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发布于:2022-05-01 00:18:25 作者:

【推荐】《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画布的故事。

  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

  斯特里克兰德是伦敦证券的一名的经纪人,有一位端庄典雅的贤妻良母和两个聪慧的孩子,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中产阶级家庭。然而,有一天斯特里克兰德突然离家出走,这个看似美满的家庭遭受到了各种质疑,他的妻子怀疑他出轨了,他的朋友都以为他疯了。而他只是为了心中神圣的理想——我必须要画画,所以他要离开她,离开这里,一个人只身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那里过他想要的生活、想要的自由。

  “别人笑我太痴颠,我笑他人看不穿”这句话放在这里最适合主人公的心境了。他的妻子对他一点也不了解,对丈夫自己去学画画的事儿一无所知,她的眼里只有结交名流和教育孩子,丈夫在他心中就是个没有文化修养的小市民。这样的婚姻只是为了结婚而存在,为了迎合世俗的“婚姻”二字。他只是将不喜欢的生活打破了,放弃了所有,只求一个真正的自己得以释放,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主人公并无对错可言,哪来的是非可说。

  “天才”就是做自己:

  他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就是爱好画画,就简简单单学了一点。没想到胆大到一个人去流浪,几次险些被饥饿和疾病缠身而死,可是他也不回去、不屈服。他就想着要画画,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地带肆意画画,尽管也不知道画的什么东西,画着没人会买的画作,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画他想画的。在不停地流浪辗转下,最终在塔希提岛遇到了心爱的姑娘——爱塔,这个懂他、爱他、支持他的土著女孩。他们住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画画做他喜欢的事情,可惜不久感染了麻*病,爱塔在身边照顾他一直到离开人世。

  后来他的画作被惊为天人之作,世人爱不释手,称誉其为天才。大家都开始来理解他当年的“抛妻弃子”,同情他英年早逝,认为艺术家就是这样“与众不同”,读后感.天才总做出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一切都是为了艺术而献身,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事实上,他只是想画画,喜欢画画,并没有想成为人们口中的“天才”,他不卖画也不稀罕谁来买画,他只是做了自己,活成了自己心中的模样,仅此而已。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有些事迹不为世人所接受,但是我还是很欣赏他突破自我的勇气和对艺术的痴迷,他不是天才,他只是做了真正的自己。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希望现实生活中的你们,能有良人相伴、理解你、尊重你,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名字起的有趣,乍一听上去好像是一个“梦想与现实”的故事,或者说“月亮与六便士”的抉择,但呈现远不止于此。其实这书名只是一个偶然,却不偶然的反映出了读者们往往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烦恼。书中主人公走了一条为梦想近乎疯魔的极端之路,我们或许对他的自私绝情深恶痛绝,也因他的执着坚持感慨万千。然而人性是多面的,世界也并不是非黑即白,若要去给他那种偏激但决绝的执念直接下一个对错或优劣的定语,似乎还有点复杂。

  书中节选:

  “我内心渴望过上更为惊险的生活,只要我能做出改变,我指的是那种无法预知的改变和刺激,我便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峦和凶险莫测的海滩。”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这是我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感触很深的两句话。

  对于主人公斯特克利兰,他选择为了理想抛弃一切,但他不是因为觉得理想多么崇高和白月光,而是因为他只知道那是他最想要的。对于被主人公害惨了的施特洛夫,他选择无私奉献以至于家破人亡,他无条件的爱妻子只要妻子快乐宁可自己离开,我们也不知道那是不是他最想要的。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选择理想还是现实,如果是最想要的,便不惧艰险负重攀登的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就好。至于对错与否,是不是无愧于心能不能不欺暗室,就需要自己去思考了。

  其实理想和现实,追求和物质,他们之间并没有壁垒。心中要有理想,眼中要知现实,虽然矛盾不可避免,但程度需要把握,比重可以分清。如果理想如月亮挂在的天空,想着它才能踏实入睡不会恐慌,六便士则是自食其力的第一步,脚踏实地才能积攒更多接近月亮的勇气。理想固然美好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而直面现实从而能支持和反哺理想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本书读上去不似一本典型的小说,因为作者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让人觉得主人公就如作者身边存在的人一样真实。

  外国小说里的人物名字总是较长,因翻译的关系有时候会读得不顺畅。还好本书人物较少,关系不复杂,开头的五六章坚持过去后就变得顺畅了。月亮与六便士,作者其实没有推荐怎样更好,而只是写了一个故事让读者自己去想,爱与人性。

