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发布于:2021-05-05 05:11:14 作者:

小班教案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教案范文锦集7篇

小班教案 篇1

  核心目标

  1、愿意尝试用普通话说一句话。

  2、能安心听别人讲述。

  3、学习简单的问候语。

  提供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流的机会,让幼儿愿意说话。

  材料方面既可以为幼儿准备好五彩缤纷的纸片花朵,也可以提供彩色纸,让幼儿随意撕成花朵(小圆片或形似花朵)。

  利用恐龙形象以及所注入的与恐龙交朋友、献花、合影等游戏情节,激发幼儿用普通话表达问候的愿望。

  材料与环境

  1、准备“恐龙滑梯”大图片(上有双面胶带)。

  2、每人一朵小花。

  3、玩具相机。

  主要环节

  1、引导幼儿观察“恐龙滑梯”图片,帮助幼儿讲出自己玩滑梯的感受和经历。

  2、组织幼儿玩游戏“我和恐龙合个影。”

  (1)幼儿学习说一句简短的普通话,和恐龙打招呼,并将手中的小花送给恐龙(帖在恐龙身上)。老师用手中的相机给幼儿与恐龙合影。

  (2)集体学说“恐龙你好!我和你一起玩”。教师请幼儿与花恐龙一起合个影。

  3、带领幼儿到场地上去玩滑梯。

  工作坊

  运动区:引导大胆幼儿尝试玩园内的各种大型器械玩具。

  游戏天地

  教师指导幼儿玩动物指偶,进行简单的对话,鼓励幼儿学说普通话。

  日常生活

  1、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安全地玩滑梯。

  2、利用晨间和离园时间,提醒幼儿主动使用普通话进行问候和道别。

  活动材料

  花恐龙

  街头,有一座大大的恐龙雕像。

  小狗来啦,在恐龙身上插上一朵花。

  小猫来啦,在恐龙身上插上一朵花。

  你一朵,我一朵,恐龙变成了花恐龙。

  小猴招手叫:“来来来,我们和花恐龙一起照张相。”

  花开的季节,小动物们的心情和花一样快乐。

小班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五粒豌豆》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童话,由于篇幅较长,我截取了其中的一个片段。我选取素材是因为那粒飞进窗子豌豆的经历,最值得称赞,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逆境中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女孩带来了希望和快乐。这个经典童话所蕴涵的意义,对幼儿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动感的画面和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幼儿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努力挖掘童话故事中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幼儿通过欣赏故事,猜测故事情节, 从中感受到豌豆带给小女孩的希望和快乐。同时,在活动中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提供幼儿大胆讲述的机会,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演演中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猜测故事内容,并能大胆表达。

  2、能从故事情节和画面中感受到豌豆带给小女孩的希望和快乐。

  教学重点:

  猜测理解故事,并能大胆表达。

  教学难点:

  感受故事中充满希望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幼儿有种植植物的经验。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未打开的“豌豆荚”画面。

  师:这是什么?里面会有谁?有几粒?

  2、出示打开的“豌豆荚”画面,引出故事题目

  师:今天陈老师带来个美丽的故事,名字就叫“五粒豌豆”。

  二、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播放课件第一段,引导幼儿理解豌豆看到的世界。

  师:小豌豆为什么觉得外面世界是青绿的?

  一天天过去了,你们猜猜豌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时它们又觉得世界是什么样的?

  教师小结:小豌豆生活在小小的豆荚里,因为它们看到的是青绿色,金黄色,所以它们觉得世界也是青绿色、金黄色的。

  2、教师播放课件边讲述故事第二段,引导幼儿想象并讲述豌豆的去向。

  (1)播放画面一:师:小男孩会用小豌豆做什么?

  (2)播放画面二:师:很快五粒豆子被装进枪膛,“啪啪啪”豆子们被被射了出去,我要飞向茫茫的世界啦,豆子喊了一声就不见了。

  师:小豌豆会落到哪呢?(草里、泥土里、烟囱里、鲨鱼的嘴巴里……)

  3、教师讲述第三段故事,理解最后一粒最小的豌豆的经历。

  (1)仔细观察课件,猜测小豌豆是否能生存下来。

  师:豌豆会落到很多地方,有个地方你们都没想到。你们看,第五粒最小的豌豆落到了哪?

