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发布于:2021-06-14 18:06:10 作者:

【精选】幼儿园大班教案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幼儿园大班教案九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目标:

  1.了解直通、弯通、三通等不同类型的管子,知道可以将不同的管子连接起来。

  2.尝试两人合作,将不同管子组合起来从固定的起点连接至不同的终点。

  准备:

  1.实物操作材料:管子玩具一套,卷纸芯4个。用长方形纸板做底板,上面固定若干糖盒用于插放卷纸芯。在纸板的一头放一个糖盒,作为固定的起点;在纸板另一头紧密排列若干个糖盒,作为可选择的终点。

  2.游戏软件:用iPad下载游戏APP“水管工”。

  玩法说明:

  实物操作游戏:幼儿自己选择在某个糖盒中放置卷纸芯,以确定终点位置。两人合作商量搭建水管的方法,从起点接至终点。

  电子游戏“水管工”:根据APP中的语音提示,将水管从起点连接至终点。

  指导要点:

  1.创设“为新建的房子接通自来水管”的情境,让幼儿明确操作任务。

  2.观察幼儿如何分工合作。可提示两个人先就“房子”(卷纸芯)建在何处、选择怎样的管道材料、如何接通等问题进行协商,然后再动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相互配合。如,有的会一人搭建一人扶,有的边扶边在材料选择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及时肯定这些合作方法,并引导同伴互相学习。

  3.观察幼儿在选择了三通、四通水管后是否会将其所有接口都接上。如果幼儿遗忘了,可用情景化的语言(如“这里会漏水哦”)加以提示。

  4.观察幼儿使用游戏APP的情况,引导同伴互相帮助。解答幼儿在操作中遭遇的一些技术问题(如选择游戏关卡、关闭弹窗式广告等),引导幼儿将电子游戏中获得的经验迁移至实物操作游戏中。

  5.展示幼儿所搭建作品的照片(可引导幼儿自己用iPad或相机拍摄),引导幼儿交流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的方法或由集体想办法解决。

  延伸活动:

  提供更多相同的卷纸芯或高低不同的纸筒,以增加难度。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物体的膨胀是指物质遇热、水或气体膨胀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孩子对物体膨胀的现象在生活中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学前班开展“物体的膨胀”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

  3、学会比较观察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能理解“膨胀”的条件。

  2、让幼儿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干的木耳、银耳、压缩海绵、气球、冷水、水杯。

  教师操作材料:1、用水泡过的黄豆和干黄豆。

  2、木耳、银耳、粉条、玉米若干。

  3、瘪的乒乓球、透明杯若干、开水瓶、酒精灯。

  教学过程

  随着音乐进

  一、导入活动、比较干黄豆和水发黄豆的不同。

  师: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泡了一些黄豆,现在,我们来比一比泡过的黄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师:用水泡过的黄豆大了,因为黄豆遇水会变大,这种现象叫膨胀。膨胀就像变魔术一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膨胀。出示课题:物体的膨胀。学生跟读。积累词汇。

  二、出示目标:

  1、通过小朋友动手操作,知道物体膨胀的现象。

  2、了解物体膨胀需要的条件。

  3、在生活学习中学会比较观察的方法。

  三、感知物体膨胀现象

  学生操作

  1、猜一猜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有趣的礼物,谁来猜一猜它们怎么能膨胀

  2、做一做

  教师操作

  学生观察比较

  小结:用热水泡很快膨胀了,而小朋友泡的东西膨胀的慢一些,原来温度也能影响物体膨胀的快慢。

  3、感知某些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粒问:这是什么?请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怎样才能使玉米变成爆米花?为什么?让学生品尝。

  (2)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出示粉条让学生说是什么?老师操作。

  课堂小结:象木耳、银耳、玉米、气球等有的遇热能变大,有的遇水能变大,有的遇气能变大,这些都是物体的膨胀。

  四、利用物体膨胀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现在我们知道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水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气能膨胀,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忙解答吗?

