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飘》读后感

《飘》读后感

发布于:2022-02-11 03:03:14 作者:

【精】《飘》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飘》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精】《飘》读后感

《飘》读后感1

  一本享誉世界的史诗级经典文学名著,向来是历久弥新的,它在时间的打磨下不仅不会褪色,反倒会变得越发光亮起来,且带给我们的启示,涉及到方方面面,无论什么时候翻开,都会有全新的感悟和理解。

  对于我来说,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便是一部这样的存在。这部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女主人公郝思嘉轰轰烈烈的人生历程。这么多年以来,郝思嘉这个名字,早已不再只是一个文学名著的女主人公角色,而是变成了一个符号和一个象征。

  每当想起她,我们就会想到一些美好的词汇,比如:勇敢、坚强、独立、强大等。这足以说明,郝思嘉这个人物角色,对于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她会在冥冥之中带给我们的一股力量,每当深陷低谷,总会想起她在小说最后说的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后重新充满希望。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呢?如果说只有一个人能决定我们人生的样子,那么只能是自己。只要你不放弃,就不会有人能打垮你。人是力量的源泉,人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心怀希望,总会有无限可能。这是郝思嘉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是这部小说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主题。然而除了励志和成长以外,这部小说还会刷新我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认知,因为女主人公郝思嘉,虽然在个人成长这件事上,有绝对的榜样作用,但是在爱情和婚姻上,她却走了很多弯路。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误以为自己的真爱是初恋艾希礼,可后来兜兜转转,几经波折,她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爱的人不是艾希礼,而是自己的丈夫瑞德。只可惜那时候的瑞德,已经被她伤透了心,决定离开她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而他们的这段感情,注定留有遗憾,注定无法圆满。

  很多人读这部小说时,会因为这样的结局而意难平,可等你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就会慢慢明白,这样的分开反倒是一种幸运。一个人再爱另一个人,也不能忘记爱自己,如果爱到失去尊严,也就不值得被爱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时候我们以为深爱一个人,并不是爱这个人本身,而是迷恋爱着这个人时的那种不顾一切的感觉,也就是说,你爱着的不过是自己的执念。

  正如郝思嘉很多年以后忽然醒悟过来,认为自己对于艾希礼根本没有爱,只是一种自以为的错觉,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小说里说:

  “他从来没有在现实中存在过,只存在于想象里,那种感觉特别像做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然后当他走过来时,一厢情愿地给他披上,而后告诉自己,你爱他。可实际上,并不爱,爱着的不过是自己的想象,爱的是那件衣服,而不是穿着衣服的那个人。”

这段话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深爱一个人,实际上不过是一种错觉罢了,当你醒悟过来你就会发现,梦醒了,这段感情也就结束了。心理学上说,一个人总会本能地对那些尚未完成的事耿耿于怀,想方设法地想去完成,这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很重要,必须得完成,而是因为我们眼里容不下残缺,接受不了不圆满。

《飘》读后感2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她的小说《飘》中说:“冥冥中已命中注定,当一切都随风而逝,我们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在现实面前,梦想总那么脆弱无力。错过的都已错过,失去的都已失去,生命中还有许多未知的苦难和甜美,值得我们坚持等待和珍惜,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所以,我也想说,处于或迷惘或颓废中的我们,醒过来吧,青春年少的我们,何必执着地问:“路在何方”呢?

  记得以前,朋友之间经常会进行一些关于幻想的对话。谈论最多的是“如果有来生,你最想变成什么?”我的答案往往大同小异。我想变成云,因为它去留无意,漫观云卷云舒,令人淡定惬意;我想变成风,因为它无拘无束,微风的吹拂让人心驰神往。可时至今日,如果你再问我同样的问题,我竟然不知所措。是我变了吗?还是生活无情地将我欺骗,让我失去了灵魂?

  不知年少的你是否与我有着同样的经历与体会?熟悉的突然变成陌生,周围的一切都使你狂躁,无处可逃,只好通过幻想来寻找最后的一片净土。你有没有试过在课堂上听着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题目,看着身边的同学奋笔疾书,你却会突然大脑短路,放下笔,只想看看窗外那飘荡的云,听听那飞鸟的鸣叫声,好不惬意!可却又会突然感到纠结,只因看到一片突然掉落的嫩绿的叶子。就在这一阵恍惚中,你又回到了课堂,努力地追随着老师讲课的身影。甚至在街道上,你也会突然走神,驻足观看这川流不息的人群。虽然盯着人群,而你的思绪却不知飞向了何方。

  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感到陌生,我不再明白是不是经历风雨后就一定能见到彩虹。我不知道是否真如亦舒所说的“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伤害,对成长都有益处。”现在的我很焦虑,对此时的厌烦,对未来的恐惧及对人生的无奈包裹着我,让我无法喘气。路究竟在何方?我经不起等待。

  直到那天,不知是什么原因,假期素爱睡懒觉的我居然早晨5点多就醒了,闲不住就想到公园里去晨练。那时的街道上寥寥几个行人,整个小城依然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不知不觉来到了山顶。坐在树下,望着天空露出的鱼肚白与那似有似无的丝丝阳光,心中好像有了久违的期待。呆呆地望着天空,忘却了周围,也忘了自已,只是等待着。我感觉到了太阳在缓缓地上升,一点儿一点儿,尽管云雾遮挡,但依然温暖着我。等着看着,太阳的光芒终于突破了云层的阻挠,将那灿烂的金线洒满神州大地,我的心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好像堵在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来了。对自已说,何必那么较劲?人生就是这样!就像天气预报,虽然能够预测得到,但又结果往往令人意想不到。所以,何必总是充满忧虑?何不趁着自已青春尚未逝去,还没谋杀这似水年华时,努力朝着自已所向往的方向走呢?珍惜好每个今天,才不会成为扼杀明天的凶手!