  师:你还看到了谁?她为什么会躺在床上?从哪里看出女孩病了?生病的时候你会感到怎么样?谁来表演一下痛苦的表情?

  师:落在窗台缝里的小豌豆会怎么样?我们平时见到的种子生活在哪?为什么生活在那里?(种子在肥沃的泥土,会长得很好)

  师:没有很多泥土,那落在小小的窗台缝里的小豌豆会不会发芽呢?(幼儿讨论,大胆讲述自己的猜测。)

  (2)播放课件,观察小豌豆的变化。

  师:窗台缝里的小豌豆到底会不会发芽呢?让我们来瞧瞧。冬天走了,春天来了,窗台缝里的小豌豆发生了什么变化? (豌豆慢慢发芽、长出了叶子,豌豆藤也爬出来了。)

  师:看到小豌豆在小小的缝里发芽、长大,你心里怎么想? (高兴、开心)

  师:我们都替小豌豆感到开心,你们觉得小豌豆勇敢吗 ?为什么?

  师:那你们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做?(要像小豌豆一样勇敢。)

  (3)表演豌豆发芽,感受豌豆的勇敢。

  (用两张小椅子搭一个缝,一名幼儿蹲在地上充当小豌豆,随着音乐起慢慢做发芽、越长越大的动作。)

  提问:你看到小豌豆发芽了,心里会怎么想?(小豌豆真勇敢。)

  (4)师:过了一个星期,豌豆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问:小女孩看到花开了,她会做些什么呢?(幼儿大胆猜测并讲述。)

  (5)观察画面,知道女孩病好了。

  提问:女孩的病好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红润、嘴巴上扬。)谁给小女孩带来了健康?

  三、完整欣赏故事,感受小豌豆给小女孩带来的希望与快乐。

  1、完整欣赏故事,适当添加表演。

  2、讨论: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四、结束部分。

  师:其余的四粒豌豆会落到哪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回教室把它们的故事画出来一起分享,好吗?

  第二课时

  1、选择其中一颗小豌豆,发挥想象,创编故事。

  2、画出其中一粒豌豆的故事,大家一起分享。

  附:故事 童话《五粒豌豆》

  从前,在一个豌豆荚里,住着五粒豆。它们全身是青绿青绿的,豆荚也是青绿青绿的,所以它们以为整个世界都是青绿的。小豆子在豆荚里越长越大,过了十几天,它们变成了金黄色,这时它们又认为整个世界都是金黄色的了。

  “劈啪”,豆荚裂开了,躺在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手里。小男孩说这五粒豆子正好可以充当他玩具里的子弹。很快豆子被装进枪膛,“啪啪啪”射了出去。

  最后一粒豌豆也被射了出去,这是粒最小的豆子,落在了一个长满青苔,满是黑泥的窗台缝里。屋里的小女孩病了一个冬天,已经没有力气起床了。冬天走了,春天来了,窗前的小豌豆长出了绿芽,看着一天天长大的绿芽,小女孩想:豆子长的好极了,我的身体也会象它那样,很快恢复健康的,我将爬起床来,走到温暖的阳光下去。过了一个星期,豌豆开出了粉红色的小花,生病的小女孩第一次自己起了床,女孩把脸贴近柔软的花瓣,轻轻地吻着它,吻着它……小豌豆给小女孩带来了希望和快乐。以后的每天,女孩总是闪动着她的大眼睛,很有精神的看着那颗豌豆,慢慢的,她的脸上透出了红润。她喜欢双手托着碗豆花,看着,笑着,微笑得很动人,因为她知道,是这粒不知从哪儿来的豌豆,赐给了她这份美丽、健康!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大型玩具的种类及玩法。

  2.在玩大型玩具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各种大型玩具的图片

  活动过程:

  玩滑滑梯

  1.与哥哥姐姐一起玩滑滑梯,消除恐惧心理,了解游戏规则

  2.上楼梯及下滑时,要保持距离,不推撞。向上登梯时要抓紧扶手,向下滑时身体坐正,两手轻扶滑梯两侧

  熟练后可换花样滑,如滑落时骤停(双手放松)

