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同侪携手共进教学反思怎么写

同侪携手共进教学反思怎么写

发布于:2020-11-11 04:41:30 作者:

同侪携手共进教学反思怎么写

  导语:同侪携手共进教学反思怎么写?本课通过大量的来自学生实际的生活案例,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课的主题是同伴交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方法与讲授、点拔、解惑相结合。

同侪携手共进教学反思怎么写

  同侪携手共进教学反思怎么写

  课后,我重温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回忆学生的课堂上表现,认为本节课讲授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谈自己在交友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时,我没有学会“等待”,为了引导出下面想讲的东西从而打断了学生想说的话,这样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特忙乱。

  2、在课堂中,学生讨论较投入,较强烈,甚至有些学生还提出超出本课内容的知识,在这方面,我未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素材,为了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未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跳过学生的话题进入我的下一步教学,未能做到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案。

  通过本课教学,我收获颇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虚心请教,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经验,不断升级,争取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授课方式和方法,尽快提升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 。

  同侪携手共进教学反思怎么写

  一、本单元的地位

  1.本单元在课程中的逻辑定位

  (1)学校人际交往是本单元的课程外延定位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围绕着三个关系进行课程设计的,即:成长中的我(与自我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本册主题是交往——“我与他人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世界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不断生长、延伸的规律,本单元的内容定位在学校人际交往上,前承第一单元“家庭中的人际交往”,后续第三单元“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际交往”。

  (2)学习人际交流与沟通是本单元的课程内涵定位

  “交往”这一学习主题涉及到两个既相互区别又互为联系的方面。一是关于如何交往、如何形成沟通能力的问题,这里牵涉到道德判断,但不是以道德判断为主题;二是关于交往品德的问题。本单元的课程编制主要是从第一个方面考虑的,以学会学校情境中人际交流与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课程的基本目标,因而与第四单元区别开来。从逻辑上分析,本单元所涉及到的同学交往和师生交往中的品德和规范,是作为“素材”而被归纳、上升到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之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否则会造成逻辑混乱。

  2.本单元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交往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学校人际交往是学生的主要交往领域。

  从小学到初中,学校的人际交往从范围来看并无变化,即仍然是师生交往和同学交往,但交往的内容、模式却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在师生交往方面,交往中的“向师性”大大减少,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同学交往方面,平等互惠逐渐上升为主导模式。适应这一变化,本单元把学习主题定为“师友结伴同行”,以“伴”字突出交往中的平等模式及其人际关系,以“结伴同行”表达学校人际交往的意义在于不断成长。

  初中学生的学校人际交往模式在发生变化。平等、友谊、爱慕等交往中的高级情感在不断涌现,青春期闭锁、交往退缩、交往不当等现象在不断增加,民主、平等的交往意识在不断萌生。本单元的学习应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道德发展和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前一课讲生生交往及同学关系;后一课讲师生交往及师生关系。两课的目标都在于强调健康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本单元的两个课题分别从生生、师生交往两个维度谈学校的人际交往,属并列关系。第三课包含两框:“同学·朋友”和“男生·女生”。从范围上看,二者属于包含关系,同学交往包含异性同学间的交往,但异性同学交往在内容上与一般意义的同学交往有着很大的区别,也是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需要特别加以学习的内容。第四课也包含两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和“主动沟通,健康成长”。前一问题解决的是对教师的角色认知,后一问题解决的是如何与老师有效地交流、沟通,是前一问题的深化。总体而言,本单元的每个框都存在一个从知到行的学习过程,而重点放在“行”上,即突出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突出道德学习中的重在实践的德育理念。

  三、探究活动建议

  1.设计目的

  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是“交往的剧场,成长的舞台”。这里的“剧场”、“舞台”取双关义。其一,把课堂变成一个剧场、一个舞台,让学生分小组表演某个有关学校交往的小品。这里,学生是剧作者、演员。其二,日常的交往本身就是个剧场,人生本就是个舞台,人们在其中总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经历各种各样的冲突,交往恰是学生成长的.舞台。这里,学生是剧中人,是他(她)自己。因此,设计本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展示表演才能,而是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调查、编剧、表演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了解学校中的人际交往现状,分析产生人际冲突的原因,探究解决冲突的方法,反思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本单元的经验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主动地习得并检验本单元所介绍的各种人际沟通的策略、方法,更加生动地知晓人际交往中理解和沟通的珍贵,主动地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活氛围。

  2.操作建议

  主题探究活动是要让学生在做中学。这里的“做”,包含三个环节。一是调查学校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现状,收集反映人际交往的问题、困惑和冲突的事件,要安排在本单元学习之中进行,最好要求学生形成书面的调查材料。二是编写一个反映校园交往的小剧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这一环节也应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学生可以参照课本中介绍的方法来设计解决冲突的剧情。三是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安排一节活动课,让各小组表演自己的小品,师生共同评出各种奖项。由于小组较多,教师应对各组的表演时间加以限制,原则是让每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展示他们对学校人际交往的理解。事实上,这也是评价学生本单元学习结果的一个方面。此外,表演环节也可以按照主题(朋友交往、男女生交往、师生交往)安排在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进行,这样更有针对性。

  3.应注意的问题

  本活动要体现转变学习方式的三个理念。第一,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是指小组内的合作。调查、编剧、表演三个环节所需能力各不相同,小组内应各有分工,发挥每个同学的优势。要避免准备时一人忙大家闲、表演时临时凑合嘻嘻哈哈之类假合作现象,同时,适当强化小组间的竞争,能增加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第二,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探究是指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各小组要收集能够反映校园人际交往的真问题、真困惑、真冲突的素材,同时,问题的解决也应该是切实可行的,这样的学习才有探究的思维。要避免虚假问题、唱高调之类的假探究现象。第三,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自主是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都能够得到发挥。在本活动中,教师尤其注意不要把学生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生拉硬套到教材中来,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要牢记过程重于结果。最后,作为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一组的活动中去,既是分享教学过程,也恰当地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

  同侪携手共进教学反思怎么写

  (一)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

  知道青春期闭锁现象及其危害;能够说出交友的基本原则;

  知道男性与女性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

  2.能力目标

  绘制自己的人际树轮图,分析自己人际关系状况的能力;

  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友谊是什么,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能够运用友谊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能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能够辨别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早恋”,能够运用理智调控与异性同学交往中的情感问题,能够正常和有分寸地和异性同学交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

  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主动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愿意和异性同学交往,尊重异性同学;

  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性的爱慕的情感,愿意反思并正确把握情感问题;

  选择并初步形成有关友谊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本单元安排的依据

  1.学生面临的问题(详见《教参》P48——49页)

  2.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的部分是“我于他人的关系”之“交往与沟通”。该部分的课程目标是“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1.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的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1.3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与友同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把握青春,把握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安排

  1.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用四课时授完,每框用两课时,其中每个目用一课时。

  2.课前准备:

  可以事先搜集一些学生交往的典型案例,对朋友、友谊以及男女生交往的不同看法。这样,教学更具针对性,更贴近学生。

  3.教学方法:

  本课以活动探究为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并归纳、提炼出主题。教师应在“做中学”理念指导下,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活动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策略,结论部分应多由学生通过体悟自主生成。

  4.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对学校或本班同学交往状况、困惑进行调查,如什么样的同学受人欢迎,谁的人缘儿好,他(她)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对男女生交往的不同理解、态度,有条件的学校可设计一些问卷调查。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