,并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描述。

  2、 引导幼儿归纳概括各种镜片的特征。

  如:中间厚、周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大,是凸透镜;中间薄,周围厚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是凹透镜。

  3、 思考它们各自的用途,对幼儿的大胆想象给予鼓励。

  区域活动

  1、 利用平面镜、废旧长条纸盒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

  2、 在凹凸不平的泡沫板上粘贴铝箔纸作成简易哈哈镜。

  3、 用凸透镜、凹透镜、纸筒、橡皮泥做望远镜。

  家长参与

  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家庭中生活用品,如近视镜、老花镜、汽车反光镜等,说说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镜片?有什么用途?

  《秘密》大班教案 篇10

  设计思路:

  本活动源自团结版教材(中班下)科学活动《土壤的秘密》。进行该活动时,我班科学课题“神奇的土地”系列活动的开展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即“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阶段一:土壤的种类”的活动,孩子们通过采集、观察、分类等活动,已对土壤的种类有了一定的了解。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而本活动的探索对象:土壤,对孩子们来说,更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他们眼里,随处可见的土壤对是那么地神奇又是那么地神秘。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为什么植物和动物都可以在其中生存?因此我们结合“小工具、大妙用”的主题,针对我班幼儿年龄特点与知识经验积累,设计并开展该活动,旨在通过观察、比较及操作活动,带领幼儿探寻土壤的秘密,走入神奇的土壤世界。同时,通过对土壤的探索,引导幼儿建构延续的、系统的、自主的知识学习体系,为其今后的经验获得和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土壤的乐趣,养成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探究土壤里的成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利用各种工具分离土壤中的不同颗粒,寻找土壤中的水与空气等成分。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通过游戏、操作、实验等掌握了分离不同物质的方法及感受空气存在的经验。

  2、教师准备:干燥的土壤、小勺、一次性纸杯制成的筛子(洞眼大小不同)、搅拌棍、纸碟(标明大、中、小)、量杯、卫生纸、透明水杯。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我见过的土壤。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曾经在各种不同的地方采集过各种土壤,你们都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干燥的土壤,发现土壤中颗粒大小不同

  (1)教师提问: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土壤里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将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分离开?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颗粒。

  (1)看一看:桌上有些什么工具?

  (2)想一想:可以怎么用?

  (3)做一做:幼儿在舒缓的音乐中,分成三组,分别用小勺、筛子和水来分离土壤的大小颗粒。

  (4)说一说: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5)比一比: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引导幼儿从操作完成速度及质量方面进行比较。

  4、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探索土壤中里看不见的东西。

  (1)引导幼儿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看不见的秘密?

  (2)想一想:怎样让土壤里的这些秘密都显示在我们的面前?

  (3)试一试:提供水和纸巾,鼓励幼儿探索土壤中的秘密。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5、师幼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秘密?怎样发现这些秘密?

  活动提示:

  1、此活动的重点是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分离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颗粒,探索土壤中看不见的东西,如水和空气。此活动前,幼儿要有采集土壤、观察土壤的经验,并对土壤的特性及种类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幼儿还应掌握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的基本方法,如筛选、搅拌等。活动中,教师一是要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实验方法,二是要引导幼儿思考不同工具和方法的优劣。

  2、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提供一些常见的或废旧物品制作的工具,如透明的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等作为幼儿的操作材料,既可以废旧利用,又可以保护环境。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将操作工具投放到活动区中,便于幼儿反复操作。

  3、组织幼儿开展延伸活动:自制小书《土壤的秘密》,将自己在土壤中的发现用简单的符号或图画绘制成册。

  4、提请家长配合:

  (1)带孩子观察小区周围的土壤和土壤里生活的动植物。

  (2)带孩子查找资料,了解土壤里还有哪些成分。

  《秘密》大班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了解声音的产生,能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

  2、通过讨论声音的作用,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具有一定的做实验记录的能力。

  2、实物准备:录像机、大音响、ppt课件、大鼓、砂纸(人手一份),豆子、棉花、玻璃杯和筷子(每组三个)、水(四量杯)、毛巾(若干)、水彩笔(四支)。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ppt,用闯关的方法让幼儿猜测三种声音:打雷声、心跳声、木门的声音,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

  2、讨论: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声音,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猜想)

  二、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物体震动产生声音。

  1、敲打撒满豆子的鼓面,请幼儿观察,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小结:物体相碰撞产生震动,就发出声音了。

  2、请幼儿尝试用砂纸发出声音,感受其震动,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小结:物体相互摩擦产生震动,就发出声音了。

  3、讨论:这两次实验发现声音产生的共同点。

  总结:物体震动会发出声音。

  4、延伸:如果不想让物体发出声音,那么就是物体停止震动。

  三、请幼儿自由的选择材料,从而探索声音的不同。

  1、出示三个水杯,猜想:如何做到分别敲击三个水杯,如何让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

