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窃读记》读后感

《窃读记》读后感

发布于:2021-05-31 22:22:19 作者:

《窃读记》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窃读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窃读记》读后感

《窃读记》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窃读记》。我读完后,我被她的行为所震撼了。

  本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林海音。林海音小时候因家境平寒无法买书看书,因此,她常常放学后急忙来到书店,偷偷地拿起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在一个角落里提心吊胆地、贪婪地读着。就这样,她一次次的在书店里“窃读”,为了读书,她不顾一切。她很快乐,也很惧怕。也许,我们感受不到作者读书的那种复杂的滋味,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书的热爱与渴望。书是她不可缺少的朋友,一天不读书,她就可能浑身无力。她是多么的想得到书的知识啊!

  我们,与林海音相比,那是完全不同的:书店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着,我们可以随时在书的海洋里愉快地畅游,去寻找看书的乐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在书中,我们可以得到一切;在书中,我们可以增长知识。书,饿了,能当饭吃;渴了,能当水喝;冷了,能当棉袄穿。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对我的感触非常深,那就是:“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的人,他长的是肉体,但是,读书长大的,却净化的心灵,培养的精神。有些无知的人,他们总是在游戏中寻求快乐;而那些聪明的人,他们会在书中得到快乐。

  记住冰心奶奶的一句话:“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我们要学习林海音的一种勤学好读的精神,变成一个生命丰盈的人,变成一个活的有价值的人!

《窃读记》读后感2

  这学期上的第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一课的课题是《窃读记》,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放学后急匆匆的赶到一家书店看书,到书店的日光灯亮起来的时候,才依依不舍的回家。有时,为了不引起书店老板的注意,她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后,仿佛是他的小妹妹或者小女儿,反应了当时旧社会的贫穷和困苦。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说的很好。吃饭,是指人肉体上所需的营养;读书,是指精神上的成长。人的精神是可以驾驭肉体的,你只有不断的从书本中吸收知识,获取知识,那么你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你看,现在哪位作家不是书读得多,你看,高尔基、林海英、叶圣陶这么多作家,有哪位没读过书?我们的语文老师跟我们讲:“同学们,你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书中学知识,做一个爱阅读的人。”可我们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不听老师的劝,现在好了,弄得我们班现在作文水平,全年级倒数第一!

  哎!说起读书来,还真是惭愧!去年,我爸为了让我多读书,给我办了个图书证。头一天,我只借了一本书,可只看了十页,就看不下去了,就还回去了。后来,我越看越少越看越少。后来,我爸只有逼着我看。直到现在,我才发现,书中有很多乐趣。到目前为止,我的作文水平逐渐有了提高,从原来的中等一直到了班里的数一数二的作文明星,我要感谢读书!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是我们无法体会到的,总之一句话:热爱读书吧!

《窃读记》读后感3

  《窃读记》大家可能还有些陌生可是,说起林海音,大家一定不陌生,她是一位著名女作家,写了《城南旧事》这本书,发行到47个国家!

  《窃读记》就是林海音写的,她生于1918年,逝于20xx年,也就是解放前,当是男一女的地位是天壤之别,重男轻女,能上学读书的,几乎都是富贵人家的男孩子,女孩子终生和知识无缘。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林海音靠父母仅有的一点钱财,上了学。可,小海音求知欲太强烈了,不仅要上学,还要读课外书。没钱呀,只两个字,就打破了她的梦。于是她开始“窃读”,并写了这篇幅《窃读记》。

  这篇文章写林海音小时候,偷偷地躲在书店一角,提心吊胆地读著名家大作,有时还装模作样,还得察言观色,并且被发现时还得忍受店主的拳打脚踢,小小年纪就倍受侮辱,特别自卑。不过,求知若渴的她为了汲取知识,忍辱负重,坚持下去,为以后的写作生涯做了铺垫。

  古人云:“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说明古人是多么爱读书,但是,他们的条件是如何艰苦啊!如今,我们步入了幸福的时代,一切都能如愿经偿,读书更别提了,随手摸一下,书成堆地放,根本不用和林海音一样偷偷摸一摸地看书,而是大模大样地往软皮沙发上一躺,架起书读,饿了累了可以边吃饼干边读书,那是多么惬意呀!