  成长需要方向,也需要等待,方向不是由别人指点,它只在你自已的心中。纵使最后结局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徒劳,我们也依然能骄傲地大喊:“我们曾经历过!”

《飘》读后感3

  《飘》又名《乱世佳人》,全文是围绕女主角斯佳丽的一生展开的。从她的少女时代开始叙述,一向到她初为人妇、丧夫以及再婚,这过程中原本天真幼稚的女主角斯佳丽也在不断地成长、成熟。而从斯嘉丽的成长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启示,相信这些收获也将帮忙我更好地成长……

  《飘》是米切尔的一本也是唯一的经典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在南北战争的残酷的时代背景下,命运并没有十分眷顾斯佳丽。战争使她成为了寡妇,战争使她不得不应对饥饿、贫困、社会地位的变迁。她要保护自我的陶乐庄园,她要让家人和卫希礼一家生活下去,当然,她还想自我能过上好日子。她果断地抛弃了母系血统南方贵族小姐娇滴滴的表象,露出父系爱尔兰人强悍的本色。这本书随情节跌宕起伏,刻画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塑造了斯佳丽那坚韧而又美丽的女性形象。

  斯佳丽像火焰一样绚烂、像烈火一般光亮的女孩,仿佛就在我们面前,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期望,虽然她不完美,可是瑕疵成就完美,成就了她独一无二的魅力。

  她行事果断刚绝,不在乎别人怎样看怎样说,不在乎道德的束缚,公开在亚特兰大和摧毁他们的家园的北国佬做生意,毫不在意作为丈夫的弗兰克会无地自容。斯佳丽在应对生活的转变时,那种敢于改变自我的勇气,怎能不令人感到钦佩呢?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当从颠峰跌落时,也许会跌得头破血流,会跌得绝望,会跌得失去生存的勇气。

  但如果你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须要爬起来,迎合这巨大的改变。无可置否,《飘》的确是一本好书,即使跨越了那么长的时间,也依旧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形式。应对转变而敢于改变自我、改变自我的价值观甚至于改变自我的思想的勇气是无论哪一个时代都十分需要的,而斯佳丽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同时,她也是坚强勇敢的,在乱战的局势下她勇敢地承担起照顾一家人的职责,抛却富家小姐的娇弱变身为整日操心劳作的乡野妇人。她又敢于作为,在女主内的年代里,她不顾他人异样眼光,自我独立经营木材厂,像男人一样赚钱,证明女人与男人拥有同等本事。然而,最令我印象为深刻的是她那句经典名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啊,明天是展望新的未来,若没有好好把握住机会,那一切都随风而去了。

  斯佳丽教会了我什么叫坚强勇敢,什么叫敢于作为,什么叫行事果断,在应对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向时,不管结果有多糟,都会用心地与自我说一声:“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并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不是悲观地等待,更不是绝望时的自我开解,而是怀惴着对现实的感激与珍惜,寄予对未来的期望与憧憬。明天,会是充满期望的一天,每个人都应当相信明天!相信明天会更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种种困难才使斯佳丽有破茧成蝶的蜕变,斯佳丽的精神品质也将影响我的人生道路。

《飘》读后感4

  世界名著《漂》,它里面的故事让我感动,郝思嘉的性格与命运让我心动,然而最让我触动的是她常说的一句话。“明天又是另外一天。”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这也许就是一个她活下去的动力和信念吧。

  有些读者也许认为,那是她在逃避现实吧;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在郝思嘉的心里,她说这句话并不是想逃避什么,她只是认为,今天即将过去,所有的不好的东西都将逝去,而明天,又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我把这一精神视为乐观,而“明天”一词则是衡量乐观的单位。

  世界上有多少个明天,就有多少份乐观。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不同的人对待这些总有不同的看法和行动。刘禹锡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古人早我们几千年就领悟这个道理。仕途失意,亲人分离,家境贫寒,这些都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道路。