  2、幼儿动手实验验证,找出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

  3、每组幼儿派一名代表说出小组实验的结果。(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

  4、延伸:说出听音乐时和听噪音时的感受,让幼儿了解噪音对身体有害,引导幼儿平时要轻声说话、玩玩具等,不要制造噪音。

  四、讨论声音的作用,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1、讨论:生活中声音还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2、观看ppt,初步了解声音的以下作用:

  (1)辨析熟悉的人。

  (2)挑西瓜。

  (3)用听诊器看病。

  3、请幼儿回家搜集相关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提升、有发展,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拓宽了幼儿视野,提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为幼儿今后科学探究精神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秘密》大班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2.能根据图片有关三要素的提示创编故事。

  3.能大胆、自信地在集体前讲述故事。

  4.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葫芦一个,纸葫芦图片若干,葫芦藤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葫芦,引起幼儿兴趣。

  1.师:看,这是什么?(葫芦)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葫芦,它的肚子里藏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呢。葫芦,葫芦,变变变!(出示图片)故事在哪儿呢?噢!故事就在葫芦宝宝的肚子上呢!

  2.教师有感情地讲解故事。(手指图片)

  二、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引出故事的三要素。

  1.师:小朋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你是从哪个葫芦宝宝身上看出来的?(指葫芦上的图片)噢,黄色的葫芦宝宝身上有个时间地标记,表示故事发生的时间。

  2.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 你是从哪个葫芦宝宝上看出来的?

  红葫芦上有故事发生的地点,看,(指葫芦上的图片)这个故事就发生在……

  3.师:哦,黄葫芦和红葫芦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那蓝葫芦又告诉我们什么?对,蓝葫芦告诉我们故事里有哪些人物。

  4.小结:原来,有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我们就可以编出好听的故事了。

  三、看图片,引导幼儿尝试创编故事。

  1.师:现在,这只宝葫芦有要变了,小朋友先把眼睛闭起来。葫芦、葫芦,变变变!

  2.(将三个葫芦翻转过来)这次的葫芦宝宝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的变化,幼儿回答时,注意总结)

  3.引导幼儿尝试创编故事。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呢?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故事里都有哪些人物呢?现在有了时间、地点、人物,你能不能把它们编成一个好听的故事呢?

  4.总结评价。

  师:“xx小朋友的故事怎么样呀?刚才xx小朋友看着葫芦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编出一个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们会不会呀?”

  四、幼儿自由选择纸葫芦,创编故事。

  1.提出要求。

  师:“看,葫芦藤上结出了许多许多的葫芦,等会儿阿,小朋友去摘一个黄葫芦,一个红葫芦,一个蓝葫芦,一共是……!想一想,你能编出什么好听的故事来!”

  2.幼儿自由创编。

  3.幼儿讲故事。

  师:请把你的葫芦宝宝带上来,先给大家看看你的葫芦宝宝,再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师:还有谁愿意来讲的?这么多呀!这样吧,等会小朋友把故事讲给客人老师听,如果你讲完后还想编故事,就和别的小朋友交换一下葫芦。

  五、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本领,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编故事。今后,小朋友在编故事的时候,也要先想好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故事里有哪些人物,然后就能编出好听的故事来了!

  活动反思:

  “三要素”是小说、故事中不可缺的成分,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忽略掉它。平日我们只一味地让孩子听懂故事,明白故事中的道理,却偏偏遗忘了构成故事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也许您会想“三要素”在小学语文中提起得比较多,小学的孩子们在初次接触写作时,老师会重点讲解。是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也正是因为我们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些看图创编故事的经验,我们年级组决定尝试让幼儿在“三要素”的提示下,学习故事的创编,为幼儿跨入小学,接触写作文,提供经验储备。

  确定课题后,为了不让活动开展得生硬死板,年级组一起讨论,决定用宝葫芦来做为导火线,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室内的环境布置也都以它们为主,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活动一开始,宝葫芦变出的三个葫芦宝宝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也引出了一个故事。教师根据葫芦宝宝上的提示讲故事,让幼儿初步感知故事是在三个葫芦宝宝的提示下开展的,随后通过提问,让幼儿知道不同颜色的葫芦分别代表了什么,初步了解了故事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初步了解了只要有“三要素”就能进行故事创编。宝葫芦的再次变化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了“三要素”的变化,说出已变化的时间、地点、人物后,幼儿就开始自由创编了。接着,设置了一个摘葫芦的环节,让幼儿体验到活动的趣味性,不让语言活动显得死板,平淡。幼儿摘完葫芦后,都能自主地、积极地进行创编,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将“三要素”编入自己的故事中,也基本掌握了这一技能。然而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从故事的“三要素”这个方面,对孩子创编的故事进行总结评价,忽略了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评价时,如果我再强调或突出一下故事的“三要素”,也许效果会更佳。

  本次活动中,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孩子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创编能力也很强。我认识到教师的评价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幼儿提升自己的经验和创编能力。比如说,有些幼儿已经能够根据三要素进行故事创编,已掌握了该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高要求,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和句,将故事创编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秘密》大班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在鞋底的花纹中感知摩擦力及作用,了解不同功能的鞋鞋底花纹的不同。

  2、发现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难点:

  在鞋底的花纹中感知摩擦力及作用。

  知道不同功能的鞋鞋底花纹的不同。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事先带一双丝袜和一双鞋底有花纹的鞋子。

  2、拖鞋、运动鞋、凉鞋、皮鞋等各种不同鞋底花纹的鞋子。

  3、课件:汽车、鼠标、篮球、纸杯《健康歌》音乐。

  4、记录表格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初步体验,引起猜想

  有没有尝试过一只脚穿鞋一只脚穿袜子跳舞?试一试?