  但是,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条件,不少人是否珍惜读书机会呢?回答是多样的。但大部分人没有珍惜读书机会,就像这幅对联写的一样:“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我们应好好反思一下,自已做的对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应该向林海音学习,学习她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

《窃读记》读后感4

  是谁让我认识了求知若渴的少年,是谁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窃读的滋味,又是谁让我明白了在窃读中成长的道理……是一篇令我难忘的《窃读记》。

  急忙打开书,跟着富有灵性的文字,细细地品味着作者林海音儿时的生活,我开始了一次窃读之旅。当读到小林海音没有钱买书,就想方设法把自己藏起来在书店看书时,我敬佩得五体投地;当读到“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时,我仿佛与作者一起分享着着又快乐又惧怕的窃读的滋味;当读到饥肠辘辘的作者在书店里脚站得发酸时,没有回家吃饭休息,而是两条腿交替着支撑着继续读书,我不禁感叹:她看书如此废寝忘食,真值得我们学习……

  读着《窃读记》,我也深有同感,我也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小时候,我爱看连环画,让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的连环画是《三只小猪》,看着小猪们俏皮滑稽的模样,我时常被逗得开怀大笑。渐渐的,连环画一类的`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迷上了童话,灰姑娘的命运遭遇使我牵肠挂肚。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又迷上了世界名著,其中最爱看的是《百万英镑》,主人公们的悲欢离合,更使我印象深刻,书中诠释的道理让我终生受益。

  是啊,书的确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在书香的滋润下,我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懂事。

《窃读记》读后感5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做《窃读记》。

  这篇课文是林海音阿姨写的。当我刚刚开始读这篇课文时,我不免有一些奇怪,为什么这篇课文的名字叫做《窃读记》呢?作者为什么要窃读书呢?大大方方的读不好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看了课文。原来,作者林海音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把每天放学后玩的时间都用来去书店看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只能去书店看书,而从不购买。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我们现在科技发达,家境富有,书店里的书应有尽有,想进去就可以进去,随便找一个地方拿一本书坐下来,大大方方地看,也没有人赶你走。可是以前不同,以前科技落后,社会落后,许多人要干苦力但收入非常少。社会上,十个人中有八个是家境贫寒的。以前的书店都是私人书店,进去看的一定要买书,要不就不能在这里看。而且只可以站着看书,不可以坐在地上看书,时间久了,脚和大腿等地方都累了。以前的私人书店只有非常少的书,昨天买一本,今天买一本,就没有了。我们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对比起作者那一个年代,我们太幸福了,可是我们还不懂得珍惜,反而还加倍地去要求别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玩电脑游戏和看电视,只有少数的孩子知道书的作用。每逢周末,同学们都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根本不想去书店看书,再大的书店也是枉然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林海音阿姨在家境贫寒的环境下依然对读书如饥似渴的精神。

《窃读记》读后感6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到了一篇课文,题目是《窃读记》。课文主要讲了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去书店窃读的故事。它让我深有体会。

  窃读有很多不便之处,第一,麻烦,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来“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有可能在两家书店读完,也由可能是三家、四家、五家、六家甚至更多家,那得跑好几里路了,这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啊!第二,怕被别人发现,林海音就想了一个主意:躲在大人身边装作他的亲人。书上是这么写的“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虽然有办法隐藏自己,但是你也得注意呀,我想是不会有人喜欢心惊胆战的看书的。第三,累,“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另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自己连续站上两个多钟头,腿肯定麻木的都快走不动了。就是在有那么多不便之处的情况下,林海音都没有放弃读书的机会,可见她是多么的爱读书啊!

  所谓窃读,就是去书店看书而不购买,林海音之所以去书店窃读,是因为她没有钱买书。我现在有那么好的条件,家里有那么多的书,像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我都很少去看,而林海音呢,在当时,她家因为没钱,所以只能去书店里偷着读书,她不但没有放弃,还特别用功,在书店里一站就是两个小时,这是多么爱读书的表现啊!今后,我要向林海音学习,做一个爱读书的人!