  期待和向往明天,其实是期待和向往一个新的起点,这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正能量。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玛格丽特的小说中,在现实中也正是如此。霍金因生病而行动不便,只有三根手指可以动,他没有抱怨生活,反而创造奇迹,写出《时间简史》这本伟大的著作。当一位记者询问他是否觉得上天不公时,他只答道:“我的头脑还能动,我有我爱和爱我的人,我热爱生活。”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曾败于吴,屈服求和,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敢去相信明天,而是没有认真地过好今天。如果认真活在当下,未来也一定有也一定是美好的。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乐天派从12楼掉下,刚要坠向地面时,他就对在楼下心惊胆战的朋友高喊:“瞧,现在还没事呢。”,但是幸运的事,他被楼层伸出的物什挡住而奇迹般地存活下来。面对坠楼身亡的危险,那个乐天派表现出的毫不畏惧,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面对困难,不要退缩;面对失败,不要气馁;面对伤痛,不要失去勇气。一个人的成功,是有着乐观相伴的,因为乐观向上,使他冲开多少感情的磕磕绊绊,使他在最高峰高喊:“永不放弃!”一个乐观者在每种忧患中都能看到一线闪光的希望,而悲观者却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一种可怕的忧患。

  一时的失意真的不算什么,挺一挺就过去。别害怕,只要在心里默念:明天又是另外一天。呵呵,我想着就是作者玛格丽特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吧。相信自己的明天,穷途未必是绝路,绝处也可以逢生。

《飘》读后感5

  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读过了许许多多的书籍,但对我影响最深的却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飘》。

  《飘》是由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此书主要讲述了:生活在南方的少女思嘉.奥哈拉面对艾希礼的情场失意与著名的南北战争中受到的不幸遭遇而性格大变,从原先叛逆的少女走向了独立。

  《飘》的女主人公思嘉,是此书中最有特色的女性形象。她并不善良,反而自私自利,冷酷贪婪。她十分明白金钱的重要性,明白只要有金钱,连低下的穷白人都会升入高等社会。但同时,她又遗传了她父亲那精明的头脑,能够在战乱时期去自主创业和奋斗,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女人。比起文中善良的年轻女性梅兰,思嘉更显得沉着冷静,她可以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开枪射杀敌人,这种胆量也是寻常人没有的。在整部书中,思嘉的爱情对我而言,也是很有看点的。思嘉在文章之初,是对男性有着巨大魅力的女人,她游走于许多男人之间,使他们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喜欢的是艾希礼。她对艾希礼的求婚不成,一急之下便与艾希礼妻子的哥哥查尔斯结婚。她在查尔斯死于麻疹后,为了钱财又找了第二任丈夫,并一直周旋在白瑞德、艾希礼之间。但当艾希礼真正属于她的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和爱的是白瑞德。但最终,白瑞德厌烦这种爱情游戏,选择了离开,思嘉这时才明白了珍惜。如果思嘉在白瑞德没有离开的时候,可以放弃这段和艾希礼没有结果的爱情和白瑞德在一起好好的生活,也许结局就不会这样。只有等到了失去才去追逐,又有什么意义呢?思嘉当初痴心梦想地追逐着艾希礼,将幸福抛掉,去追求那种永远也不会令她快乐的东西和一个永不了解的男人。就如同一个孩子哭喊着要星星、月亮,可当她有了这一切的时候,她要拿星星、月亮干什么用呢?因为她对两个男人全都不了解,所以全都失去了。艾希礼本人好似一个“糖衣炸弹”,外表光鲜漂亮,内里却不愿接受现实。而如果她了解白瑞德,是无论如何不会让一个如此优秀的人失掉的。但思嘉永远抱着不服输的心理,她总会想:不论如何,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了。

  在《飘》这本世界经典名著里,我可以学习到许多道理,如:在遭遇不幸的时候要勇于同命运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因为书籍是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当我迷茫时,他会给我人生的启迪;书籍也是黑夜里的指路明灯,当我迷路时,他会指引我走向光明的未来;书籍还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引领我们奔向知识的海洋……

《飘》读后感6

  很想问大家第一次看<飘>是几岁??我是十四岁,也就是初二,飘 读后感:一次完美的邂逅。有比我还小时看的吗?很喜欢,不,是狂热的爱!!!在书店从早站到晚,不吃饭,最后我妈来找我,正坐地上入迷呢。。。我看书很投入,心情随剧情起伏,或哭或笑,跟个精神病似的。。。。但心里美啊,享受。。。。我这人喜欢一东西原因只有一个:和我有相似或共鸣点。没办法,可能是自恋吧。。。男女主角我都爱,但还是更喜欢瑞德。喜欢他的所有,花痴的说,最爱他的颜!色。。。我的性格跟主人公很像,已经说不出最喜欢他俩哪儿,因为自己亦是如此,若非说一点,我觉得是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激情。

  〈飘〉陪我走过了七个年头,看了无数遍,包括续集和电影。它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很忠实的朋友。我爱你,再见 。

  当年看《飘》,总不明白瑞德为何转身离去。明明是等了那么久的人,当她终于回眸,却轮到自己说再见。

  直到有一天,我以和爱情擦肩的姿态陷入暗恋的怪圈。我用理性划起了一个很好的界限,却用感性倾听了他和另一个女孩的爱情辛酸。从来就不是他的错,他甚至没有发现我超越友谊界限后的伪装。是我,不由自主地想要让他感到快乐。于是,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中心永远是他,我试图用这种卑微地方式,帮助他走出难关。