  一只脚滑,一只脚不滑。

  播放《健康歌》,请幼儿做旋转和各种动作,感觉两只脚有什么不一样?

  二、对比体验,发现秘密

  1、两只脚都不滑了。

  两只脚都穿鞋跳舞,什么感觉?

  2、发现:鞋底的秘密

  观察自己的鞋子,发现鞋底的花纹

  说一说自己鞋底的花纹是什么样?

  为什么有花纹就不滑了?

  教师小结:花纹会增加摩擦力,走在路上就不容易滑倒了。

  三、分组观察,探索花纹

  出示不同的鞋子,分别观察鞋底花纹,他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

  1、分三组,分别探索。

  (1)运动鞋和凉鞋

  (2)运动鞋和拖鞋

  (3)运动鞋和皮鞋

  2、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进行图示记录。

  教师小结:

  运动鞋的鞋底花纹比较深、布满了整个鞋底,所以跑步、爬山时就不易摔倒。而凉鞋、皮鞋和拖鞋它们的鞋底花纹要比运动鞋的鞋底花纹浅,花纹分布在局部,这些鞋只适合走走路,不宜做剧烈运动。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播放课件(一些有花纹的东西)

  (1)为什么汽车轮子会有花纹?有什么用?

  (2)为什么篮球上会有花纹?有什么用?

  (3)为什么纸杯上有小花一样的花纹?有什么用?

  2、生活中有更带多花纹的东西,回去找一找,然后告诉老师。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里有那些带花纹的东西,它们有什么作用?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开展中,首先我请孩子们尝试一只脚穿鞋子,另一只脚穿着丝袜跳舞,体验两只脚的不同感受,孩子们的感受是这样的:穿着鞋子的脚热,穿着袜子的脚有些冷;脚有长短了,第三个幼儿即引出一只脚比较滑,而另一只脚有些糙。这时就引出今天的学习重点,感知鞋底上的秘密,在随音乐舞蹈这一环节中,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活动常规。当我提问,“为什么会这样时,”孩子们都纷纷观察自己的鞋底,发现一个秘密有花纹,而为什么要设计花纹呢?小朋友的回答也很有意思,有的说,有花纹很漂亮;对于这个回答我给与了一定的解释,从一定意义上说,鞋底的花纹确实有起到美观之用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起到保持幼儿走路的平衡感,就像罗文涛小朋友说:鞋底有花纹可以跟地面有摩擦,多好的一个回答,在一个宽松自由的讨论交流中,讲到了关键点——摩擦力。从而解决了鞋底上的花纹最主要还是可以和地面产生摩擦力,在教师的一步步引领中,幼儿逐渐明白鞋底越滑,摩擦力越小,反之,摩擦力就大。

  小百科:鞋底的构造相当复杂,就广义而言,可包括外底、中底与鞋跟等所有构成底部的材料。

  《秘密》大班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猜测故事内容,愿意大胆表达自己对画面及故事的理解

  2.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大袋鼠和小袋鼠之间的亲情及温馨的氛围,能积极和老师讨论自己的秘密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秘密、圆溜溜、捂、红彤彤、吸、舔。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册小图书,大图书,大字卡,一个放有水果的纸箱。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箱子里有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教师出示纸箱,让幼儿猜里面是什么。教师可从颜色、味道等方面来提醒。

  师:“今天,来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他也有自己的秘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秘密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

  1.自由阅读。

  ①教师出示大图书,与幼儿一起认识故事中的角色和故事名称。

  ②引导幼儿翻阅小图书,教师适当指导。

  师:故事中有哪些角色?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说出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吗?

  幼儿讲述自己看到的内容,鼓励其他幼儿交流自己的不同看法。

  2.大图书阅读。

  集体阅读,学习理解故事中的内容。

  师:小袋鼠在寻找秘密的途中先后遇到了谁?小袋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教师出示字卡“秘密”,引导幼儿认读。

  师:母鸡、蜜蜂、黑猫的秘密是什么?你从这些秘密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字卡“圆溜溜”“捂”“红彤彤”“吸”“舔”,引导幼儿认读。

  师:从母鸡、黑猫、蜜蜂的神情和回答中,你认为秘密可以说出来嘛?