  荡秋千

  1.教师请胆小的幼儿坐在秋千上,轻轻地荡,使幼儿逐渐消除恐惧感

  2.尝试用坐、蹲等姿势荡秋千

  3.将绳转成麻花状,然后松开,随之转圈。

  4.提醒荡秋千的幼儿应两手抓紧绳索,观看的幼儿要与秋千保持一定距离。

  跷跷板

  幼儿自由结伴玩跷跷板

  双方有节奏的改变速度、高度,互相跷着玩。

  双方配合,设法使跷跷板保持水平。

  提醒幼儿注意双脚落地的位置,以防压伤。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童话,感受竹篱笆和牵牛花情绪转变的原因。学习词语:“孤零零、”“寂寞”。

  2.通过看图和讨论,感知、理解故事内容。

  3.理解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

  活动准备

  1.课件:《竹篱笆和牵牛花》。

  2.图片:竹篱笆、牵牛花。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1.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竹篱笆吗?幼儿讨论。

  2.教师手拿牵牛花的图片提问引出活动。

  教师:这是什么?它今天有些不高兴,怎么办呢?

  2.幼儿合理猜想,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竹篱笆和牵牛花的故事。

  二、欣赏《竹篱笆和牵牛花》的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边放课件边讲述一遍故事。

  2.教师:牵牛花开始时为什么哭?是谁帮助了它?竹篱笆是怎么帮助它的?牵牛花的愿望实现了吗?

  三、利用课件再次欣赏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利用课件再次欣赏故事。

  2.教师:竹篱笆一开始高兴吗?为什么?为什么是孤零零,什么是“寂寞”?

  3.教师:后来竹篱笆为什么会高兴起来?

  四、组织幼儿在已有的基础上讨论,感受故事中表达的情感。

  1.教师:为什么竹篱笆后来感到幸福及了?它是怎么说的?

  2.幼儿讨论:一个人什么时候会高兴,什么时候会难过?怎样帮助别人才能使大家感到高兴?

  3.找出故事中有关篱笆和牵牛花不高兴和高兴的词语,引导幼儿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五、活动延伸:

  情景表演《竹篱笆和牵牛花》。分别请幼儿扮演竹篱笆、牵牛花、蝴蝶、蜜蜂、小朋友。帮助幼儿用故事里的词语表演。巩固对故事的理解,从而体验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

  中班语言《竹篱笆和牵牛花》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谈话对竹篱笆和牵牛花的认识来导入的,幼儿比较感兴趣,他们能大胆说出对竹篱笆和牵牛花的认识。用自己的大胆想象猜测牵牛花之所以伤心的原因,然后通过完整欣赏故事,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对故事的理解,感受竹篱笆和牵牛花情绪转变的原因。让幼儿观察牵牛花的表情,让幼儿大胆猜测牵牛花之所以伤心的原因。接着出示难过的竹篱笆小图片,让幼儿猜测他们之间出现了什么事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开展讨论,帮助幼儿提升:帮助自己就是帮助别人,分角色表演。这样层层递进,充分激发了幼儿阅读的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特别是在表演的环节,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愉快的状态,参与性极强。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幼儿回答问题时,有的很积极,有的不但不发言,还不会倾听。还有少数的人不在随着老师一起讲。对于活动中的 “找出故事中有关篱笆和牵牛花不高兴和高兴的词语。”是本活动中的难点。虽然能讲出“孤零零、寂寞”等词,但故事中语句没有说出,感觉有点难度就放弃了。今后在表演区域中有待巩固。

小班教案 篇5

  小班主题有礼貌的好娃娃反思活动目标:

  1、学习招待客人,知道对待客人要认清、有礼貌。

  2、通过情境表演,迁移已有的待客经验,学习使用“您好”、“请坐”、“请喝水”、“再见,请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3、乐意扮演主人和客人,感受当家庭小主人和客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有待客或者看成人待客的经验。

  2、活动室一角布置“小超市”,娃娃家用具六套。

  3、山羊手偶一只。

  活动过程:

  一、幼儿交流自己招待客人的经验。???教师:你秒家里有没有来过客人?你和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招待客人的?