  一年过去了。混乱忙碌中我终于连结上了曾经的命运轨线。终于要离开这座熟悉的陌生城市,继续追寻梦想。而他居然,在离别时刻,对我伸出了双手。

  一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习惯,习惯另一个人对自己的好,也习惯以理性态度对待应有的一切。我终于发现,自己原来真的已经习惯普通朋友的状态了。为了保持这一切,我劝服过自己千千万万遍。在千千万万遍中,已经麻木的心如果褪去层层伪装,再也没有能力在这同一个人面前正常跳动。它已经不堪一击,脆弱地承受不住来自你所谓恋人角色的任何伤害。

  所以,再见。

  我曾经爱你,甚至现在依然爱。但我已没有精力和你在一起。我无法回到从前,这一次,真的不得不将你伤害。

  世界上有两种人:圣人和凡人。圣人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永不改变自己的信念,依然从容地守住一切。我不是圣人,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我只是红尘滚滚中的凡人,我会爱也会疲惫,我无法跳出命运的大圈。即使注定被抛弃,也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前行。

  所以,对不起,被我伤害的人。同时我也原谅你,曾经伤害我的人。

  我们都是如此无辜。每个人必须面对自己的孤独,好在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支撑着我们走过漫漫长路。那就让我们继续这条路,以自己乐意的方式走向向往的明天——走不到也没关系,因为这条路本身

《飘》读后感7

  慢慢合上书本,脑海里细细品味书中最后的场景,带给我的感觉依旧是那么坚定与执着我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读《飘》了。

  《飘》这篇小说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短暂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米切尔以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一号私家的三次婚姻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慕纠葛,米切尔以他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的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在《飘》这一本小说中,我最钟爱的人物是郝思嘉。郝思嘉是位难得一见的女性,她聪明机智,慎重,有野心,又有远见,可同时她又太不可思议,为了农场可以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可见她有多么大的勇气,又或者说战争是多么的残忍。倔强的郝思嘉是美国战后精神的象征,面对被战火毁掉的家园,她坚定不屈,毫不妥协;面对亲人的死亡,她擦干眼泪,努力振作;面对爱人的离去,她毫不气妥,重头再来,她爱土地,并向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郝思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再苦难中蜕变,在苦难中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个读者为之震撼,为之感动,但不会为之流泪,只因为郝思嘉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坚强。同时,郝思嘉还告诉我们:对于你所爱的事物,要勇敢的去追求,哪怕结果是失败,也不能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要更加热爱生活。

  我一直在猜测米切尔为什么要把书名命名为《飘》,或许是这部小说中的人物的生活太过动乱,又或许是几段感情的虚无缥缈吧,总而言之,《飘》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作品。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现在的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到现在我们这一代,有太多的富二代。父母亲过于宠爱,孩子从小泡在蜜罐里,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凡事依靠父母,都按照父母给铺好的路一步一步走向未来,很难想象,假如有一天那我们的父母都不见了,那我们,那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著名作家刘冬阳在他十四岁那年的暑假,不带分文,独自一人从江苏南京直奔湖南老家。因为此前他看过一篇报道,中外少年在一次夏令营的较量中,中国孩子垮了。他说:“我想证明中国孩子不全这样!”

  为什么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而中国不是?这不仅仅归咎于两国的教育方式,更归咎与人们心中的信念,和所具有的精神。

  美国精神有自强不信等,也许你会说,自强不息也是中国精神啊,但是,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几做到了真正自强不息?美国落实到行动上,中国只是说说而已。中国不少想者,不少说客,只是做的还需坚强。

  这就是中国人的弱点所在。如果中国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向郝思嘉那样,那中国就不应该站在世界第二这个位置。中国要与时俱进的不仅仅是科技,还有思想与精神。这才是中国所缺乏的,所需要的。

《飘》读后感8

  很早便看过电影《乱世佳人》,如今再读《飘》,和当年电影的感触又不一样,当年男女主角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成功,让很多人迷恋,既然是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爱情巨著,那么它所表达的内涵不单单是人物形象和感情,更有深层次的意义和探究。

  从感情角度,女主角斯佳丽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人,同时又是个矛盾体,从小就像一只美丽的花蝴蝶穿梭在人群中,吸引了很多爱慕者和追求者,但他们更多看重的是她的外在,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包容和接受她的内在,她那固执、倔强的性格害了她,对艾希礼接近盲目和疯狂的爱让她错过了一个个爱他的男人。当有人说“你必须温柔一些,文静一些,亲爱的。男人们讲话时不要打断他们,哪怕你自认为比他们知道得多。男人不喜欢快嘴快舌的姑娘。”她不屑一顾,当真正深爱他的瑞德说“我对你的爱已经磨光了,被艾希礼威尔克磨光了,被你那愚蠢透顶的固执磨光了,想到要什么就非弄到手不可……你以为说一声对不起,过去那么多年的过错和伤害就能补偿,就能从心上抹掉……”她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对所爱过的两个男人一个都不了解,到头来两个都失去了,假如她当初了解艾希礼,她绝不会爱他,假如她了解瑞德,她就无论如何不会失去他。她对瑞德的感情利用、漠视、折磨有点残忍,其实以她的条件,不用折腾得那么累,完全可以轻松愉快的过上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但是她没有,我为她在感情上的结局感到非常遗憾。