  小结:原来秘密是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的,他可以一种东西,有形状、颜色、味道,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能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师:后来,小袋鼠收到了一个什么样礼物?为什么这份礼物也是秘密呢?

  师:小袋鼠也送给了妈妈一个什么样的秘密?你有没有送给爸爸妈妈秘密?

  小结: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孩子也许感受不出来,但爸爸妈妈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孩子也要像故事中小袋鼠那样,学会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

  三、结束部分

  游戏:我做你猜,幼儿把自己秘密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

  《秘密》大班教案 篇15

  设计意图:秋天到了,幼儿园后花园的银杏树、橘树、桃树等都陆陆续续飘下了叶子,下午散步时,孩子们又发现了幼儿园旁边的老年公园里,地上也掉了很多落叶。好多孩子都在捡落叶,互相比比捡到的树叶有什么不同。因此,我紧随幼儿的兴趣所在,请孩子们在老年公园捡了很多落叶,设计了此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叶子的外形和特征,知道叶子由叶脉、叶片、叶柄组成。

  2、比较不同的叶子的差别,能够有重点的说出叶子的特征。

  3、产生观察的兴趣。

  活动重点:认识树叶的基本特征,比较树叶之间的不同。

  活动难点:主动探索,仔细观察,找出树叶间的不同。

  经验准备:晨间活动时说说自己捡树叶的发现。

  物质准备:师生共同搜集各种各样的树叶、挂图46号

  活动过程:

  一、观察各种叶子,发现叶子的不同之处。(18分钟)

  教师:“小朋友们上次外出散步时,收集到许多树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叶子都一样吗?请你仔细地看一看,比一比,什么地方不一样?”

  1、幼儿观察、比较。

  1)“你最喜欢哪片叶子呢?看看你喜欢的叶子像什么?”(形状)

  2)“找一找有比小拇指的指甲还小的叶子吗?有比脸还大的叶子吗?边缘怎么样呢?”(大小边缘)

  3)“都有些什么颜色?”(颜色)

  4)“你能摸得出来那片叶子厚,那片叶子薄?把叶子对着光线看一看,找出透明和不透明的叶子。”(质地)

  5)“同一棵树上的叶子都相同吗?”

  2、幼儿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经验。

  二、仔细观察,了解叶子的各组成部分(7分钟)

  “我们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发现叶子有这么多地不同,我们再来看看叶子的正面和背面有什么不同?叶子上面细细的“小河”是什么?这片叶子有哪几部分组成?“(叶脉、叶片、叶柄)

  三、看PPT,了解叶子的用途(5分钟)

  (1)“这么多的叶子有什么用呢?”

  (2)幼儿自由谈论,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3)看PPT,了解一些叶子的特殊作用。

  小结:可以美化环境、挡风、遮雨、有的树叶可以加工成茶叶、有的可以做菜吃、还可以做树叶贴画来布置环境。

  【延伸】

  在发现角中试着给叶子分类,继续观察叶子的秘密。

  《秘密》大班教案 篇16

  活动由来

  在进行单元主题活动《惊奇一线》时孩子们通过寻找活动,认识了生活中对我们有帮助的各种各样的线。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身体上也有很多有趣的线:头发丝、血管、掌心线、眼睫毛……还有指尖上一条条的指纹呢。在一次晚间活动看过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后,孩子们对指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指纹,让幼儿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观察、科学记录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幼儿学会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了解指纹的三种基本类型(箕形、弓形、斗形),认识到指纹的独特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幼儿已经通过动画片和故事了解到相关的指纹知识,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2、胶带、印泥、6B铅笔、水彩笔及橡皮泥,每人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与幼儿一起观看《名侦探柯南》片断,向幼儿提问:看过动画片以后,你知道侦探柯南是利用什么来找到坏人的吗?(指纹)激起幼儿研究指纹的兴趣。

  2、初步观察指纹师:我们的指纹长在哪儿呀?

  幼:(举起手指)在这里!

  幼:在手上面

  师:整只手上面吗?

  幼:手指尖上。

  幼:手指的第一节上。

  师:每个手指上都有吗?

  幼:每个手指上都有。

  师:请你们用放大镜看一看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幼:我的指纹是一条条线,像大海的波浪。

  幼:我的指纹是一圈圈的,像生日蛋糕上的花纹。

  幼:我的指纹是弯弯的,像山坡。

  幼:我的指纹向一边歪着的,像月亮。

  教师帮助孩子们把他们的观察记录下来,让他们初步明白: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

  3、拓印指纹

  教师发给每个孩子胶带、印泥、6B铅笔、水彩笔、橡皮泥,鼓励他们利用这些常见的物品,尝试采用多种方法拓印指纹。教师指导孩子们先在白纸上试一试各种方法,然后用自己认为最快、最清晰的办法把每个手指的指纹印到指纹卡上,弓导孩子们对拓印指纹的方法有所比较。