  走在满地六便士的路上,你却抬头看的是月亮,会感觉到不一样的满足和幸福吧。要脚踏实地,但不要去在乎地上那些东西,因为理想才会让人越飞越高。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尔斯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每一个人都被囚禁于铁塔,个人的思想永远独立而不受侵犯。于是我们以语言,以符号,以艺术呐喊理智的美妙,而我们的灵魂是不同的,因此也只能踽踽独行。与他人指尖相触,却永不心灵相通——世俗成了纯洁的罪人,仿佛就如这个独立而又别致的灵魂,永远保持着对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与人之凡俗的不屑与蔑视。可他是痛苦的,他挣扎于精神至高的自我与躯体的欢愉间无法解脱。

  安逸有序的幸福并不被他的血液所接纳,查尔斯对于嶙峋怪石与急流险滩的渴望发自于精神,来源于艺术。旁人避之不及的旅程他甘之如饴,惮怕并未如黑暗般笼罩他的灵魂,他的向往是桀骜不驯,是不平凡——他在不惜一切地追寻壮美伟大之物。

  所谓清高自傲,所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谓遗世独立。这些在语文习题中写得厌了的词句,却是正因确有其事而确有其词的。

  他属于火山口,他属于天空。

  查尔斯保持着对自己绝对的骄傲,而又对最终的那个“存在”保持着他“愚诚”的渴望,就如水滴融入大海,一粒火星欣喜如狂地没入烈火随后化为灰烬,跟熔岩喷薄,触摸天空,最终与世界的根源,与他的精神本我融为一体。

  生命始于虚无,并注定归于虚无。它或许是一种信仰上的存在,一种真理,本质,如同世界起源那样简单而又复杂的存在。它是值得一个敏感细腻的灵魂为之倾倒、崇敬、沉醉、迷恋的存在——于是查尔斯在生命的终点为它殉道,为他一生的狂热与追求殉道。

  如同文中之“我”所说,他就像一位永不止步的朝圣者,不停地在寻找一处心中的圣地,寻找高深莫测的涅槃。可人却是群居动物,就算怎么样走到边缘的地带,依是分离不了的,因此“我”所感到的对他无法抗拒的同情,或肃穆而悲,抑或轻佻而讽,都蕴含其浓厚而复杂的情感。因为其如飞蛾扑火,但他知道自己会体无完肤,却也义无反顾地剖心泣血,化为火焰。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紧迫。一旦死亡的阴影稍稍放下他的爪子,我们立刻恢复自己的败家子本性。骄纵,懒惰,懦弱,缩在自我的临时棚户里得过且过,偶尔避想窗外远处的地平线上,有一个自我在勇敢奔跑,脚下的道路充满危险并因危险而瑰丽。而那个自我或许便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野性灵魂。

  藏在静谧冰河六千里贫瘠土地下的心脏满腔炽热,要将积雪融化。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首先,我要给出阅读这本书的一个建议。这本书的前两章非常艰涩难懂,你或许会迷惑这究竟是一本小说还是对于艺术流派品评鉴赏的书。但是请相信我,一定要坚持读下去,来到第三章,当故事徐徐展开,一个个人物粉墨登场,你会迎来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耐人寻味的故事。而看完整本书,再回过去看第一二章,所有的文字就将不再艰涩难懂,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这是一个情节非常简单的故事,讲述了伦敦一个四十多岁的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离家出走,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余生追求绘画梦想的故事。

  大家都不忘对“月亮”和“六便士”所代表的意思做一番注解。最官方的解释如下: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

  如果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眼前的苟且”和“诗和远方”。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更倾向于作品中的“我”对思特里克兰德的解读:“他是被魔鬼揪住了!攫住思特里克兰德的,是一种创造美的激情,这让他一刻也不得安宁。让他四处奔走。他是一个永远跋涉的朝圣者,被一种神圣的怀乡之情所困扰,他体内的魔鬼对他冷酷无情。有些人追求真理,坚定不移,为了实现它,不惜将他们自己的世界完全推翻。思特里克兰德也是这样,他所追求的美,等同于真理。像他这样的人,我只能深表同情。”