  从生存角度,斯佳丽性格中的聪明、顽强、超出常人的勇敢又挽救了她,让她在兵荒马乱的南北战争中得以生存,乱世佳人这个名字对她来说非常贴切,在那个饥荒年代,一个高傲漂亮的小姐能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有责任和担当,迎难而上,永远充满生气和斗志;愿意为了家人牺牲一切,努力保住象征家庭荣耀的庄园,背负着常人没有想象过的困难;为了给心爱的人留后而去爱护情敌。

  从常理角度看,一般人很难做到,如果她是个自私的人,根本不用那么苦那么累,背负那么多恶名,如果靠她的妹妹和家人,靠艾希礼和情敌,可能大家早就饿死了,她骨子里遗传父亲的基因较多。非常欣赏她在绝望的时候说的“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 is an other day”。这种永远充满希望,永不放弃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男主角瑞德是个一开始让人讨厌,后来让人喜欢的角色。他虽然外表放浪不羁,但内心非常痴情专一。他爱斯佳丽胜过爱过的任何女人,等待她比任何女人都久的多,并且不介意她不爱自己;他宠爱她,娇惯她,能做到她想要什么就给她什么,理解她曾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他希望她能停止战斗,并愿意为她去战斗,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时候,能大度的将爱转移到女儿身上。只可惜女儿的死让他心痛不已,对斯佳丽的爱也彻底死心,这种结局未免让观众和读者感到非常惋惜。

  总是希望斯佳丽能通过自己忏悔和加倍努力挽回瑞德,让随风飘走的感情能飘回来。

《飘》读后感9

  夜渐渐深了,星星偷偷地从云彩后面跳出来,将自己仅有的那一点光芒无私地撒向大地。如果说每一本书都是一颗星,那么在我心中最亮的那一颗星,无疑就是《飘》了。

  这是一位乱世佳人的传奇人生历程,一部美国内战时期著名的史诗级著作。横看全书,这一部老南方种植园文明的没落史,一代人的成长史和奋斗史;而纵观全书,则是一部令人悲恸的心理剧,用剧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女主人公在战乱中走向成熟的过程。看《飘》,犹如在原始森林,你越是深入到他的情节中,它向你展示的内容也就越美。

  对于斯嘉丽这个人,我感到十分矛盾。她一方面将爱情看得十分重,一方面又轻视爱情。她爱过两个男人,但是这两个人,她却一个都没有看透。她如果看透了艾希礼,看透了他的懦弱,斯嘉丽就不会选择爱上他。以斯嘉丽那勇敢坚强,敢于向生活发起挑战的个性,是绝对不会爱上一个向时代低头,沉浸在对旧生活回忆中的人的。如果她看透了瑞德,就会明白瑞德对她一直是死心塌地,就不会辜负瑞德,也就不会失去瑞德了。

  但是与这相反,在亚特兰大,斯嘉丽却因为三百美元而出卖了自己的爱情,嫁给了弗兰克,将前后二者相对比,我不经感慨到:人是多么善变啊!一会儿为了爱情至死不改,一会儿为了得到三百美元而出卖自己的爱。

  小说的情节正如它的名字,漂浮不定。所有人都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那些活在对过去回忆中的人,都被无情的淘汰。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一个个看似毫无关系又紧密相连的故事中,斯嘉丽一直表现出一种勇往直前,敢爱敢恨的可贵品质。对于艾希礼,开始时爱,但在看透他的本质后,果断地放弃了;对于梅兰,开始时恨,但在朋友们都离她远去时,梅兰一直在默默地帮助她,使斯嘉丽对她的态度有所改变;对于瑞德,斯嘉丽一直保持不冷不热的态度,在经过梅兰提醒后,才明白自己内心深处最爱的人是瑞德,尽管瑞德对她绝望了,她依然勇敢地去爱他。

  从始至终,斯嘉丽一直保持着她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作者放在末尾的这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也凸显出她的这种精神。

  在《飘》这本书中,玛格丽特用斯嘉丽、梅兰、瑞德、艾希礼这四个人物来表现南北战争后南方人的四种做派。这四个人物的情感纠葛,命运走向紧密相连,在经历时代的变革后,勇者一往直前,而弱者徒留悲叹。作者将小说中人物的各自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作风的主人公,结局也不同,或让人遗憾,或让人欣慰,或让人惋惜……

  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所谓的永恒只是幻想,只有变通才是生存之道。一切都有可能风云突变,一切繁华幸福都可能成过往云烟。但不管怎样,时间不会停滞,一切永远向前——正如斯嘉丽所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未来总是让人充满希望和力量,只有努力去奋斗,梦想才会实现。

《飘》读后感10

  读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读了《飘》这本书,的确令我醍醐灌顶、受益菲浅。全书不论是华美流畅的语言描写,还是个性鲜活的人物塑造,都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真不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使我感受颇深。