  镜头一:孩子们纷纷拿起盘中的材料忙开了。瞧,oey首先伸出她的食指,小心翼翼地用指尖在印泥里重重地一按,然后举起来看一看,再慎重地把蘸满颜料的指尖压在白纸上,可是,没有印出指纹来,白纸上只是一个红红的椭圆形。这是怎么回事?oey决定再试一试。她用桌上的小抹布把手指擦擦,再次尝试。经过几次拓印,她终于发现不能用太多的印泥,也不能反复按,否则就会因颜料水太多而糊成一团。她高兴地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旁边的好朋友Ncky。

  镜头二:橡皮泥是Derdk最喜欢的玩具,所以,他选择了用橡皮泥来压印。红色的橡皮泥上出现了浅浅的几道指纹线,不过,有些隐隐约约,看得并不是太清楚。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呢?聪明的Mchae想出了一个好招:他用6B铅笔在白纸上涂得黑黑的,然后伸出食指尖在黑点上磨擦,把指尖也弄黑后再重重地压印在白纸上,哇,指纹也能印出来!怎么会想出这个好办法的呢?Mchae得意地告诉大家:“我在家里就是这样印硬币的,玩过这个游戏!”

  孩子们用印泥、水彩笔、橡皮泥等完成了指纹的拓印尝试,并一起交流自己是如何采集指纹的。不过大家发现,这些方法好像都还不能把最清晰最完整的指纹采集下来。于是,老师提醒孩子们别忽略了透明胶的作用,示范了一种更好的办法:用铅笔反复在纸上涂抹――把手指放在铅笔印上磨擦――用透明胶带纸覆盖在有铅笔印的手指上――把胶带纸揭下来贴在白纸上。孩子们学会这个办法后又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哈哈,这次可真的成功了!瞧,指纹卡上提取的指纹是多么完整和清晰。

  4、观察提取的指纹收拾整理好桌上的工具后。孩子们拿着自己的指纹提取卡围坐成半圆观察指纹样。并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指纹像什么?

  幼:像龙卷风,像花纹,像蜗牛背上的壳,像树的年轮,像圆圈,像蛋糕上的花纹……

  师:指纹是一样的吗?

  幼:我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一样;我的左手和右手的指纹不一样;我和小朋友的指纹不一样。

  5、拓展引申

  师:我们发现这么多指纹的秘密,请你想一想指纹还可以帮我们做什么呢?通过PPT、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到可以利用指纹的独特性做成指纹锁、指纹考勤机、指纹保险柜,还可以用按手指代替私章、用指纹侦探等。孩子们也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如为什么每个人都有指纹?手受伤后指纹还会有吗?为什么人拿过东西后会留下指纹?我们的身体在生长,指纹会生长吗?等等。我们把这些问题贴到了我们的“探究角”。孩子们还可以进行课外研究,继续探究指纹的秘密。

  活动延伸

  1、给指纹分类让孩子们给指纹取名字,对指纹形状进行概括描述。

  2、研究“趾纹”。

  3、做一些指纹画。

  4、亲子活动:拓印父母的指纹。建立“家庭指纹档案”。

  活动反思

  从总体上讲,整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都凸现了儿童的主体性和探究本能。从科学探究活动的角度讲。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活动案例。

  首先,从选题内容看,探究指纹的秘密切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老师没有忽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需要,由幼儿的兴趣生成新的探究内容。为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新经验搭建了桥梁。让幼儿通过实践体验,自主获得新的认识。

  从活动设计的目标看,教师将引导幼儿体验科学探索的方法放在了首位,重视观察、记录等科学习惯的养成,重视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践行了这一点。当幼儿拓印出并不清晰完整的指纹时,教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引导幼儿,由此幼儿可以感受到严谨的探究态度。

  从活动的实施过程看,整个活动的设计流程清晰:先让幼儿初步感性地认识指纹,然后通过操作采取指纹,获得感知经验,再通过具体的观察得到清晰的认识。最后针对指纹提出问题,鼓励幼儿自己解决。这样的设计流程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准备,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位。从师幼关系上看,整个活动的提出、实践都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与探究性,教师恰到好处地适时引导,让“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的教师角色也是这个活动的一大亮点。

  同时在这个活动中,充足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也是幼儿能顺利进行活动的保障,教师准备的丰富的拓印材料保证了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除了物质环境外,教师也为儿童营造了轻松民主的心理环境。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并进一步激发起更大的研究热情与兴趣。

  但活动中教师并没有涉及关于活动评价的内容这一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让幼儿自我评价或者展开互评,既可以建立他们的内部评价结构和规则。还可以让幼儿养成自我反省的好习惯。

  《秘密》大班教案 篇17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闹情绪,不开心。为了让孩子了解每个人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心情,要学会自己调节情绪,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开心快乐有助于身体健康。

  活动目标

  1、学习保持积极情绪的方法。

  2、知道每个人都有不高兴的时候,因此不能产生消极态度。

  3、学习自我调节各种情绪的方法。

  4、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5、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糖果。

  2、自制图画,快乐统计图

  3、滑稽短片(倒霉熊)音乐《快乐小猪》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看)

  两只手里,其中一个手里握住一个东西,让幼儿猜猜在哪个手里,给猜对的幼儿奖励一颗糖果。

  询问幼儿得到糖果和没得到糖果时的心情表现。(如:开心,快乐,难过,失望···)

  当你猜对的时候心里怎么样?猜不对的时候心里怎么样?