  昨天老师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小朋友和你的号朋友一起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鼓起来,为什么?

  师启发,学生说、教师操作、学生观察。

  五、说出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师:你们真聪明,物体的膨胀现象真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生活中还有许多膨胀现象你们都见过那些?

  1、学生说

  2、看书本

  3、看短片

  六、全课总结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水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气能膨胀,生活中的膨胀现象有很多,如果小朋友还有新的发现再来告诉大家吧!

  七、知识延伸

  回去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放在冰箱的冷冻层里,两天后再去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结束后,总的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次活动的成功依赖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很多,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幼儿总以为吸水后膨胀的物体是长大了,他们主动花钱买来遇水膨胀的球球儿告诉老师说,是球球儿长大了。这说明幼儿对物体膨胀是感兴趣的,在课堂上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再次证明选材是成功的。

  二、活动目标制定科学、明确,内容紧扣目标,几个环节紧密相连,一个环节解决一个问题,教学环节清晰,探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我始终将目标明确手心,在整个活动中,通过实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感受并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并获得相关经验,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教学设计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符合〈纲要〉精神,让幼儿在玩中学,这节课成功地把幼儿无疑获得的经验转为了有意的科学探索。难点突破轻松有效。

  四、活动中我的教态亲切,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愉快的,师幼关系融洽,作为幼儿探索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最后我在活动结束后留了知识延伸作业,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对冷膨胀有点认识。

  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教师驾驭幼儿、驾驭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语言不够精炼,不够艺术,不够严密。这都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学习7的分解与组成,感知数的分和的有序性。

  2、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发展,充分体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快乐。进一步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3、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与运算能力。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6种分和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发现分合式中递增递减规律和互换规律。

  活动准备

  课件,音乐磁带《我的朋友在哪里》,玻璃弹子,磁性吸铁,吸管,铅笔,羊骨头,各种图形,纽扣,果冻盒,各种图片(与幼儿人数相当),幼儿操作材料(过生日)。

  活动过程

  1、复习6的组成 拍手游戏:师: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嗨嗨,你的1球碰5球。师:小朋友我问你6可以分成2和几?幼儿:朱老师我告诉你6可以分成2和4。

  2、学习7的分解。

  (1)让幼儿自主探索7的分解组成。将幼儿分成8组,每组幼儿不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7的分解组成,记录分合式,并在集体面前表述。

  (2)创设情境,并出示课件:

  7只小猪在玩,让幼儿看图片找出小猪的不同,并写出分合式。让幼儿看分合式,教师引导幼儿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知道总数总比部分数大。

  (3)出示花的图片让幼儿区分花的不同,进一步学习掌握7的分解组成。

  (4)出示漂亮的鱼图片让幼儿分解,加强对7的分解组成。

  3、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学习7的分合式,了解分合式的前后两个数之间的递增和递减的关系,知道前面的数不断增大1,后面的数不断减小1,总数不变。通过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使幼儿进一步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4、玩游戏:拍手问答

  教师:小朋友我问你7可以分成1和几?幼儿:朱老师我告诉你7可以分成1和6。巩固幼儿对7的分合的掌握。

  5、玩游戏:“找朋友”加强对7的分解组成的学习掌握。

  每位幼儿手拿一张卡片,听《找朋友》的音乐开始找朋友。(两个幼儿拿的卡片上的实物图数量合起来是7,就是自己的朋友。)