  思佳丽,这一在美国动荡年代所诞生的出色的人物,她的优秀个性散发出无穷的光芒。她勇敢坚强,乐观向上,对生活顽强抗争,从不屈服。

  她处事雷厉风行,精明能干。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她对爱情的执着。她所拥有天使般的脸蛋与魔鬼般的身材――用修饰中国古代美女的话那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使得多少青年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她对这些毫不在乎,她对爱情疯狂的执着。但是出于无奈,她分别嫁给了两个自己不喜欢的人。

  当再一次见到她钟爱的艾希礼时,依然像少女般疯狂地爱着他,不顾一切的向他倾诉钟情。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女子对爱情忠贞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以《孔雀东南飞》为例,一对男女要表现对爱的忠贞就要结为连理枝,他们的爱情是与婚姻紧密相连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当他们的爱情遭受别人的破坏时,为了表现对爱的执着,他们只有“自挂东南枝”了。然而思佳丽却不一样,在她的爱情观中,爱情与婚姻是可以分离的,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上与肉体上的分离。她不在乎彼此都有的婚姻,抛开一切大胆的去爱艾希礼,争取自己的幸福,她并未将爱情套上礼义,道德的枷锁,她的爱情永远是自由奔放的。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吧。爱的本质是不因表达方式的变更而变化的。

  思佳丽的大半生又是为爱所迷惑的。因为迷惑而做了很多错事。知道最后她才发现,原来她一直钟爱的艾希礼并不爱她,也不曾象她所想的那般优秀。其实她爱的并不是艾希礼,而是自己内心的一个完美形象。艾希礼越是拒绝她,她心中的那个形象就越完善――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而恰恰因为她错误的迷恋,才使她错了身边真正的幸福。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人要学会明辨是非,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指间溜走。

  值得欣慰的是,在思佳丽的爱情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为之已晚的,当她彻底的失去艾希礼,失去女儿,丈夫瑞德也已离她而去之后,她才意识到原来她真正爱的人是瑞德,她于是抛开心灵上的创伤与悔恨,相信自己一定能挽回瑞德的心。“不管怎样,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如果许多人对爱情都能有这种乐观自信的态度,那么许多爱情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在品读《飘》的日子里,多少次我与之同喜、同闹、同悲、同笑。几许惆怅,几许欣喜,几许感慨,几许惊叹。掩卷息,留下的是强烈的震撼与一生的感动。

《飘》读后感11

  文学中一直有悲剧的艺术感染力远远大于喜剧,所以悲剧性的作品也一直比喜剧更动人,此书就是一个典型,我个人觉得此书与《红楼梦》一样,可以过一两年再重读一次。

  白瑞德说过:一个文明建立之時,和一个文明毁灭之時,正是可以发大财之時。我觉得全书就是围饶着这段话表现的。这是一部把个人的命运悲剧和“国家”或者说美国南方文明悲剧结合在一起的动人之作。

  郝思嘉是什么样的人?正如她的民族性一样,她是一个爱尔兰人。爱尔兰人受尽英格兰的压迫,民不聊生,但也正因此才懂得忍辱负重,不断重生,正如同郝思嘉不管遇上什么难关只要一回到陶乐庄园就会获得力量,因为对于爱尔兰人来说,土地就是母亲,就是力量的根源。同時她又是一个新時代的人,可以说全书中也许就只是她和白瑞德是明白新時代的清醒人,当然郝思嘉是个女人,出于時代的局限性,她的感悟是直觉性的,本能的。而不如同白瑞德那样是出门见多识广后的结论。

  可是她觉悟得太早了,在周围的人都沉醉甚至麻醉于旧時代時,还执迷着美国南方的守旧的保守的生活之時,她就已经清醒了,但也只能受尽人的“白眼”了。记得不管什么時代看此书都会对书中其他人物对待郝思嘉的态度觉得厌恶,觉得不可思议。只是到了成年才能够明白,也许我也应该是那些人之中的一员,对于远超于自己的人物也只能羡慕妒忌恨了。

  而这年旧時代是如何消失的呢?这就与背景有关,那就是美国南北战争,作者显然是站在南方一边的,书中不乏对于旧時代的赞叹之情。不过这更显示得時代的悲剧。正如巴尔扎克是保王党,可是他的作品却让人感觉到封建制度没落一样。本书却真正反映出美国南方的没落,可以这样说郝思嘉越成功,证明南方越没落,因为郝思嘉的成功是建立在与南方原则相反的做法上。

  当然此书中的郝思嘉也算是命运多噩,她其实并不想这样,原本她也只是平凡的女子,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就是与卫希礼结婚。这里我一直有个疑问,媚兰知道郝思嘉对卫希礼的感情吗?应该是知道的,只不过两人虽然比其他人似乎高明一些,但显然依旧是旧時代的思维,可以这样说,卫希礼和媚兰是真正的南方精神的代表,而其他人则是只遵循着这种精神的皮毛。所以媚兰相信两人不会有什么出轨的事。因为卫希礼太骄傲了,绝对做不出不守礼之事。其实这样的人与白瑞德对比就非常有意思,白瑞德则是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自己想得到的一定会去得到,哪怕是打破一切的道德的法律的规则也再所不惜。