  二、出示自制图画(图中内容:做游戏,玩玩具,小朋友闹矛盾,抢玩具,)

  观察图中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当时心情是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为什么?

  小结:每个人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心情,比如开心,快乐。比如伤心,难过。甚至有时愤怒,生气。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开心和快乐会传染,当你开心的时候会传染给身边的每个人,他们会跟你一起开心,不开心的时候也会把心情传染给别人,希望小朋友能保持快乐,把快乐传染给每一个人。

  三、快乐统计

  你们有没有特别高兴的事,你在什么时候开心?(如:看动画片,做游戏,帮助别人,等等)

  你们有没有难过的时候,你在什么时候难过?(如:受批评,小朋友闹矛盾,心爱的东西被弄坏,等等)

  讲述故事:有一个爱生气的小花狗,它经常生气以后,肚子就会变大,它去看医生,医生告诉它:因为你爱生气,所以你的肚子里面装的全是不开心时生的气,这是气病。你要想办法让自己开心快乐,那样肚子就不会变大了!

  小朋友当你们不开心的时候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来让自己开心起来呢?

  出示快乐统计图,记录幼儿快乐的办法!

  小结: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当你们不开心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因为开心有利于身体健康,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宝宝!

  四、欣赏滑稽短片,记录快乐瞬间

  观看短片,

  看了短片,你们开心吗?来把你们的快乐表现出来吧(照相机记录孩子的开心瞬间)

  五、结束舞蹈(快乐小猪),传递快乐

  小朋友,我们不仅要自己开心快乐,我们还要把我们的开心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那现在你们开心吗?那我们快乐了也要把我们的快乐传染给大家。

  邀请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来跳我们最爱的《快乐小猪》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属于心理健康活动,需要幼儿掌握的难点重点没有,希望通过本活动建立幼儿良好的心态,这节课较成功,幼儿基本上人人参与,非常开心,起到了我这节课要达到的效果。

  《秘密》大班教案 篇18

  活动由来空气是幼儿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体,认识空气也是很多教师耳熟能详的题材,如何实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的幼儿科学学习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的目标,并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我从指南精神和幼儿实际经验入手,以“玩袋子”游戏贯穿始终,引导孩子逐步感受空气的特征,尝试自主游戏、尝试发现、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提升经验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的特征。

  2、能运用多种感官来探索。

  3、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对空气有初步的了解。

  2、物质材料准备:塑料袋若干;纸质圆盘、报纸、塑料瓶子、扇子、气筒、充气玩具、吹风机、风车等操作材料。

  活动重难点: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和它流动的特点;

  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袋子宝宝肚子鼓起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出示塑料袋。)

  (2)你们平时玩过它吗?今天我们就用它来变魔术。比比看,哪位魔术师能将袋子宝宝的肚子快速鼓起来,开始!(为增加趣味,此时,老师可以闭上眼睛等待幼儿,等睁开眼睛就喊停,看看哪位魔术师将袋子宝宝的肚子股的最大。)

  (3)魔术师们都很厉害,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把袋子宝宝肚子鼓起来的?

  同伴交流:

  幼1:用嘴吹袋子。

  幼2:用手抖动袋子。

  (4)用你们刚才的办法,再来一次,看看能不能把袋子宝宝的肚子鼓得比刚才还要大。

  分析:本环节重在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想象自己是一位魔术师,幼儿的参与性更主动,更容易获得成功感。

  2、启发思考,袋子宝宝鼓鼓的肚子里是什么?

  (1)哇!小朋友真棒,把袋子宝宝的肚子都鼓的大大的。那袋子宝宝大大的肚子里是什么呢?

  幼:空气。

  (2)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请幼儿说出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包括别人告知和自己获得。)

  (3)空气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用袋子宝宝和空气来玩游戏,小朋友可以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找一找的方法,去发现空气的秘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好吗?开始吧。

  分析:通过提问袋子宝宝的肚子里是什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空气的过程。

  3、让袋子宝宝和空气做游戏,发现空气的秘密。

  (1)你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秘密?你是怎么发现的?咱们一起跟他做一做。

  同伴交流:

  幼1:我发现空气没有味道。(将袋子宝宝鼓起来,打开袋子口闻一闻-----没有味道。)

  幼2:我发现空气没有颜色。(将袋子宝宝鼓起来,看一看------没有颜色。)

  幼3:我发现空气看不到也摸不着。(将袋子宝宝鼓起来,把手伸进去摸一摸、看一看-----摸不到、看不见。)

  (2)空气刚才可以跑到袋子宝宝的肚子里面,还可以从袋子宝宝的肚子里跑到出来,说明空气会怎么样?