  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结局并不让人沮丧,他终于达成了他的理想,也摆脱了恶魔对他的折磨。“思特里克兰德也知道,这是一幅杰作,他已经得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他无怨无悔。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之后,带着傲慢和不屑,又将它完全毁掉了。”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选择,而是一个天才燃烧自己,把自己所理解的一切、所洞悉的一切,倾毕生之力,表达得淋漓尽致。他是带有使命而来的,他所遭受的贫困、病痛、世人的鄙夷都不会对他造成伤害。“随着作品的完成,他远离凡俗的、备受折磨的灵魂终于得到安息。他甘愿赴死,因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在读完整本小说之后,可以说是回味无穷,竟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也感兴趣起来。连同传说中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高更的一生也饶有兴趣地琢磨一番。所以,我认为这真是一本给人以启示、引人思考的好书。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如果说变形记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家庭、身边的人贡献,月亮与六便士传递的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生命观。

  主人公斯里兰卡抛妻弃子(忘记了是不是有小孩来着),抛弃体面的工作,奔往异地画画,因为画卖不出去,也险些被饿死。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斯里兰卡不仅对她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成为别人眼中落魄可怜的人。

  但看了这本书的人,会体会到斯里兰卡的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宝贵,斯里兰卡的生活是多么的让人羡慕———那种可以只专心于绘画(绘画实际上体现的是斯里兰卡对精神的追求)而不被一切枷锁束缚的境界。

  斯里兰卡是天才也是幸运儿。他在生命的某个时刻被神所感召,明确了人生的追求,完全跳脱了社会结构下的人的身份。从传统的角度上,我们是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普通人的成功是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不普通的人的成功是推动社会进步,是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比如科学家、政治家等等,这些人太不普通的暂且不讨论。我们常常接收到一个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要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能加深我们生命的质量。这样的价值观没有什么不好,毕竟如果人人都奉行这样的准则的话,每个人都积极承担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责任的话,社会就能够维持稳定。

  可是,在一部分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人的心中,人的一生居然要为他人而活,一个人的价值居然要依靠对他人的贡献来衡量,似乎是不能被接受的。或许,一般人是不会被“人生的意义”这种重大问题所挑战的。

  月亮与六便士除了斯里兰卡,施特略夫也是引我深思的,他很可悲,但他也很善良,他爱他的妻子胜过了爱他自己,把房子和财产留给妻子和斯里兰卡是他的必然选择。在我心中,是分不清施特略夫是偏正面一点还是负面一点。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让人肃然起敬,他超越了那些“利己主义”,但这也造成了他的可怜……

  但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斯里兰卡的为画画不顾一切,我是高度认可的,而我却对“利己主义”嗤之以鼻,似乎“鼓吹奉献”是人们对于“利己主义”的对抗,这三者这间的区别是什么?

  是因为“利己主义”追求的东西太俗气?而斯里兰卡的追求太高尚?也似乎是“利己主义”一方面想占尽好处,另一方面又不想直视自己的无耻,粉饰自己。而斯里兰则完全不会,他承认他的无耻,接受一切指责,并且不打算因此而改变的潇洒让人欣赏。

  斯里兰卡实际上对抗的是什么?是在枷锁之下生活而不自知,也不自拔的人吗?总之,斯里兰卡是一个“极点”,我们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实现他那样的状态,但希望我们不要在别人订立的框架下活着,可以去探索然后追逐自己认为值得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什么是孤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说,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是孤独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恰如彼时的南美洲,各个国家、民族之间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古龙的《天涯·明月·刀》说,孤独就是傅红雪直到某一天,武功尽失,再也无法挥刀,他仍会拖着残废的身躯缓缓迈进,追逐自己内心的那一束光芒。无疑,他们都是孤独的,而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高更,也许是孤独的一个典型代表了。孤独于他而言,就是在生活的残酷和对艺术不懈的追求中产生的必然产物。

  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爱好画画而已。他的生活变得窘迫,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伯朗士—施特略夫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xx。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那么,为什么思特里克兰德毅然放弃了原本锦衣玉食的生活,选择了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孤独呢?正式因为他有着一颗骚动而不安的心,他天生为艺术而生,所以,他注定在“神谕”的召唤下,在驱之不散的念头的驱使下冲出世俗的樊篱,走向了艺术的至境。他正是在孤独中仿徨,在孤独中冲突,在孤独中生成,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在孤独中实现了灵魂的自由。