  也许在作者心目中,美国南方文明是个美好的時代,只可惜在丑恶的社会時代里,永远是劣币淘汰良币的。

《飘》读后感12

  哪怕一种最坚贞不渝的爱也会消磨掉。我的爱已经消磨殆尽了。——瑞德

  千百年来,爱是什么?即使是哲人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如果爱是有定义的,就像数学公式那样,那么,世间的痴男怨女就可以对号入座,而不会再有像《飘》那样的悲剧了。

  我佩服思嘉,她敢爱敢恨,更敢于追求她所追求的东西。在她所生存的那个上流社会,大多数人这样做,所以你也必须这样做,稍有一点不同,就会被人看成是反叛甚至是罪恶的。在那个只能是男人经商的时代,思嘉做为一名应该在家相夫教子的女性,她用她精明的头脑,在商业场上做出的一凡成绩,可以说比任何一个男人都要出色。她也不理会别人怎么说,如何议论她,她有她的执著!在美国的那场南北战争中,她不愧为乱世佳人!

  但是,在感情的世界里,她却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艾希礼爱着媚兰,可他却要等到她死之后才真正明白过来。而思嘉,就在他暧昧不明的态度下苦苦等着他。如果他能早点明白,在思嘉第一次说爱他那时,断然拒绝她,那她就能解脱开来。像她自己所说那样,即使痛苦,也能挺过来的。但是一切都晚了!而思嘉,如果能知道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爱上瑞德,那事情就有回旋的余地,就不会走到一个前后都堵住的死胡同。

  他们两人(思嘉、艾希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明明爱着一个眼前人却不知道,不懂得去珍惜。特别是思嘉,瑞德一次又一次给她机会,而她就像瑞德所说的,像一个顽固的小孩,固执得可爱。他爱思嘉,但他更了解思嘉,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思嘉却总是利用别人对她的爱来转化成鞭子,一下下鞭打爱她的人,也从来不曾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重复去尝试,他累了。最终,把他对她的爱消磨殆尽。她悔悟得太晚了。他的心,已死。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就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破碎的东西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样了。

  是谁将思嘉从守寡的抑郁中拽拖出来?是谁一而再再而三地纵容着思嘉的娇纵和无理取闹?是谁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从容淡定地摆平一切。瑞德那么耐心地等待着思嘉长大,而思嘉却那么无知愚蠢地等待着希礼长大。金钱不曾让瑞德失望,而思嘉却让瑞德绝望了。

  我不知道,一个在最后才明白自己是深爱着那个一直深爱着她的人,而那个人却决定永远离开她时,那会是怎样一种心情?无助、迷茫、痛苦、后悔亦或是心碎?无论如何,那种感觉肯定是不好受的!

《飘》读后感13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女儿郝思嘉,听说心上人卫希礼即将与别人结婚,一气之下嫁给了自己不爱的查理。后来查理参军,不到两个月就在军营里病故了。1864年,北军包围亚特兰大,郝思嘉在白瑞德船长的帮助下逃回老家。可是老家田园荒芜,遭人洗劫,亲人相继病逝。思嘉为了筹到农庄的地产税,不惜勾引妹妹的未婚夫甘扶澜,“嫁”给了300美元。她后来差点被人xx,甘扶澜、卫希礼等人前去报仇,结果差点丢了命,多亏白瑞德相救,但甘扶澜还是被打死了。第三次婚姻,思嘉嫁给了有钱的白瑞德。两人虽过着奢侈无忧的生活,可她仍然忘不了卫希礼。直到女儿出生思嘉都依旧没有忘记卫希礼。女儿死后,爱她的媚兰也因小产死去了。媚兰死去的那一瞬间,思嘉恍然大悟,卫希礼既不爱她,又懦弱无能,无法在社会中生存;而白瑞德才是真正爱她的人,对她百般宠爱,为她不顾自己的生死,甚至为了不让她伤心,救了她的老情人……但此时,白瑞德已离她而去。郝思嘉决心要挽回瑞德,因为此时她依然年轻美丽,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爱。

  起初我读这本书时,我认为郝思嘉是个敢于追求的女子,后来看到她贪婪虚荣、为了钱不择手段时,我对她的好感荡然无存。当感情与金钱利益冲突时,她毅然选择了金钱,为此甚至把终生幸福当儿戏。但读到她用双手挽回农场,用斤斤计较赚来的钱换来自己与朋友们的生存时,我眼眶湿了。或许她的“不择手段”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都是为了生存。确实如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养活一个大家庭,也保不住祖辈留下来的基业。她为了自己和朋友在社会中生存,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不过正是因为她认为婚姻是一场交易,所以当真爱来临时,她没有珍惜,只顾追求那只会给她痛苦的卫希礼,只顾得利用白瑞德的爱作为自保和赚钱的工具。当她想要珍惜时,爱已不复存在。郝思嘉用双手和婚姻换来了生存和财富,却丢失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倔强的郝思嘉是美国战后精神的象征。她爱土地,并像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这使我联想到了“爱国”两个字。《飘》中其实蕴含了美国那种自强不息、默默反抗的爱国精神。郝思嘉的爱国精神是“阴柔”的,坚定不屈。而中国的爱国精神则是“阳刚”的,体现的是像黄继光、董存瑞那样的勇于为国牺牲。若是我们既拥有中国的爱国精神,又拥有美国的爱国精神,刚柔结合;在国家和谐的时候,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做社会的包袱;在国家困苦的时候,自强自爱,支持国家;在国家动乱时,试着帮助国家分忧,共同打击恶势力;在国家战乱时,全力打击敌人,做好国家的精神后盾……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昌盛繁荣、日渐强大!若是人人都如此爱国,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来吧!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同郝思嘉一类的爱国之人!