  幼1:会跑来跑去。

  幼2:会动。

  (3)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好,一起感受一下空气流动的游戏。

  实验:让袋子宝宝肚子鼓起来,留一个小口,用手捏袋子,对着自己的脸有什么感觉?

  幼1:凉凉的。

  幼2:很凉快。

  (4)袋子里跑出来流动形成了风,风吹向你就会有凉凉的感觉。空气流动形成风。

  分析:本环节让幼儿在探究之后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并用一定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

  4、空气在哪里

  (1)小朋友们,空气眼睛看不见,用手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到,会流通。空气有这么多秘密,那空气都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咱们去找一找,你可以在教室里,还可以到外面去,找到空气后,让它装进袋子宝宝的肚子里,告诉我你从哪里找到了空气,好吗?

  (3)、你们都在那里找到了空气?

  同伴交流:

  幼1:我在窗户下面找到了空气。

  幼2:我在门口找到了空气。

  幼3:我在走廊里找到了空气。小结:哦!原来空气无处不在,到处都是。

  分析:支持幼儿和同伴交流探究的结果,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感。

  5、“空气流通”小实验。

  (1)小朋友们,你们看袋子宝宝在干吗?(教师抖动袋子),我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

  幼:用手。

  (2)小魔术师们,除了用手,又不让我们的身体去碰袋子宝宝,你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袋子宝宝动起来?

  幼:用嘴吹。

  (3)这个办法好玩,大家也来试一试、玩一玩。

  游戏:幼儿站成一排,同时吹袋子,看谁的袋子最先到达终点。(教师依据幼儿情绪,玩2-3次。)

  (4)你是怎样让袋子宝宝跑起来的?

  幼:用力吹。

  (5)用力吹袋子宝宝可以跑得快,轻轻吹会怎样呢?咱们轻轻地吹一次试试。

  (6)小魔法师们,用力吹和轻轻吹有什么不一样?

  幼:用力吹袋子宝宝跑得快,轻轻吹袋子宝宝跑得慢。

  (7)为什么我们用嘴巴一吹,袋子宝宝就跑起来了?

  幼:因为空气流动产生风,风让袋子宝宝动起来。小结:因为人的身体里也有空气,嘴巴一吹,让空气流通起来,产生了风,推动袋子宝宝跑起来。

  分析:将游戏和探究融在一起,让幼儿体验探究的乐趣,发现空气的流动和自己用力的大小有关。

  6自主探索“空气流动”

  (1)除了用手,用嘴巴,不用身体去碰袋子宝宝,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让袋子宝宝跑起来。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工具,你们可以从中选一种,试一试,玩一玩,看能不能让袋子宝宝跑起来。(可以互换玩一玩。)

  (3)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样让袋子宝宝动起来的?

  同伴交流:

  幼1:我用扇子……

  幼2:我用圆盘扇……

  幼3:我用报纸……

  幼4:我用空瓶子……

  (4)谁跟他用的工具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你们还用了那些工具?小结:小朋友真能干,利用手中的工具,让空气流通起来,推动袋子宝宝跑起来。

  分析: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支持和回应幼儿的探索行为,让他们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满足。

  7、人类利用空气流动的现象,发明了很多对人们有帮助的工具。

  (1)除了这些工具之外,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工具让空气流动起来产生了风呢?小结:小朋友知道的真多。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但是空气的作用却很大,人们就利用空气到处都是,会流动的原理,发明了很多帮助我们生活,为我生活带来方便的工具。

  (2)比如:我手里拿到的电吹风,他可以用来干什么?电风扇,他有什么作用呢?

  (3)打气筒可以干什么呢?我们来试一试,找个小朋友来帮帮忙,看这两种气筒哪一种快?

  延伸:看来,我们人类是愈来越聪明了。小朋友们,空气对人类的作用很大,除了今天我们知道的有关空气的秘密之外,空气还有很多秘密,(好,捏住你的鼻子,不要松手,我数十声数,再松开,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捏住鼻子就难受?

  小朋友回去可以询问爸爸妈妈,上网查询,翻阅图书,把你知道的答案我和小朋友们好吗?

  活动反思:

  教育来源于生活,本次活动是一节感知空气特性为主的科学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为主线,通过孩子用袋子和空气玩一玩、找一找、闻一闻、摸一摸的探索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利用空气的流动原理让幼儿自主探索,快乐游戏,充分发展了幼儿的创造、交流、合作等能力。整个活动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氛围,都是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上进行着,孩子们的学习经验都是在快乐探索和合作中获得,这是一次快乐的学习之旅、把科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秘密》大班教案 篇19

  设计意图:

  杜威曾说过:教育就是生活。教育首先是做为人的一种生活过程而出现的,离开了这个基本主题,教育就没有意义。每天早晨喝的牛奶小朋友都知道是食堂伯伯做成的,但是其中的过程小朋友就不是太清楚。于是,我想让小朋友自己来做一次搅拌的实验,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观察牛奶是怎么“变”来的。旨在让幼儿了解食堂伯伯的工作,珍惜劳动成果;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牛奶是怎么“变”来的,培养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2、从操作过程中理解“搅拌”的涵义,发展幼儿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1)教师掌握搅拌、溶解的相关知识。

  (2)幼儿了解搅拌所具备的要素。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奶粉、红糖、咖啡、温开水、勺子、一次性透明塑料杯。

  (2)照相机。

  活动过程:

  谈话,引出主题

  1、谈话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引导幼儿讨论牛奶从哪里来?奶粉从哪里来?奶粉怎样变成牛奶?