  我认为,思特里克兰德只是披着孤独的外衣,他内心是完全不孤独的。不仅如此,我相信思特里克兰德的内心绝对是非常充实和满足的,因为,心安处,便是吾家。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思特里克兰德来说,不能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放弃一切,再富足的生活,同样也是浮云罢了。唯有在追求艺术的伟大征程中,方可心安,方可生存。《霸王别姬》里说,不疯魔不成活,就是对思特里克兰德这种生活方式的完美诠释。

  反观自己,怎样的我才是心安,何处才是吾家呢?我希望能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教学工作中去,用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孩子们可以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在孩子们的人生大路上为他们点起一盏指路的启明灯,在孩子们要爬坡过坎的时候给他们勇攀高峰的勇气和能力,在孩子们需要选择的时候帮助他们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当我看到我们孩子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人生道路上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我一定会无比心安的。

  心安处,便是吾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我们都在踽踽独行’。是茫然不知所踪地向前去,还是停下来问一问自己,寻找失去的自我,挖掘生命的本意。

  世界上是否有那么一股力量,冲破樊笼,是否有那么一种召唤,迎着太阳。也许正是这种奇妙不可言喻的力量促使斯特克里兰拜托麻痹的.心灵与生活,追寻内心的呼声。

  家庭美满,工作稳定且顺利,在我们看来,这样有声有色,平平凡凡地度过一生,安详来,平静去,便是生命中的幸福生活。斯特克里兰作为一名金融设计师,有一名聪慧善良的妻子,然而看似一切已成定局,不惑之年的斯特克里兰却远去他乡,追寻内心的呼唤,偏执地开始他的艺术生涯……

  ‘艺术家’多么冷酷高雅的字眼,印象中总是最大限度张扬个性,加上超凡脱俗的眼光和言语。然而没有人想到,从不接触艺术,生性木讷的老实人斯特克里兰竟会现身于艺术。

  一开始许多人认为他和情人私奔了。是的,的确艺术是他‘梦中的情人’,他来到巴黎习画,创作,经常衣不覆体,食不果腹,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生存。然而这样还不够,他带着对野性的挑战,来到一座太平洋小岛,定居在原始森林。

  终日不停地作画、作画……

  ‘他终于将附在他身上的恶灵祛除,他穷其一生只不过是在为这幅壁画做准备,那幅画完成后,他远离尘世,饱受折磨的灵魂终于得到安息。他死已甘心,因为他的人生使命已经完成。’

  他鸿篇巨制的壁画也随他离开尘世。

  几十年后,人们才发现这位艺术家的伟大,仅有的作品成为稀世珍宝。

  斯特克里兰的使命是幸福成功的,因为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挖掘到来自心底的呼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来到这世上,终究要留下点痕迹的,如长江般涌浪的生命大潮中,每个人都匆匆前行,却有人窥探到自己的内心。

  英国首位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曾坦言:“我的一生都在斗争。”她喜欢政治,于是走上政坛,在性别歧视中斗争,在家庭出身中斗争,在不同思想中斗争,在勇敢和怯懦中斗争。撒切尔通过不懈的努力挖掘了自己内在生命的含义,在历史上留下辉煌而个性的一笔。

  我的爸爸、妈妈、舅舅都庸庸碌碌地生活着,当然,他们都是我最亲最爱的人。

  我曾问过他们自己的理想,爸爸叹息到:‘我当初要是当医生,但被学校分配当了教师。’

  就这样,由于怯懦,无数人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本心的追求。当然,梦想的实现存在机遇,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但没有挖掘过内心,聆听自己心声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即便是输得很惨,我们也笑的灿烂。

  斯特克里兰便是一位深挖生命的勇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毛姆这个作者今年突然进入了我的世界,从上一本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开始,因为前面两本书读得十分枯燥,所以问若水推荐一本可以一口气读下去的书,于是第二本毛姆的书进入眼帘《月亮与六便士》。

  刚才简单查了一下,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这个名字倒是起得非常有意思。看书的时候没有去查这本书的背景,但是一路看下来也知道主人公大概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原型,而且多半是个印象派的画家。我对印象派的画作知之甚少,也是要通过搜索才知道他是以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的这个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他那本书评让我开了很多窍的原因,我这次突然能够看得出这本小说了那些起承转合的戏剧冲突了,毛姆去推进这些冲突的写作手法也很特别,用一个第三方转述或者听说的方式,让故事的冲突层层递进。最意外的是主人公最后结束于塔希提,这个地名对于我来说实在有点太过熟悉,从神盾局特工第一季开始就被寇森反复提及“It’samagicalplace”,然而事实却完全不同。高更真的葬于这个小岛上,毛姆也是在这个小岛上游历之后写成了这本《月亮与六便士》,以至于我都要开始相信这真的是一个magicalplace了。