《飘》读后感1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影响人的一生。《飘》是一本好书,仅“南北战争”这个特殊的题材,就已经使《飘》拥有了过人的魅力。

  战争会改变一切,不是吗?

  战争开始的时候,思嘉对这并不感兴趣。在她的世界里,只有永远参加不完的野宴和舞会,只有追求者们不断的奉承。在她的体内流着父亲勇敢的爱尔兰人血液和母亲高贵的法兰西纯正血统。她以一个辽阔的农场陶乐为家,有上百的黑奴供她差遣,这就是思嘉,一个骄傲而又与众不同的大小姐。这美好的一切,在战争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母亲患病而死,父亲从此沉默,农场近乎荒芜,甚至连温饱都成了问题。一切的重担都落在了十九岁的思嘉肩上。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她要养活一家九口人。这对于一个原先高床软枕、锦衣玉食的大小姐来说,是多么大的落差啊!

  要是换做别人,恐怕无论如何都不法接受;比如说思嘉的妹妹苏伦,比如说思嘉暗恋的对象阿希礼。当困境来临时,他们都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怨天尤人。相反的,对于思嘉,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舍弃以前的思想,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就是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是一位温柔的典型贵夫人,却又是非常能干的女人,母亲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我觉得思嘉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地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思嘉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她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想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当从颠峰跌落时,也许会跌的头破血流,会跌的绝望,会跌的失去生存的勇气。但如果你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须要爬起来,迎合这巨大的改变。

《飘》读后感15

  我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终于把《飘》看完了,我看得好认真好认真。看到最后的两章,我哭了,痛苦的哭了,第一次因为小说的情节,然后想到已故的人,已故的事情,自己的过去。

  我真的哭了,哭到整个身体都颤抖了,我真的伤心了。小说里面的情节,与我过去的往事相对应,把我一直隐藏在心里面的悲伤全部都解出来了。我好无助。一边用枕头压住自己的头,一边用被子把自己裹住。我从来都没有尝试过这么悲伤,也从来没有哭得那么颤抖。更加从来没有哭得这么大声。好在家里的人都不在。我没有给任何人发现。

  这个星期的我已经很不开心了,但是我选择了承受,不敢对任何人说,还要在任何人面前扮得自己好快乐。我不想任何人知道我的心事,我的心情。我害怕寂寞,所以找一大堆人陪,但我不能在告诉他们我的心情。

  我害怕深夜的寂静,所以选择每晚都用酒精麻醉自己,然自己别胡思乱想,醉了就可以安静的睡了。

  《飘》是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或许也是我最后的一本了。因为没有动力我是不会把时间都放进去的,也是因为她,我才选择一字不漏的把这本小说给看完的。

  瑞德·恩,一个真的很好的男人,无论思嘉怎样对他,他还是以自己最高的爱情来对待思嘉。因为瑞德爱思嘉,所以常常都会跟思嘉发生争吵。因为爱着她,他理解她,关心她。所以随时准备帮助她,因为爱着她,他冒着生命危险都要回去找她,回去救她。因为爱着她,他常常都是因为她而喝醉回来。他选择自己喝醉,自己难过,也不能把心情发泄在思嘉身上。而瑞德就是以这种心态,这种做法来表达自己。他不能让思嘉知道他深爱着他。因为往往让自己心爱的人知道自己深爱着她,她就会想到很多让他伤心,让他心痛的事情来刺激他。所以他的爱不能说,只能以自己的心态,自己的做法去承受,去谅解。

  而我觉得瑞德真的是一个可怜的男人,他把自己都赔上去了,还是不能让思嘉爱他。虽然到最后思嘉是爱上瑞德了,但此时的瑞德已经老了,已经累了,已经没有能力在去承受再一次的打击了。他选择离开了。他的离开不是因为他不爱她了,而是因为他太过爱她了。他不能在一次承受失去的滋味了。与其这样,不如把现在变成他最快乐的回忆。至少以后在回忆起来还是美好的。而不会又是一桩伤心的记忆。

  瑞德深爱着她的女儿,邦妮,因为邦妮是他和思嘉的结晶体,而邦妮的存在又是瑞德和思嘉在一齐的证明。而邦妮的失去。这一段爱情也渐渐的失去了。为什么瑞德会那么爱惜邦妮呢?在我没有看到后面的几章的时候我已经想到了,而到了小说的最后也说了。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读后感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