《窃读记》读后感7

  今天我拜读了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窃读记》文题中的“窃”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读书怎么还窃读呢,就这样我带着疑问,开始读了。读完后,我才知道因为小作者家里没有钱,所以才要窃读。

  大量的心理和动作描写写出窃读的时候我又惧又累又饿的情景,。从中我体会到了窃读的复杂滋味,体些窃读的复杂滋味,感受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看”见、“闻”见、“听”见,作者从嗅觉、听觉、视觉三方面写出饭菜对人的诱惑,。但作者笔锋一转,她的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书店,可以看出书对他的诱惑比饭菜的诱惑更大。“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这些心理描写,写出她没有像别的孩子成天想着吃、喝、玩、乐、她满脑子想的都是书,书在哪里,给“我”买书,“我”要读好书。

  边读林海音女士的《窃读记》,边跟着她的。步“窃读”,心里也跟着起起伏伏,这样我们就在读中学会了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她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了下去,她读出了快乐也带给我们快乐,虽然作者很累很饿,但是她还是在读,一个没有钱的人都能读书,我们为什么不能读书呢,我希望大家能把书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去每天读读书吧!

《窃读记》读后感8

  《窃读记》这篇课文是开学学第一篇课文,听我老师的细细地讲述,我渐渐摸出了这篇课文的纹理,《窃读记》这篇课文可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可谓淋一漓尽致地表达了读书的好处。

  《窃读记》这篇课文是林海音所著,写的是小时候穷,没钱不能买书。记述了一系列窃读的经过。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窃读的心情和思想。林海音奶奶小时候真是不读书不罢休。小时候的她 ,真是求上进,对知识的渴望,真是强烈,她在旧中国私人开的书店,读得都很不安心,惶惶不得终日,却还不辞辛苦地跑另一家书去,这种如饥似渴的精神令人为之感动。

  我不由地想到了自己,我现在读书的条件十分优越,读书的时候,嘴巴还在喝牛奶。读书读完一遍,就把书扔在一旁,而且什么笔记都不做,“过目就忘”,林海音奶奶在艰苦的环境下读书还感到满足,令我自愧不如。

  书对我来说一点意思也没有,翻进去全都是一些无聊的字体,一点也没有漫画有趣,动画片有意思。我看了这篇课文之后,明白了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并且知道了不可一日不读。书是人类引出愚昧,走向智慧的明灯,在黑暗时为我们指点迷津,我要深刻体会书的意义,并要博览群书,做个有知识的人。

  我认为《窃读记》最精彩的地方是第5段,这段充分体现了那个年代读书的辛酸。

《窃读记》读后感9

  阅读,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收获快乐。《窃读记》这篇课文,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道理,并且深深地爱上了阅读!

  《窃读记》的作者是一位非常爱读书的小女孩,可她那时却掏不出半分钱来买书,于是想方设法,风雨无阻地去书店窃读。从中,她收获了大量的知识,并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文中的小女孩热爱读书,我同她十分相似,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记得不久前的一个下午,我手捧童话书走在放学路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书看,被书中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头也不抬地往前走。这时,我的铁杆姐们儿小张看见我,便追上来跟我打招呼,可是我实在看得太入迷了,竟没有听到,小张见我不理她,就凑到我耳边大吼一声:“嘿,站住!”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吓了一跳,还以为是童话中的怪兽跑出来了呢,想都没想,拨腿就跑。小张见我不但不理她,反而一溜烟儿跑了,大喊:“喂,你跑什么呀?曹操!”我一听:糟了,这怪兽还知道我小名儿!不行,得跑快点。于是,我立马加快速度,如百米冲刺一般“飞”了出去。谁知我才刚飞出去就被一只手抓了回来,我心想:这下完了,大白天的,被鬼逮到了。我颤颤巍巍地回过头去一瞧:咦?怎么是小张!怪兽呢?见我一头雾水,小张也奇怪:“曹静怡,你跑啥呀?怕我不成?”当真相大白之后,我和小张笑得气儿都喘不过来了。呵呵,都是这好书惹的“祸”!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内涵,给人以光彩!茫茫书海,丰富的知识等我们去学习,无穷的奥秘待我们去探索,正如李若禅所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多读书吧,让我们一起收获知识和快乐!