  6、小组对抗赛,巩固掌握7的分解与组成:将幼儿分成三组,教师出示课件题卡让幼儿抢答比赛,看哪一组获胜,并奖励。

  7、完成幼儿操作材料上的练习。

  8、评价幼儿参与活动及完成操作情况。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数学知识对于孩子们是枯燥乏味的,只有他们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起来才能乐此不疲。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通过游戏、动手操作和小组对抗赛,让幼儿自主探索掌握7的分解与组成。下面我谈谈在教学7的分解与组成时的几点体会: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很多可操作材料。开始,我将幼儿分成了8组,每组不一样的操作材料,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7的分解,并用分合式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探索操作时,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操作着自己组的材料,想尽一切办法将材料分成两份,并记录操作结果。有的组记录的分合式都重复了,可是孩子们还在不停的操作,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发现有重复记录的分合结果在不停的提示。有个别小组的幼儿不知从何下手,在我的指导下,他们能自己动手操作,探索7的分解。孩子们在同伴的合作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二、以游戏为主线,引起幼儿探索掌握数学知识的奥秘。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本次活动,幼儿已有了6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概念,我在活动开始设计了拍手游戏。幼儿对拍手游戏特别感兴趣,玩游戏时,幼儿都能注意力集中,准确地对出老师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活动中,为了加强幼儿对7的组成的掌握,同样,我又一次运用了拍手游戏,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游戏—找朋友,不但让幼儿点数了卡片上的物体的数量,还使他们体验了有朋友的快乐。游戏是本次活动的主线,即让幼儿玩了游戏,从游戏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达到了自主探索学习的目的。

  “学中玩”、“玩中学”,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探求知识,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在比赛中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图片来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自主的范围中掌握了7的分解与组成,并能很好地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百科:分解,数学名词,即和差化积,其最后结果要分解到不能再分为止。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害虫和益虫。

  2、认识常见昆虫的食物,模仿昆虫的三种基本运动形态:飞、爬、跳。

  活动准备

  1、昆虫头饰、昆虫拼图四张,画架四个。

  2、昆虫图卡若干,食物图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昆虫

  1.教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拼图游戏,看看里面躲了一只什么小动物?

  2.请小朋友把拼图背面的双面胶撕下,并把撕下的胶带纸放在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将拼好的拼图放在画架上展示,每组请一位幼儿回答。

  4.提问:蝴蝶属于什么?蚂蚁呢?

  为什么说它们是昆虫?

  幼儿回答昆虫的基本特征。

  5.教师:除了蝴蝶、蚂蚁、萤火虫和七星瓢虫外,还有什么也是昆虫?

  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卡。

  二、游戏《昆虫找食》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请小朋友们每人找一个昆虫头饰戴上,看看自己扮的是什么昆虫,想一想它是怎么运动的,它爱吃什么。

  幼儿寻找并戴上头饰。

  2、教师:请小昆虫们用自己的动作随音乐来寻找食物。

  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到森林场景中寻找食物图卡。

  3、教师小结:小昆虫做得真好,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什么昆虫,你是怎样行动的,你找到了什么食物?

  请幼儿回答。

  三、益虫和害虫

  1、教师:蜜蜂采花蜜传播花粉,对人类有帮助,我们叫它益虫;

  苍蝇呢会传播细菌,给人类带来疾病,对人类有害,我们叫它害虫。

  小朋友想想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呢还是害虫。

  2、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天快黑了,小昆虫们要回家了,我们来找家,益虫的家在这边,害虫的家在那边。

  幼儿找家。

  3、教师小结,帮助找不到家或找错家的幼儿正确认识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借助绘本进一步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理解物体的次序因起始方向的变化而不同。

  2、在单维判定物体排列次序的基础上,会二维(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右到左、从下到上等)判定物体所处的位置。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习5以内的序数。

  材料准备:绘本课件,幼儿操作卡,设置场景:藏宝柜、钥匙牌、“魔法师”位置板。

  活动过程:

  1、播放课件——十个魔术师,引导幼儿用序数(第一、第二等)正确表述每个魔法师在序列中的位置。

  师:今天要举行魔法师考试,我们看看有几个魔法师来参加了。(十个)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戴ⅹⅹ颜色帽子的魔法师排在哪里?

  2、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理解物体次序的相对性,知道物体排列的位置因起始方向的变化而不同。

  师:为什么戴ⅹⅹ颜色帽子的魔法师排的位置小朋友说得位置不同呢?