  二、通过故事《小熊家的客人》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礼貌用语。

  1、教师:一天,小熊的爸爸妈妈出去了,只留下小熊一个人在家,这时山羊阿姨来做客了,小熊是怎么做的呢?请听故事《小熊家的客人》。

  2、教师讲述故事后,提问:山羊阿姨来了之后,小熊开门说了什么??(集体学说“请坐”、“请喝水”)山羊阿姨要走了,小熊说了什么?(集体学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

  三、请配班老师扮演山羊阿姨,幼儿集体练习招待客人。

  1、教师:想不想把山羊阿姨邀请到我们班老做客?我们也要像小熊一样热情地招待她。除了请山羊阿姨喝水,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招待她呢?(请个别幼儿去“小超市”购买)

  2、教师(打电话):喂,山羊阿姨吗?我们X班的小朋友想请你来做客,你马上来,好吗?我们等你。

  3、配班老师(戴着山羊手偶做敲门状):请问是X班吗?我是山羊阿姨。

  4、教师做开门状,引导幼儿集体用简单的礼貌用语招待客人。

  四、幼儿分组自由进行情境表演,招待客人。幼儿五人一组,两人扮演客人,三人扮演小主人,认清礼貌地招待客人。幼儿很喜欢游戏,这个活动在娃娃家游戏中延伸,引导幼儿热情礼貌地招待客人,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

  活动反思:

  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原本就十分喜欢的,但在游戏中幼儿的交往技能较差,所以游戏情节少丰富。通过老师有序的引导,幼儿对活动更加感兴趣,都很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出现了上超市买礼物并互送礼物、与客人全起玩游戏等情节,大部分幼儿都能够主动大胆的与他人进行交流。个别较内向的幼儿在教师与其他同伴的鼓励下也能勇敢的.参与游戏。小班主题活动礼貌打扰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打扰别人做事不好,但有重要的或紧急的事会礼貌打扰。

  2.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情境表演三个。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情节发生的背景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内容:自从上次,小猴挨了妈妈的批评,又得到小朋友的帮助,礼貌多了,可是他又碰到了新问题,这回他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出主意。

  2.观看情境一:猴妈和兔妈正在谈话。这时电话响了,小猴接听后知道是找妈妈的,怎么办呢?妈妈说不让打扰她,该不该传电话呢?

  讨论:

  (1)是否该打扰大人谈话?

  (2)怎样打扰有礼貌?

  3. 观看情境二:猴妈正在睡觉,查煤气的来了,小猴该不该叫醒妈妈?

  讨论:

  该不该叫醒妈妈,怎样叫醒有礼貌?

  4.观看情境三:老师正低头替小朋友准备教具,小猴有些肚子痛。

  讨论:

  小猴该不该在老师最忙的时候去找老师说话?有重要的事怎样说才有礼貌?

  5.上述情况,让幼儿懂得在有紧急和重要的事需要打扰别人时,要用礼貌方式打扰,不要引起别人的反感。

  6.学话句式:“对不起,打扰您了,我有重要事说。”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运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将礼仪要求展现给幼儿,符合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还让幼儿进行现场的实际练习,相信老师在以后的生活中再多加提醒和引导,孩子们一定能够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第3篇、小班主题活动懂礼貌的孩子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能礼貌待人。

  2、能主动和同伴、老师打招呼。

  3、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自编故事磁带《甜嘴巴》。

  2、收集幼儿对生活小事的处理方法。

  3、生活情境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角色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聪聪)师:“它是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甜嘴巴聪聪,为什么叫他甜嘴巴聪聪呢?我们来猜一猜。

  孩子们对于“甜”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味觉的体验上,看来要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首先要帮助孩子理解“甜”嘴巴。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听一个聪聪的故事。

  二、欣赏故事磁带,并尝试续编。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的前部分,

  2、提问:

  (1)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叫他甜嘴巴聪聪了吗? 聪聪特别有礼貌,别人听了之后就像吃了糖一样,心里觉得甜甜的,所以大家都叫他甜嘴巴聪聪。

  (2)你喜欢聪聪吗? 为什么?

  3、续编故事——如果你是聪聪,当老师、同伴帮助你时,你会说什么?

  三、出示情境图,迁移经验讲述。

  师:这是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会说什么呢?