  我其实很羡慕这种找到人生意义的人,无论是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是意外之喜突然找到的。思特里克兰德可以突然之间抛妻弃子放弃证券行的工作开始颠沛流离的专心做一个画家,在某种程度上令人羡慕,现实中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命中注定的destiny,也许是美剧看得多了,这个频繁出现的词总是让人疑惑,难道真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destiny?还是这些不过是电视剧或者小说里的镜中花水中月?思特里克兰德有时候也厌恶自己身上的人性那一面,所以才会在偶尔表现出来以后显得冷酷无情。也许艺术家们真的要远离尘世,才能找到那种精神巅峰(疯)吧。

  最近一段时间的闲散倒是也让我想问自己这个问题,人生注定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以前总觉得自己有答案的,但是最近几年反而踌躇犹豫了很多,做市场部的工作我其实心里并不那么认同和喜欢,偶尔的成就感也不过是得到夸奖和认可时产生的,大部分的时候都心怀疑虑,事情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人生这么过真的就可以了?

  也许就是不断困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才是真正的人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当满地都是六便士时,你是否有勇气抬头望向月亮?

  ——题记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里说:“金子,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金子,不,是神哟,我不是徒然向他祈祷,它足以使黑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邪恶变成善良,衰老变成年少,怯懦变成英勇,卑贱变成崇高。”但是满地六便士时,多少人愿抬头仰望月亮?

  查尔斯·特里克夫是一位成功的证券商人,结婚八年后,他突然选择抛弃家庭来巴黎学习绘画,只为追慕心中的梦想。当查尔斯数十年回到家后,面对生活的琐碎,心中是否有那么多时刻想要逃离?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那些点滴是真正属于自己?他在做的是那个想要的自我,还是别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着该活着的样子,还是他自己认为的样子?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斯特里克兰一般的选择时刻,都会在看似安排好的生活里感到惶惑。是否应该放弃眼前的苟且,去寻找诗与远方?安稳是平庸的最大诱惑,是让我们缩手缩脚的关键点。我们害怕赢家通吃,自己落的一无所有。我们愿意屈从眼前的苟且,放弃诗与远方的田野。不是我们不想,只是我们不敢。有多少人拥有非凡的品质,肯在生命的道路上赌一把?斯特里克兰就是其中之一,生意对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心中追寻艺术之梦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自认为自己对于他人是多么的不可或缺,其实更多时候不就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当斯特里克兰离开后,他的妻子经历了短暂的痛苦,确认他不会再回来时,便理所当然地背起了家庭的责任,按部就班的生活,似乎他从未存在过。最初的感觉没有错,她只是需要一个角色,以至于他是谁并不重要,只要能满足她的一切虚荣即可。甚至即使没有也不重要,她还可能收获同情,生活安然无恙。

  我们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认清生活同时还能热爱英雄主义算不算平凡?放弃一切,选择浪漫主义的方式,却终无所获算不算平凡?像商人一样致死寻找自我而不被世人理解算不算平凡?斯特里克兰想逃离的并不是婚姻和家庭,只是身边人企图的控制、摆布和要求,以及对世俗的标准和界限的摆脱。它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女人,但前提是他必须先是他自己。

  正如毛姆所说,你不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是成为你不得不成为的人。我们很多时候成为了不得不成为的人。可是在此之中或之后,如果还有某个时刻你的心在思考自我,追寻自我,那么,当你想要捡起六便士时,也顺便抬起头看看月亮吧。

  也许看着看着,它就在你心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什么样的书称之为一本好书,那就是读完能够给予你观点、引发你思考的脑洞书籍。《月亮与六便士》这本经典名著,当之无愧。

  国本书故事简介:

  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去追寻自己虚无缥缈的画画梦想,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对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在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同当地一位姑娘结婚生子,成功创作出一系列改写现代艺术史的惊世杰作。就在此时,他被绝症,和双目失明击倒,临死之前,他嘱咐妻子烧掉了他画在墙壁.上的壁画。

  或“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月亮高高在上,是我们的理想。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金额最少的钱,象征着我们生活。

  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一些人为了生计疲于奔命,不知生活的意义何在,只为了得到更多的便士,买了车房,上个班,平平淡淡的过完--生,来这世上走一遭罢了。而这些人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个蝼蚁,一-个真正的动物,维系生态秩序,庸碌的走下去。

  一些人如查尔斯一样,毅然、决然为一些人如查尔斯一样,毅然、决然为了自己的自由、理想执着追求,终得传世杰作。他们看见了星:晨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人生充满着很多的哲学和道理。读完本书我不经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

  2.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3我平凡、平庸吗?