  出示不同方向的指示标志,让幼儿初步理解由于参照物的不同,物体所处的位置也不同。

  3、阅读绘本2—13页,复习一维判定物体所处的位置。

  师:这十个魔法师要成为真正的魔法师要经过考试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绘本里面有什么考试。

  (1)第一轮考试——找钥匙: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魔法师会找错了抽屉。

  (2)第二轮考试——找明信片: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卡,以“帮助魔法师找出抽屉里的明信片”为题,让幼儿根据老师的提示找出“下数第六个抽屉里的明信片”。

  4、阅读绘本14页,学习二维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右到左、从下到上等,判定物体所处的位置。

  第三轮考试——找外套:教师引导幼儿分析绘本中找到外套的条件——

  5、游戏“我是小小魔法师”,应用二维判定物体的位置。

  (1)谈话引入游戏:

  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当当魔法师啊?要成为魔法师也要通过考试。

  (2)介绍游戏玩法:

  师:每个小朋友椅子底下都有一张小卡片,里面写了要到藏宝柜的第几号柜子的第几个抽屉里面找到一把钥匙,找到钥匙后要根据钥匙上面的记号打开相应的“魔法之门”。

  (3)幼儿游戏,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根据标记判断相应的位置。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整个活动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借助绘本《真正的魔法师》,关注了整个活动的综合性、可操作性、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学会了10之内的二维序数,清晰掌握了序数的概念,学习了不同的方位序数奠定了基础,也为幼儿在生活中自己的位置找准了坐标。整节活动环节安排比较合理,思路也比较清楚,幼儿所学效果较好。具体体现在:

  1、数学活动游戏化,以绘本为主线、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深奥的序数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软件,整个活动以魔术师角色扮演的形式,从观看绘本中的“魔法师”考试到孩子的“打开魔法之门”游戏,教师把有关序数的知识渗透其中,让孩子在游戏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得掌握了知识,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欲望,优化了教学情境。

  2、渗透物体排列位置的相对性问题。相对性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在序数判定中,即物体排列的位置不变,但对其所处位置的判定会因起始方向的不同而改变。在本次活动活动中,教师能用很自然的问题“为什么戴绿色帽子的魔法师的位置有的小朋友说是在第5,而有的小朋友说是第6呢?”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从不同的方向点数,其结果是不同的。

  3、运用标志说明判定物体位置的方向。虽然孩子已经在中班下学期学过了5以内的序数,但是孩子们对二维序数和序数的相对性问题还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幼儿刚升上大班,还不能很好地分辨左右。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软件的优势,运用移动的箭头标志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理解从哪个方向数起,为孩子的顺利学习打下基础。

  4、推进式的教学设计。在本次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充分关注了推进式的教学设计。首先借助绘本,让孩子们充分理解序数的相对性。(出示一排的魔法师让幼儿自由讨论戴绿色帽子的魔法师排在哪里?利用箭头标志帮助幼儿理解。)其次以个别回答及人手一份操作卡的形式让幼儿复习一维判定物体所处的位置。第三学习二维判断的方法,明确二维判断的两个要素。最后,以游戏的形式,复习、应用二维判断的物体的位置。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在五月初的一次谈话"我要上小学啦"活动中,孩子们纷纷谈到我们是幼儿园里最大的哥哥姐姐,我们马上要上小学啦,而且在谈到上小学时流露出一股自豪感和一份向往,于是我及时抓住了这个兴趣点,引发了《我要上小学啦》的一系列生成活动。这次活动是大班学习活动"我要上小学"这个主题下的一个活动,在这个主题的开展中,孩子们发现在幼儿园里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离开上小学越来越近了,前段时间我们参观了小学,回来后孩子们谈论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小学有上课下课但幼儿园却没有,后来他们会问我小学一般上课时间多久,特别几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关心上课时间长不长;再后来他们关心的重点从上课转移到了下课,起先觉得下课的时间很短,后来发展到在自由活动中,不少孩子在谈论到了小学下课的时候能干什么事情。于是我抓住了孩子之间谈论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孩子现在对于时间概念不是十分明确,每当老师说上课的时候仓促收拾东西的现象,我开展本次活动,解决孩子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内容与要求:

  1、尝试合理安排十分钟的下课时间。

  2、感受小学生的课间活动,向往做小学生。

  材料与环境创设:

  课件、记录表、笔

  活动流程:

  讨论交流——模拟体验——分享小结——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课件解释:

  一个班级里的小朋友,他在下课的十分钟内玩玩具做小舞台的观众、跳绳等做了很多事情,10分钟过去了,到上课铃响了,他很着急地跑去上厕所,结果上课迟到了。

  一、讨论交流

  1、还有一个月我们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知道小学和我们幼儿园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幼1:下课的时间不一样

  幼2:要上英语课、语文课

  幼3:厕所在外面(师:你发现了时间安排不一样,课程安排不一样;位置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你能用小学里是什么样?幼儿园是什么样的话把话说完整吗?

  2、师:嗯,你们刚刚说下课只有十分钟游戏的时间;那怎么知道十分钟的时间到了呢?

  幼1:会有下课铃的(师:听铃声知道的)

  幼2:看钟(师:看钟表知道的)

  3、十分钟在钟表上怎么走的?

  小结:时钟上的长针走两大格,就是十分钟。

  师:那十分钟长不长?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对有的小朋友来说,十分钟挺长的,可以做好几件事情;但对另外一些小朋友来说,十分钟很短;可能连一件事也做不完;

  4、我们班级的一个小朋友也安排了他的课间十分钟,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安排的?(播放课件)讨论:

  1)你看到这个小朋友十分钟里安排哪些事情?哦,你发现了一件事情?谁发现了和他不一样的事情?或有不一样的发现吗?

  师:那他一共做了几件事情?

  师:那四件事情中;那他先做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事情。

  小结:噢,你们小眼睛看得真仔细。(做了这样事情之后结果怎么样?)

  2)他上课怎么了,迟到了。

  他为什么会迟到?

  师:上厕所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放在最后合适吗?哦,所以我们要把重要的事情先做。

  师:那我们短短的十分钟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师:那你觉得课间十分钟什么事情最重要?为什么?

  师:哦,课间十分钟先安排重要的事情;如果有时间我们再做其他的事情;

  师:刚刚你们说了在短短的十分钟里她做了4件事情;你们觉得数量多吗?哦,原来课间十分钟里做的事情不适合太多。

  小结:哦,原来课间十分钟我们要考虑做几件事情;还要考虑这几件事情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把重要的事情先做;这样才是合理的安排。

  二、模拟体验:(10分钟)

  师:你们会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那现在寇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课间安排表;那现在就请你们试着合理的安排你的十分钟吧。记得把你的安排记录下来;一会我们比比看谁安排的最合理。

  指导:

  1、观察幼儿安排了几件事情?

  2、观察幼儿安排了哪些事情?安排的是否合理?

  三、分享小结:

  讨论十分钟发现的问题:

  请个别幼儿(2或3个)来分享。

  合理:请你来介绍一下;你们觉得合理吗?

  合理在哪里?有谁觉得自己比他的还要合理?

  不合理:你们觉得怎样调整呢?那我们要好好的调整一下了。

  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学会了合理的安排我们的课间十分钟;寇老师希望你们到了小学都能为一个很会安排课间活动的小学生。

  四、活动延伸:

  那我们现在尽情的去体验我们的快乐十分钟吧。

  活动反思:

  收获:

  课间十分钟活动是小学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幼儿园的孩子对此却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时有意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在讨论交流的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孩子们的表现和表达也不错;模拟体验的环节;孩子们玩得项目和小学里真正的十分钟还是有区别的;原始教案的这个环节是让孩子记录;我觉得简单得记录不能让孩子很好的体验课间十分钟的合理安排;有的孩子想得很好;但是做又是一回事;所以我把这个环节稍稍改动下;让孩子边记录边体验;孩子们还是有收获的;在PPt中我结合发生在幼儿身上的实际问题;结合幼儿身边的事情会让让孩子更有理解和领悟。我也结合了以前的表现收获了以下几点。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用害怕。