  四、讨论生活中的问题

  1、将收集到的幼儿对生活小事的处理方法换个名字,让幼儿讨论。

  2、把幼儿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活动延伸:

  1、学讲记在黑板上的常用礼貌言语

  2、今天谁是小聪聪?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将礼仪要求展现给幼儿,符合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还让幼儿进行现场的实际练习,相信老师在以后的生活中再多加提醒和引导,孩子们一定能够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第4篇、小班主题活动礼貌待客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在家中或其他场所,不影响别人做事与休息。

  2.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图片:家的背景(两个房间隔一道门)。

  2.贴绒:猴妈、小猴、兔妈、小兔、飞机、汽车。

  3.图片三幅(别人谈话时、妈妈休息时、爸爸工作时)。

  活动过程:

  1.观看贴绒故事《客人在家时》,由教师操作贴绒教具在家的背景图片上讲解。

  故事大意:一天,兔妈带小兔来猴子家做客。猴妈交待小猴好好招待小兔玩,要友好,小猴答应了,带小兔进了里屋玩开汽车游戏,而猴妈与兔妈坐外屋谈话。不一会儿,两个妈妈就听见里屋传来“哐当、哗啦!”的声音,谈话进行不下去了,跑进屋一看,原来是汽车玩具撞倒了花架子,两个妈妈一看孩子没吵架还友好的,只是嘱咐“小心点!”就又出去了。可是,两个妈妈的话说了还不到一半就又进行不下去了,原来是小猴带着小兔开着飞机从里屋吵嚷着跑了出来,边跑边围着外屋高兴的转圈。真吵!猴妈妈生气了, “小猴,你是怎么带小兔玩的,怎么这样没礼貌。”小猴觉得很冤枉,他和小兔玩的挺友好的,怎么一下变成没礼貌了呢?

  2.提问:

  (1)猴妈妈批评小猴对不对?为什么说他没礼貌?

  (2)小猴的冤枉是什么?他哪做得对,哪做的不对?礼貌的孩子该怎么做?

  3.客人来了,友好招待小朋友一起玩是对的,但要讲求方式。不能只顾自己高兴,而影响了别人做事,打扰别人谈话是没礼貌的行为。

  4.出示图片三幅,说说这些情况下小朋友应该怎样讲礼貌?为什么这么做?

  图一:两个大人谈话时,孩子站一旁插话。

  图二:妈妈下夜班休息时,孩子门外玩。

  图三:爸爸伏案工作时,孩子想和他玩。

  5.礼貌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打扰,什么时候不该打扰。希望小朋友在家、在幼儿园、在公共场所要懂礼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将礼仪要求展现给幼儿,符合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还让幼儿进行现场的实际练习,相信老师在以后的生活中再多加提醒和引导,孩子们一定能够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第5篇、小班主题好宝宝有礼貌反思活动目标:

  1.愿意做个好宝宝,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2.学说礼貌用语:老师早、妈妈好!

  3.知道在幼儿园应该和小朋友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1.背景知识:日常生活的礼貌用语。

  2.物质材料:木偶一个、模型电话(每组一个)

  活动与指导:

  1.导入活动。

  (1)出示木偶:“小朋友,你们好!”

  教师引导说:“小木偶在问你们好,你们应该说什么啊?”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和大家一起说礼貌用语

  (2)小木偶要走了,:“小朋友,再见。”小朋友们主动和小木偶再见。

  教师:与人见面要主动问好,分手的时候要主动说再见,这样才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场景游戏:

  (1)“铃......”来电话了,

  教师示范接电话:“喂,您好,......再见。”

  (2)“铃.......”来电话了。

  教师引导说:“我现在请最有礼貌的孩子来接电话。”找几名表现好的幼儿来接电话。

  (3)分组游戏:相互打电话

  幼儿是否能说使用礼貌用语“你好”“再见”

  (4)特殊场景:“铛,铛。”另一名大班教师敲门。

  a.教师说:"小朋友,你们好。”小朋友:“你好”

  .教师说:“我想请小朋友到大班做客好吗?”征得幼儿同意。

  c.教师走时,幼儿主动问好说:“老师再见。”

  3.做客游戏:

  (1)教师组织幼儿到中、大班逐一做客参观。

  (2)活动中做有礼貌的孩子,主动向中班小朋友说:“你好”“再见”

  a.幼儿会主动运用礼貌用语。

  b.是否积极参与交往。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是通过情景教学和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第6篇、小班主题礼貌歌反思活动目标:

  1、学习礼貌用语:“你好,再见”。并在老师的提醒下会正确使用。

  2、熟悉歌曲,初步培养幼儿节奏感,学习按节奏拍手,根据歌曲内容进行简单的歌表演。

  活动准备:

  在活动室一角布置一个熊猫的家,并请一名老师戴上熊猫头饰扮演熊猫。

  活动组织:

  1、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有礼貌的小白兔》,启发幼儿学习故事中的“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引起幼儿兴趣。

  师:“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名字叫什么?”“你们为什么喜欢小白兔呀!”“因为小白兔有礼貌,所以大家都喜欢它!”

  2、熟悉歌曲《礼貌歌》,并学会按节奏拍手,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师:“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请小朋友跟着音乐来拍手,”

  3、根据歌曲内容配上简单表演动作,让幼儿熟悉歌词内容。

  唱“你好,你好亲爱的朋友,我们一起,快乐无比”时,左右手握拳在胸前,大拇指相向,按节奏两个大拇指互相点一点。

  唱“再见,再见,亲爱的朋友,我们将再见”时,左右手握拳在胸前相对,两个大拇指互相弯曲,作点头状。

  4、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你好”“再见”礼貌用语的正确用法。

  师:“我们去熊猫家作客吧!”“到了熊猫家我们怎么说?”“我们一起来表演《礼貌歌》给熊猫看吧!”“我们该回家了,跟熊猫说什么?”

  附故事:

  有一天,小白兔到熊猫家去作客,小白兔说:“你好”熊猫请小白兔吃萝卜,小白兔说:“谢谢”于是,小白兔和熊猫在一起高高兴兴地搭积木,做游戏。小白兔要回家了,熊猫拉拉小白兔的手说:“我喜欢和你作朋友!”小白兔向小熊猫招招手说:“再见”就回家了!

  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的节奏型较为复杂、变化较多,特别是弱起节拍,幼儿难得接触,不容易掌握。我一开始以“我昨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谈话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小班教案 篇6

  好习惯就是从零开始的培养效果更佳。在幼儿园时期,我认为从孩子第一天入园就开始效果更好(因为家庭教育我们无法控制)。小班的孩子在园三个月了,我真的有了这方面的体会。

  一天早饭前,我请小朋友挽起袖口上卫生间洗手。孩子们认真地照做了,并且把水龙头 开得小小的。我呢,就趁孩子们洗手的空档儿把餐桌用抹布擦一下,但是抹布太干,我想,还是先把抹布搞湿一些才行,就急忙冲到卫生间把水龙头开得大大的,发出了哗哗哗的响声。这时候,一个叫甜甜的孩子叫我:“王老师,王老师。”我答应着“嗳,甜甜叫我干啥呀?”甜甜说:“王老师,请把水关小一点。”甜甜的声音太小,我开的水声太大没听清楚。我请他到我跟前再说一遍,听完之后,我的脸一下子热起来。是呀,我的水开得太大了。我看到孩子们的用的水龙头都开的小小的,只流出细细的一股水,根本听不到哗哗的流水声。更让我不好意思地是那个提醒我“把水关小一点”的竟然是平时最爱玩水的小甜甜。他是怎么想起把水关小一点的呢?原来,刚入园时甜甜最爱玩水了,每次玩的袖口,胸襟,裤腿都是湿的,离园时都不容易干。

  家长也反映甜甜在家也爱玩水,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正好求助于老师。我想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吧,主要是关于缺水地区人们以及动植物缺水问题,由于没有水都被渴死的故事,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有的孩子都动了感情。我还告诉孩子,如果我们把水浪费了,我们也会渴死的,渴死了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故事讲完后,我就请小朋友练习把袖口挽的高高的,把水龙头开的小小的,等他们出来以后,我挨个检查了一遍,做得真不错啊,居然没一个袖口弄湿的。从那以后,小朋友真听话,能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如果发现谁把水开大了,都及时报告老师,孩子之间都互相监督起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就连平时最爱玩水的甜甜也成了监督员,所以今天我把水龙头开得大大的,不是就让甜甜“监督”到了吗?