  4踏踏实实的小日子过一-生会平淡无趣吗?

  5我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能呢?

  6我的理想是什么呢?该怎么去实现呢?7我该怎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文章主张我们鼓起勇气去追寻更有价值的人生,不要平凡的泯于众生。但普通的生活其实和理想是可以相容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大潮流的体系下,我们可能会抱怨,我们也可以在体系的规则下,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我们不是查尔斯,没有办法都有极高的天;赋,成为一个非常成功且带给人们影响的一个人。我想说的是:找到一个喜欢的人,一份喜欢的职业,一个热爱的兴趣,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让自己的生活充实有趣这便是我所想的最大的理想.了。

  胡适曾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样的意义。”每个人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才是价值的体现。无关大小、无关意义、无关平庸、无关影响。

  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未来会闪闪发光。所以我们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做了那么多年的工作,吃了那么多的苦,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只是一位平平凡凡的普通的人。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我们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接受平庸,是自我成长的一部分但这并代表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在平凡中,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希望。

  这本书,情节曲折。讲述了,一个男作家的“闺蜜”向他投诉,说自己那个老实巴交的经济适用型老公也就是男主留下一封分手信就失联了。家里一直现状稳定,衣服洗了,地也拖了,菜也合口味,难道是有小三,这怎么行?我帮你找!于是作家来到巴黎,在一家小旅馆找到了男主。破门而入,正准备捉奸在床,却只见男主在这破烂肮脏的房间里画画……不是出轨又为何要抛家弃子?男主平静的说:我对妻子、孩子和生活已经厌倦,只想画画。这个在正常人看来是“欠教育”的理由,却得到拥有文学理想——男作家的无脑支持。他回到伦敦劝“闺蜜”离婚,放理想一条生路。于是,男主甩掉包袱,醉心创作。他穷的吃不起饭,还好有位画家朋友欣赏他,他主动负责男主吃住,还把自己的画室让给了男主,甚至妻子都做了男主的模特(你懂的,模特在画家面前时不穿衣服的),所以最后他把老婆也搭了进去。为了彻底成全自己的欣赏,画家朋友退出了家庭。但男主依旧是只要画画不要人妻,人妻就自杀了。男主的天赋逐渐得到了关注,但他认为这会干扰到创作的纯粹。后来,男主就跑到一个偏僻的小岛,娶个土著姑娘,生了个娃,继续画画。最后,男主得了麻风病,交待土著妻子,在他死后必须把遗作都销毁了。也许在他看来,世人的眼中只有六便士,没有人能通过这些画作看到他看到的月亮。

  你愿意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去追逐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吗?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这样做了,他在不惑之年放弃了一切,独自离开家乡,成为了一名流浪画家,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是那个抬头看到月亮的人,主人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辞去工作,抛下家庭和他人,看来或许很不负责任,但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有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理解,也许,人生的意义不过就是对得起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毕竟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愿我们都可以去享受那些属于我们的平凡而不平庸的日子。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初识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阴沉沉的无所事事的午后。内心有些烦乱的我漫无目的的在一排排书架上浏览。而过,最终选择了它是因为被书封上的一句话给吸引了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嗯,这很文艺,很符合我当下想要追求诗和远方的心境,于是便取书,付钱,拆封皮,然后读了起来。

  对于阅读比较慢的我来说,这本书是我在几次出差的过程中在机场候机和飞机上阅读的。

  书的前面五分之四的内容,让我觉得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兼职就是个无耻混蛋,为了自己那个画家梦,冷酷无情好不拖泥带水的抛妻弃子;朋友好心的将因为生病而生命垂危的他带回家让妻子帮忙照料,他竟然心安理得的霸占了自己朋友的妻子以及朋友的家(虽然这事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最终朋友的妻子以自杀结束生命,他却不曾有任何表情。

  原本我以为他只是对别人无情,可是细细一想他对自己更加的无情。年逾不惑放弃丰足的物质生活,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巴黎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买画布和画具不得不去做一些在之前看来不入流的工作,甚至一度沦为靠救济生活。

  一个原本生活富足,事业有成,嗯,在别人看来也是个家庭幸福的男人,究竟是什么让他着了魔?对绘画的追求难道竟然有这么大的魔力么?