  能围绕换牙话题进行讨论,并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了解换牙时应注意的卫生,并学会保护新长出的牙齿。

  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初步了解牙齿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活动前了解本班幼儿换牙的情况,部分幼儿已开始换牙。

  乳牙图片、恒牙模型;汉字:换牙、乳牙、恒牙;记号笔、手工纸每人一份。

  事先与卫生老师联系好。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通过讲故事,引起兴趣。

  贝贝的牙齿怎么了?好好的牙齿怎么会掉下来呢?谁来说说换牙是怎么回事?

  小结:我们生下来以后慢慢长出来的一口牙齿叫乳牙,乳牙比较小,也不够坚硬,当我们慢慢长大后,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乳牙就会脱落,开始长出新牙,这新长出的牙叫恒牙。恒牙比较大而且很坚硬,比乳牙还要多,对人的身体很重要。恒牙掉了就不会再长出新牙。乳牙脱掉长出恒牙,就叫换牙。

  二、经验交流:结合自身经验,掌握换牙的卫生知识。

  (一)请班上个别牙齿松动的或脱落长出新牙的小朋友,分别让大家看看。

  你们想不想知道换牙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谁想问问他们?

  (二)提问:

  1.如果你的牙齿活动了,能不能用手摇摇让它快一点掉下来?为什么?

  2.有的小朋友喜欢用舌头去舔刚长出来的牙齿,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有些小朋友,乳牙还没掉,新牙就在旁边长出来了,这时该怎么办?

  有些小朋友的牙齿掉了很长很长时间了,还没有长出新牙,怎么办呢?

  4.你们还有什么换牙的问题要问吗?

  小结:原来我们在换牙时用不着害怕,对活动的牙齿不要用手去摇,也不要用舌头舔刚长出的新牙,对换牙时出现的问题,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也可以到医院请医生帮忙。

  三、绘画:如何保护新牙

  (一)当我们换牙齿的时候,应该怎样保护新牙齿呢?

  (二)交流幼儿的护齿方法。

  四、经验提升

  (一)说说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它保护牙齿的方法吗?

  (二)请卫生老师小结。

  平时换牙时,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问大家,也可以问问卫生老师。

  附:小故事《贝贝换牙》

  有个小朋友叫贝贝,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一天中午,幼儿园吃糖醋排骨,可好吃了,小朋友吃得真高兴。这时,贝贝突然两只手捂着嘴“哎哟、哎哟”的叫,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贝贝有颗牙活动了,快要掉了,刚才吃排骨的时候不小心碰到那颗牙,可疼了。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解故事内容故事,能以肢体动作和语言表现故事情景。

  2、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3、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PPT,幼儿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拖鞋图片,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师:这是什么?你知道拖鞋在古代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吗?

  2、出示木屐,告诉其名字。

  师:拖鞋在古代的时候叫做木屐,木屐用什么做的?

  那木屐是怎么来的呢?有个民间传说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表现故事情景: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听完故事你知道木屐是怎么来的吗?

  (2)他们为什么要做木屐呢?

  小结:做木屐原来是要木屐发出咯叽叽的声音,让大熊不来伤害他们。

  (3)他们在做木屐前是怎么对付黑熊的呢?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听完故事要请小朋友来扮演老婆婆和老公公这两个角色,所以请大家仔细听。

  3、再次完整欣赏故事,为故事表演做准备。

  师:那用木屐之前老公公和老婆婆是怎么来逃避黑熊的伤害呢?

  他们上山的时候,心情会怎么样?那山下的人呢?大声喊的时候表情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的表情?

  那你们愿意来做做老公公和老婆婆吗?

  4、幼儿分角色扮演,用肢体和语言表现情景。

  预设:老婆婆上山的时候为什么左看看,右看看?老公公为什么不停地大声喊?

  你们发现刚刚上山的老公公好像很紧张,为什么?

