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一些行为

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一些行为

发布于:2021-01-28 14:09:11 作者:

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一些行为

  讲过很多遍的故事,非要缠着大人讲无数遍;喜欢绘画,却总拿着蜡笔要在墙上画……孩子的很多表达方式,在大人看来是“作”。对大人来说,孩子的“作”是无理需求,往往采取呵斥或置之不理的手段,其实这是他们没读懂孩子心理需求,对他们的“不合理”需求,大人要尊重并引导。

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一些行为

  孩子的.一些捣蛋行为,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学习需要。比如,缠着大人讲故事,是因为他们每次听,都有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在墙上乱涂乱画,是因为有了好奇心,要尝试动手,探个究竟。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累积,孩子认知性需要越来越强烈和复杂,家长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临睡前,准备一本童趣盎然的故事书和一段无人打扰的亲子时光;每天或每周拨出一些时间,营造一次共同劳动的经历;为孩子涂鸦提供充分条件,如大小不同的纸张、各种美术用具,允许他们在墙上、地上、桌上尽情挥笔,并且在他们“工作”时尽量不干扰等。

  教育专家们指出,还有一些孩子,“作”的时候任你苦口婆心规劝,或是揽入怀中安慰也无济于事,这就需要一些“小道具”。一些初入园不适应的孩子,到了教室一直哭,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幼儿园老师细心地在教室门口摆放几张凳子,不急着让他们加入,而是先让孩子们坐着看,给他们一个“心理缓冲”,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自己走入教室参与了活动。低龄孩子在陌生环境中,会因为不知道需要做什么而紧张害怕,勾手指起到了安慰和指引的作用,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

  对于“作”的孩子,大人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有的孩子,你和他说了一两句话,他不理你,老师不要轻易说“这个孩子没礼貌”。其实,对一些反应较慢或是故意“作”的孩子来说,他没有立即回应你,是因为他在思考你说的话,或者考验大人的耐心,“老师要懂得留出时间给他们,也要经受得住他们的考验。”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