《窃读记》读后感10

  《窃读记》主要写作者小的时候,每天一放学,就急冲冲地赶到书店看书,看书时还要躲到一个小角落里,一边看书,一边察言观色,怕书店老板将她赶出书店。有时,还要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当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时,她总是忘记时间,每当书店的日光灯亮起来时,作者才会依依不舍地走出书店。从这篇课文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林海音对读书的酷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学了这篇课文后,我能想像到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混乱,连一本书都不能自由的在书店中看。今天,在我们生活的年代里,人们可以自由出入书店,而且图书种类繁多,在不损坏图书的前提下,可以在书店里大大方方地借阅或观看,不用担心在书店看书会被书店老板或工作人员赶走。如果天气不好,不能去书店看书,或是路途遥远,不方便去书店看书,没关系,现在网上就有一个庞大的书库,在家中也可以自由自在的畅游在书海中。

  总之,现在的条件非常的优越,不用再小偷小摸地看书了,不用因为天气不好而发愁了,这都是因为改革了,创新了,科技发达了。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要学习林海音酷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我,也是比较爱看书的,可是,每次看书都凭着自己一时的喜好,不能专心从头到尾看,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如果觉得这本书没意思就大概翻阅一下再也不看了。现在,我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可是从头看到尾的却没有几本。看着自己的图书,再想想林海音作者,我感到惭愧,从今天起,我要把自己书架上的图书一本本再看一遍,从书中寻求更广泛的知识。

《窃读记》读后感11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林海音写的《窃读记》,我十分佩服她。虽然家里没钱,不能买书,可是她还是很爱读书。可我们现在有些人,有了钱,可以买书了,却不爱读书了。和她相比,我们真是差太远了。

  林海音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只好去“窃读”,但那样的经历是很难受的。怕书被卖光了,没得看;又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把自己给赶出去;还要忍着饥饿。所以,她有时要假装是别人的女儿,站在一个大人身边看书,真是用心良苦呀。

  尤其是到了下雨天,要是是我的话,我一定会觉得很懊恼。可是,林海音却异常兴奋,因为,这样她就有充分的理由一直在书店待下去了,她有时还得装着皱起眉作文头望望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她心里却在想:“大些,再大些!”如果是我的话,哪还有心思跑到书店去呀,立马就跑回家去了!

  我也有过“窃读”的滋味。有一次,我去新华书店,忘了带钱。正当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心急如焚时,不经意间看到许多人正蹲在书架前看书时,我也蹲了下来,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后来的几次到书城,都不带钱,就蹲在书架前看书。看久了,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服务员来了,就把书放回书架上。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林海音那样要忍饥挨饿。

  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好好阅读,快快成长,做一个有用的栋梁之才!

《窃读记》读后感12

  读书在我眼中一直认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像我们每天一日三餐一样,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读书,久而久之也就觉得无所谓了。但自从我读了《窃读记》以后,彻底改变了我以前对读书的看法。

  《窃读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林海音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而买不起书,所以,林海音她每天放学后就去书店里偷偷看书。但这样看书也有许多不便之处,就是她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否则会被赶出去。即便累了,也不能大大方方地坐在椅子上,要是把老板引来了那可就遇到烟烦了!最令她头疼的,是她想看的书在书架上,她够不着,又不能请老板来帮忙。面对这些困难,林海音并不放弃,放学后,她依然来书店看书。从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跨、踮、挤”三个字中能看出书店的拥挤,更表现出了林海音那种求知的欲望是多么强烈!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多幸福呀!想看什么书父母都会给我们买。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不知要比林海音的那个时代好上多少倍,可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却相差很远。有了这种感触,让我喜欢上了读书。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很流行杨红樱的作品,比如:《笑猫日记》、《非常班级》等。星期天,我和妈妈上街,正好路过了新华书店,我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一回到家,我就洗干净手,钻到自己的房间里,迫不及待地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的读着。妈妈叫我去吃饭,我也没听见。从书中醒来时,已经下午四点多了。虽然肚子有点饿,但哺育过“精神食粮”后,感觉却很充实。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哺育着我们的精神,哺育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向林海音学习,让读书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让我们度过一个富有乐趣和成长踪迹的童年吧!