  当书翻到后面五分之一的时候,我似乎渐渐能够理解他了。

  尤其是当作者从其他人嘴里听到他人生最后年头与自己的最后一任妻子过得满足而自在的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时候的斯特里克兰只是社会人斯特里克兰,在塔西提岛上原始丛林里和土著妻子生活的斯特里克兰才是本我的真正的克里斯特兰。

  他从前表现的行为那么的离经叛道,无非是一个不合适的灵魂呆在了一个不合适的环境,而灵魂本身与环境的矛盾被周围给无限放大;而塔西提岛的斯特里克兰是被周围环境所接纳和包容的,即时他棱角犹在,却也被周围的环境包裹的温润而柔软。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在寻找的无非就是那个能够包容自己,理解自己的心灵故土。

  就如作者所说,我们很多人也许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但每个人的内心总有那么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脱下伪装的戾气,放下强撑的尖锐,忘却物质的艰难,没有格格不入,也无需刻意融入,你只需静静的感受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那个地方便是我们的精神故土,心灵家园。

  你找到了那个地方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年近不惑之年的大叔(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拥有着令我心之向往的家庭(一儿一女,贤妻一枚,且领着优渥的薪水,可以说是一个男人应该有的他都具备了),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好不快活。

  在世俗的你我看来,这样的生活貌似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然而,有一天这位大叔心血来潮,突突然将自己的妻儿、财产统统放弃,决心奔赴艺术之都——巴黎,虔心修炼自己梦寐以求的,在你我看来匪夷所思的画画技能。即使他深知自己毫无画画的天赋可言,即使他深知家有妻儿的挽留与呼唤,但他还是决然地奔跑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丝毫没有回头看她们一眼,只留下一封残忍的辞别信,供妻儿无限地回味与遐想往昔的回忆。

  追求艺术的道路并不会比创业好受的多,执着总是要付出一丝代价的。这一路上,大叔一度身无分文,难以继日,靠别人施舍勉强支撑着,迫于生计,他曾与巴黎最底层的人混搭在一起,也曾流连于污秽之地,游离于人迹罕至的荒岛。有一次差一点就死在声名狼藉的比利时旅馆里,幸得朋友(德尔克·斯图佛)相救,才免去一死。这一切遭遇只为了买一副画画用品以便于继续延续那不堪的艺术梦。后来,他飘零到塔希提岛,也在此岛再次完婚,有一子。他的最完美且最具有考量价值巨作也在他的嘱咐下被二任妻子付之一炬。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是不是心中涌动着-一阵又一阵悲哀而又遗感的暗流呢?我们深谙有艺术气息的伟人常常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倘若我们抛开这些世俗道德与人伦的束缚,而跳跃到一个更高的理想层面,试着去理解与适应这一境界想必会淡然许多。我可以这样想象,一位心怀艺术梦想的大叔,经过一番旷日持久的心理战斗,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那一天,最终鼓起勇气冲破了家庭与世俗道德的掣肘,获得艺术领域的重生。他趾高气昂地踏入这片艺术圣地,他宛若一枚上帝的宠儿一般,在这片高贵的土壤里虔心修炼绘画技能,期间虽常常食不果腹,但因为热爱,眼看着自己的技艺进步如此之迅速,便不再感到那么饥饿了。为了买绘画工具,一度混迹于巴黎最底层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幸随船远洋,驻足于塔希提岛,并在此觅得真正灵魂意义上的伴侣,最后也死在这个幸福的小岛上。

  读完它,虽然不能完全彻底详实地理解大叔的伟大理想,但不得不欣赏他的追求。毫无疑问,这位大叔的所作所为有违道德人伦,有违世俗常理。但从纯粹理想生活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脱颖而出的秀,秀的无懈可击。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确擦出了火花但二者并无对错可分,只是追求者立场不同,选择不同罢了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带着镣铐跳舞,以至于忘记了自由本身是什么样子。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既定的规则之中、标准之下,生命的价值如何,也是来自一个普世的标准来判断。也因此,职业有了优劣之分,人的生命也有了轻重之别。