  三、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师:现在你知道木屐的由来了吗?

  小结:其实这只是一个为了纪念木屐诞生的小故事,但人们能编出这样的故事,也体现劳动人民的聪明。

  师:可能现在我们中国船木屐的人比较少了,那你知道哪个国家的人民总是穿着木屐呢?原来,别的国家的人们穿着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木屐,你会有什么感觉?

  四、拓展:

  除了木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我们中国发明的,而且这些发明其他国家的人也在用?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剪发的含义。

  2.掌握5的剪发,认识“-”。

  3.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卡片,1-5数字卡片,小动物头饰

  每人一份操作卡片及玩具卡片

  活动过程:

  1.通过拍手游戏,复习5的分解组成,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纷呈3和几?

  幼儿:于老师,告诉你,5可以分成3和2.

  2.创设情景,摆放数字卡片,利用数与量的对应,理解剪发的意义。

  教师:今天天气真好,小熊请他的好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小熊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有5根骨头,5捆情操,5个胡萝卜、5条小虫子。他的好朋友小狗,小羊小兔子小鸡来了以后真高兴,他们吃的真香,我们来看看他们吃的多少。

  教师:小熊拿来了5个胡萝卜,用数字5表示,小兔子吃掉了2个用数字2表示,还剩下几个胡萝卜呢?剩下三个用数字3表示,5-2=3

  理解剪发就是减掉后数量变少了

  3.开展游戏,请幼儿扮演小动物,算一算面前盘子里的5个食物,吃掉几个,还剩几个?

  4.减法计算练习。幼儿两两自由结组,每组幼儿取5个玩具,开展猜拳活动,幼儿家在幼儿乙闭上眼睛后,拿走若干玩具,请幼儿乙用剪发算算幼儿甲拿走了几个玩具,并用数字卡标出算式。

  建议:为了巩固和熟练掌握5以内的剪发,教师在活动后可以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调动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小熊请客》以故事小熊请客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带幼儿进入数字、圆点、实物三者的相匹配的学习中。由于课前我教具学具准备的充分,因此一堂课下来很是顺利,孩子们听得认真,学的就好,当然作业也就完成情况好咯。活动流程是这样的,结合双节的到来,我出示了主人公“小熊”,告诉幼儿,“为了庆祝节日的到来,今天小熊也像鼠太太一样请他的好朋友来做客了(早期阅读《鼠太太请客》已学过),看!小熊今天请了那几位客人?”接着我逐一出示各小动物。让小朋友学做主人公小熊欢迎朋友们的到来,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朋友小猫、小狗、小鸡、小猴等,孩子们很是喜欢。让幼儿个别数一数、集体数一数今天小熊请来了几位客人,孩子们很快说出了“6位客人”,接着我就让个别幼儿上来找出了数字6的卡片和数字6 的圆点卡片。

  第二环节是请客人用餐,根据小熊为朋友们准备的食物,进行手口一致地点数,数一数,如:1、2、3、4一共有四条虫子。说一说,学习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如:小熊给小兔准备了2个胡萝卜、二个胡萝卜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等。找一找,从一堆数字卡中找到相应的数字卡,如:数字2或是2个圆点的点子卡片。拿一拿,把相应的卡片找出来之后放到相匹配的动物、食物处,在个别、集体、两两合作的形式下让幼儿在小熊请客的情景中把实物数量与数字、圆点三者进行匹配,在同伴的力量下,相互纠错,相互学习,体验快乐。

  第三环节是让幼儿在活动材料《数学》第3页上进行操作,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适时提醒启发他,边巡视边指导,孩子们的完成情况很不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景中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并加以巩固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让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最近发展区)更进一步的发展,较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突出“趣”,引起幼儿的兴趣。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比较适合幼儿,容易让幼儿接受,调动幼儿的求知兴趣和操作欲望。我同时也发现个别孩子的能力真的是很弱,尤其是新来的几个孩子更是如此,应与家长多沟通,让孩子尽快适应学习。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