《窃读记》读后感13

  林海音是一个有名的女作家,她生于1912年。

  读了《窃读记》这篇文章,我很感动。在那个年代,林海音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于是她就到书店里去看书。但是,时间长了,又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她想尽办法,把书读完。有时一本书要跑几家书店才读完。正如文章中所说:“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还有“最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候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第八自然段的那个“忽”也写出了作者痴迷于书。三者都写出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

  对照林海音的这种好学的精神,我做得很不好。平时,我最怕的事情就是读书。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热别贪玩,爸妈批评我还不服气。

  读了国文老师的话,让我明白了:书里的指示无穷无尽,读都读不完,也让我醒悟:我生在这个年代,不愁吃,不愁穿,还身在福中不知福。

  最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怀着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就能成功抵达胜利的彼岸,选择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

《窃读记》读后感14

  今天,老师教我们学了《窃读记》这篇课文,文中的小主人公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和小主人公相比,我感到非常惭愧。

  小主人公大约生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许是她家里条件不好,没钱买课外书给她阅读。但小主人公自有办法,她总是挤出时间,寻找一切机会读书。看到这里我真想把我家里的所有图书送到她面前,那她也就不用再跑书店窃读了,也不用担心被老板发现,就可以踏踏实实地在家里看书了。

  小主人公每每放晚学后就往书店跑时,街上不时飘来阵阵菜香。这时小主人公多想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呀!可这并没有阻止她前进的步伐,书店里像磁石一样的图书深深地吸引着她。书难道真有如此大的魅力,难道她就不感觉饿吗?

  小主人公手里捧着那本书,如饥似渴地读着,以致顾不上老板的白眼。看久了,小主人公的腿也酸了,她不得不用一条腿支撑着。这时,我真想把我坐的椅子递给小主人公,让小主人公舒舒服服地看,脚也就不酸了,那该多好啊。我真佩服小主人公这种废寝忘食的读书精神,她的这种精神将激励我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想想文中的主人公,再看看自己,我真是惭愧万分。每年爸爸给我买的新书,我只是三分钟的热情,看个新鲜。如果小主人公要有这些图书,肯定爱不释手。可我却将书束之高阁,我真不配和文中的小主人公相比啊!

  从今以后,我要向小主人公学习,多读书,多积累,做一个具有书香气的人。

《窃读记》读后感15

  今天,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这篇课文,学过这篇课文之后,我有了深深的感受和感悟,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刚刚打开书的时候,我看到了题目《窃读记》我心想,窃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她为什么是窃读而不光明正大的读?于是我带着第一个疑问奔向了字典公公,想从它的身上找点线索,字典公公告诉我:窃是贬义词,有四种意思,分别是偷东西,私自,暗中,偷偷的,统称。我想,我已经找到字义,但是不知道是那个意思,那我把课文读读,或许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我知道了本文的窃是偷偷的读。第二个问题我根据辅导书也找出答案了,原来作者是在旧中国私人开的书店里读书。在这里读书要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还要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是窃读滋味的集中概括,说明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这正是作者窃读得滋味。

  同学们一整篇文章都是作者自己在说自己,这恰好运用了自语式的独白,这是心理描写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恰当的独白,能够更真切地表露主人公的心理,让我们读起来倍感真实,亲切。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莎士比亚说过饭是指身体的物质需要,读书长大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光靠饭长大的是白痴,成长之道上要的是不要饿着肚子,也不要饿着精神和心灵。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读后感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