  幼儿动手做小实验

  2、做实验,幼儿动手操作。

  (1)给幼儿的杯子里加入白糖,幼儿观察后说出其特征(颗粒状,硬的)

  (2)教师给幼儿加入温水后,幼儿观察白糖的变化。糖颗粒在慢慢变小。

  (3)请幼儿想办法使白糖快速溶解变成透明的液体(用勺子搅拌),尝尝味道。

  (4)给幼儿加入奶粉,请幼儿观察杯子里的变化。(奶白色的溶液)

  (5)加入咖啡,请幼儿观察杯子里的变化(咖啡色的液体)

  总结经验,理解溶解的真正意义

  3、师生交流,让孩子的经验共享。

  (1)要使白糖和奶粉快速溶解需要加入温水以后快速搅拌。搅拌分为顺时针搅拌和逆时针搅拌。

  (2)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比如:果珍,红糖、豆腐花等。

  (3)教师讲解溶解与溶化的区别。

  享受劳动的喜悦

  4、互相品尝牛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请幼儿共同品尝自己“做”的牛奶,分享成功的喜悦。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家用豆腐花来做搅拌的实验,看看顺时针搅拌和逆时针搅拌出来的豆腐花在凝固后有什么不同。

  活动反思:

  昨天下午,我就跟小朋友说了:“明天上午我们要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们早点来哦”许多孩子都非常想知道老师给他们安排的实验是什么,今天早上孩子们都很迅速的来到幼儿园,早餐也吃得很好,终于到了做实验的时候了,孩子们安静地等待着老师亮出“谜底”。

  在活动中,孩子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做实验,从白糖溶化成水到奶粉变成牛奶,到最后的咖啡牛奶,每一个细节孩子们都能用语言说出物体的变化。老师和孩子们边做边讲解,孩子们理解了溶化和溶解,也知道了什么什么是粉末状、晶体、液体等专业名词。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发展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发展了观察能力,激发了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今后我们会经常进行这样的科学探索活动的。

  经过这次活动,我觉得做为老师,无论做什么样的活动,就算它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老师也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准备,给幼儿把简单的实验活动都用专业术语讲出来。如果平时用方言较多,在活动中就容易把方言脱口而出。我觉得这是我今后必须注意的一个地方。

  《秘密》大班教案 篇20

  一、活动背景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幼儿常常利用盥洗的时间玩水,因为他们觉得水很有趣,所以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为孩子们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眼、脑、手等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去操作,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激发幼儿从小爱科学的情感。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初步了解人类与水的关系,懂得保护水,有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二)教案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里盛水,水里有一条金鱼,一缸里盛米,米里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牛奶、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每组有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等玩水小容器,每人半玻璃杯清水和毛巾。

  (三)教案过程:

  1、导入:用手抓不起,用力劈不开,煮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老师的杯里装的就是谜底——水。它的秘密可多啦,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2、探索活动(一):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

  幼:水里有条红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水里有一条漂亮的红金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我看见的;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不知道。

  教师请一幼儿从米里摸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是不透明的,看不见里面的东西。

  探索活动(二):幼儿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小容器,请你们先看一看,请你们每人选

  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幼A:瓶子上有洞洞,瓶子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里的水就没了。

  幼C:塑料袋有洞,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水也没有了。

  教师:为什么水会没有了?

  幼A:水从洞洞里漏掉了。

  幼B:水从洞里流走了。

  教师小结:水是会流动的。

  (2)溶解实验

  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牛奶……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变化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提醒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牛奶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白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糖、盐、牛奶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成了白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

  小结:糖、盐牛奶放入水中都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高乐高,有的说感冒冲剂等。

  3、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水的用途,并懂得保护水

  师:水有什么用呢?

  幼:有的说能洗澡;有的说能洗手;有的说能发电;有的说能浇花;有的说能喝等。

  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幼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

  幼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

  幼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

  幼D: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好了,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乱倒呀。

  师:假如没有水,我们会怎么样?

  幼:有的说会渴死;有的说会很脏;有的说花儿、大树也会死等。

  师: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幼:洗手时要快;洗手时水不要开大;要关水龙头;不能玩水……(评:教师适当引导,使幼儿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保护水,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延伸:

  幼儿设计节约用水的标志。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