  这件事虽然让我脸发热,但是我仍感到欣慰,因为老师对孩子的点滴教育已深入孩子们的心中。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提醒我,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必须言行一致,要让孩子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这样的教育才和谐,才能永恒。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的美妙音乐,乐意用语言、动作表达、表现。

  2、尝试在音乐伴奏下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表演的乐趣。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难点:

  理解散文诗

  大胆表演散文中的角色

  活动准备:

  FLASH;拉琴画面以及梁祝音乐。

  活动过程:

  看看听听阿姨拉琴

  【第一环节通过图片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1、看阿姨在干什么?(出现画面)

  2、让我们来静静地欣赏阿姨拉琴:好听吗?你听了小提琴唱歌有什么感觉?

  幼儿可能A:很好听

  教师可回应:音乐是很美妙的。

  幼儿可能B:想睡觉

  教师可回应:听音乐让我们很舒服。

  幼儿可能C:想唱歌跳舞

  教师可回应:我也有这种感觉呢,你一定想跳一个最美丽的动作。(教师可边说边展示一个动作)

  3、再次欣赏:听了这么温柔、这么美妙的音乐你想干什么?

  【幼儿可能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比较激烈的动作,因此这里的策略是先让幼儿有一个感受和体验:先让幼儿说一说,个别幼儿做一做,然后再一起来试一试】

  1)听音乐用动作自由表现

  【此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在音乐中的表现,是否投入到音乐中,可观察幼儿的动作表现,用语言轻轻鼓励个别幼儿】

  2)老师可找找看看大家在干什么呢?

  小结:小提琴唱歌是很温柔,很优美动人的。

  过渡:听听小动物们听到美妙的音乐会怎样?

  感受理解散文诗

  【此环节是活动的重点环节,通过倾听、观看来理解散文诗。】

  1、听音乐倾听老师朗诵:

  谁在听美妙的音乐呢?

  2、观看FLASH:进一步感受散文诗的美。

  1)小动物们听到音乐都怎么了?

  【此时幼儿可能是说不全的,教师可提示幼儿如:那么小兔听到音乐怎么了?】

  2)再次观看FLASH:可一起跟着动画说说念念

  3、为什么它们听到音乐都停下来了呢?

  小结:原来阿姨拉琴真好听,小动物听到音乐都被吸引住了,都停下来欣赏了。

  扮演角色表演

  【以表演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散文诗,让幼儿体验表演的乐趣。】

  1、听优美的琴声,师生共同表演

  现在我们也来扮演小动物们,看看你们听到美妙的音乐会怎么样呢?

  2、分角色表演

  表演前可问问幼儿你是谁

  关注幼儿表演前是否大胆自信

  拓展

  美妙的音乐真好听,想一想:还有哪些乐器宝宝会发出好听的声音?

  教学反思;

  《美妙的琴声》在以前的语言活动中我只是以故事、儿歌为组织形式这次我根据主题《好听的声音》中的一个活动《美妙的琴声》尝试着组织了一次以配乐散文为形式的学习活动。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可谓是第一次。活动时我提供了一幅挂图让幼儿在欣赏图片的时候感受散文的意境。我让幼儿欣赏一遍散文后问他们:“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但孩子们都没能说得上来为了了解幼儿是否能理解散文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意境我让幼儿讨论图片中的人物、动物在做什么,我以为他们会将一些情节想象着表达出来可是事与愿违他们却只局限于事物的名称而并没有深入下去这就表明幼儿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散文的内容。于是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让孩子们欣赏电脑中的Flash动画时孩子们边看边欣赏我并没有让他们跟着学、跟着念可是过后我就听到有许多孩子在朗诵儿歌、故事。现在回想起来我才体会到:原来幼儿在欣赏电视画面直观的那些形象时就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不知不觉的就学会了儿歌、故事、散文。我想如果我们的一些活动可以借助VCD、Flash等一些多媒体的话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就能更加理解与接受了。

  小百科:琴,后加至七根弦(亦称“七弦琴”;通称“古琴”);某些乐器的统称,其中不包括吉他、二胡等。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