  站在城市的最高处,看着沉沉的夜幕徐徐落下,璀璨的灯火冉冉升起,熙熙攘攘的人群,抬眼望去,好像羊群。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灵魂,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埋藏了一丝原始的野性。独特的灵魂,让我们活成了自己;原始的野性,让我们学会了反抗;然而,当社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才是人生,当职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才是生活的时候,我们与过去的自己相比,恐怕早已面目全非。正如北岛的诗所写的那样“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月亮与六便士,我们大多数人是捡起地上的六便士,为数不多的人在捡那六便士的时候看看月亮,极少数的人能够一直驻足把所有都给天上的月亮。

  即便是作者自己,估计也是那捡六便士时,抬头看看月亮的人。所以他把思特里克兰德最后的归宿安排在了孤岛之上,因为只有在孤岛上才允许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的存在。

  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辞掉了体面的工作,离开了美满的家庭,抛弃了对他忠实的朋友。

  在常人的眼里,他无疑是怪物般的存在,是对所谓人性与责任的背叛。但是在他的世界里,绘画即使他的全部,世上任何东西与之相比,皆为枉然。他的思想仿佛回到了人类最初、最原始的一个状态,没有既定的规则,只有对自我的探寻与追求。

  在那个孤岛之上,他把他的天才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最后在他双目失明,疾病缠身,弥留之际,他嘱托他岛上的妻子把他创造的一切都全部烧掉。

  思特里克兰德致死都在叛逆着整个世界。

  在浩渺的宇宙中,总有一片自由的天空属于艺术家。在那个世界里,他们即是世界,他们用他们的精神勾勒出了一幅不同的巨制。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思特里克兰德夫人的泪水,先后两次,第一次估计是对自己“命运不幸”的自艾,第二次则是对思特里克兰德离去的“伤心”。与其说是感情的流露,不如说是普世标准下,虚荣的表达。作者如此安排,估计也是对这个世界最辛辣的讽刺。

  记得朴树在《平凡之路》中写到“我曾经毁掉我的一切,只想永远的离开。”《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则是真的毁掉了他的一切,选择了永远的离开。

  有多少人渴望遥不可及的月亮,厌烦六便士的铜污,正因如此,月亮才倍显皎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公务员、事业单位慢慢成了年轻人眼中的贬义词,很多辞职创业者想法都是“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仿佛稳定就是理想的天敌。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由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19年出版。

  主角斯特里克兰的原型为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他们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点,如:同为画家,曾经都是经济交易员,都抛弃了家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余生在塔西提度过。

  标题的含义很简单,月亮是我们的梦想,六便士是我们实际生活。

  先主要介绍一下内容:主角斯特里克兰是股票交易员,有老婆,两个孩子,过着中产生活。一天毫无征兆的离开了伦敦,去巴黎。他在那过着穷苦生活,画画,用文章的话形容是:像被魔鬼上身了一样。这个魔鬼当然是他的理想。

  他后来离开巴黎,到了塔西提,和土著人结了婚,余生在那里过隐居绘画生活。

  这里的情节让人有些想不通,他为什么要抛弃这样的幸福生活,要去过穷苦日子,他的回答是:我只是想画画,有什么驱动我去画画。对于他来说,画画是他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他的理想,只要能画上画,他宁愿过苦日子。“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这段话已经足够解释他这样做的原因了。

  但是有人肯定要问,就算这是他想要做的,万一他失败了怎么办?人生的道路各不同,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宽阔平坦的康庄大道。然而,看起来好走的路不一定能通向真正的幸福。当然,选择难走的路,也不一定会有收获。然而,和只能获得些廉价的幸福的康庄大道比起来,相对艰险的小路上往往能找到别处所没有的宝物。追求幸福的足迹,本身就是幸福啊!

  斯特里克兰的最后一幅画是他在临终前画的作品,小说中将这幅画描写的非常神异,这点文字给人的震撼也是很大的。他的这幅画,在结局因他的要求而被烧毁,这是他毕生的理想,作者认为,这幅画的境界是他的愿望,他完成了他的梦想。所以我认为这对于主角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好的结局,人的最大理想完成了,那么他就得到了幸福,无需低头看着满地的六便士,已凌驾于月亮之上,死而无憾。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读后感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