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林海教案

林海教案

发布于:2021-07-14 08:25:48 作者:

林海教案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海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林海教案范文锦集五篇

林海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林海》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新词。

  3.基本能力:①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②结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③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明确任务

  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作者亲切、舒服之情的?)

  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

  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

  (1)精读举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习这段的收获。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老师总结指出:①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②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③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习比较构思的表达方式。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

  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

  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习这两自然段收获。①借景抒情,体会感情;②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③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④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2.运用前面的学法学习写花这一自然段。

  提示:画,用简笔画画出经打扮了的像小姑娘一样的大兴安岭。(先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想像作画,比比谁画得又快又符合课文内容。)训练:一个句子中用上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

  四、巩固练习,落实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同桌互相背诵35自然段。

  2.说说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写景抒情)

  3.从本册教材中各找三课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文章。

  4.下面这些题目应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秋天的校园》、《我爱老师》、《家乡的田野》、《啊,好大的黄桷树》、《环卫工人,我赞美您》。

  5.(选作题)从上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1)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2)表达方式:用上比较构思、点面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

林海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用遮挡关系描绘林海。

  2、运用适当的色彩表现树木,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3、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遮挡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适当的颜色表现林海。

  教学用具: CAI课件,油画棒,绘画纸等。

  学生用具:绘画纸,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要求学生坐好,检查绘画用具

  二、导入新课

  观察一棵树,树林,林海的图片。

  告诉学生,很多树在一起称为树林,多得无边无际的树称为林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林海》这一课!

  三、出示课题

  四、教授新课

  1、 欣赏林海图片

  2、 讲解画法

  (1)林海的表现,用“遮挡法”。(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解决)

  (2)表现自然的树

  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自然的树不应是整齐划一的,而是错落有致的,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大有小,这样才是自然界的树!

  (3)涂色

  观看图片,看看图片中林海的色彩,都有哪些色,比比看,哪种色最多!

  3、 强调绘画步骤

  先画最前面的一棵树――再画近处的树――较远的树――很远的树

  (有空白处再进行添加,整幅画都要运用遮挡法)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学生四人一小组,在圆形的纸上完成林海!

  六、德育渗透

  让学生说说我们画满林海的纸像什么?(山丘、地球……)

  (生答)师总结。

  七、课堂小结

林海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

  2、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今天很高兴和高桥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

  2、我们先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

  二、学习《林海》的1至5自然段

  出示问题:

  1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大兴安岭)

  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亲切舒服)

  2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因为作者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板书:悦耳的名字。这“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3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岭、树、花的特点。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

  (学生先自己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我最喜欢“岭”这一部分,岭的特点是多。

  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仅是“多”,而且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每一条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小结: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地方吗?

  温柔和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刚才二位同学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读书的。

  大兴安岭的岭较平,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2、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体会。

  (1)大兴安岭林的特点,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多)(林海)

  (2)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做“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

  (那是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像白色浪花。……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3、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设置问题的方法,给“花”这一部分设置问题,让老师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自学)

  (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河岸上不知有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机动性:不管是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出示文字: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1)作者是把大兴安岭当做人来写了。

  (2)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喜爱、赞美之情。(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段落词,同桌练习一下。

  (3)最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似的小红豆呢(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大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做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三、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了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给人类的美。同学们,你们对大兴安岭的美都体会到了吗?

林海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海就是指美丽的大兴安岭。那么,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呢?谁来根据板书说说看:

  板书: 岭多

  13、林海 林多 花多

  2、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三个部分!

  二、学习岭

  1、先请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细细体会:岭是怎样的?

  2、岭的哪一个特点你印象最深?再读课文,感受一下!

  3、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岭的温柔,划出有关的句子。

  4、一位置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是怎么体会到岭的温柔这个特点的?

  讨论读句谈感受再读欣赏美

  5、小结:从同学们的体会,我们体会到了岭的温柔。在句式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岭的温柔。板:句子表达方式

  6、幻灯出示: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7、找找作者在表达上,还有哪些地方突出了岭美?

  8、自然段朗读指导!

  三、学习林部分

  1、读读这个部分。

  2、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学习这个部分:

  划句子读句子谈感受朗读欣赏美

  3、句式体会:

  幻灯出示: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4、小结:大兴安岭绿树万顷,犹如碧波滚滚,的确是林海,真美啊!

  下面让我们用朗读再来领略一番。

  四、学习花的部分

  1、学生自学

  2、交流。

  引导点拨:

  幻灯出示: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3、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其他的句子能体会到作者对兴安岭的赞美吗?

  5、以读加深感悟。

  五、学习总印象

  1、从刚才的学习,你体会到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2、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是怎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样体会的?

  3、配乐读1-5自然段!

  六、全文小结

  附板书: 岭多而温柔

  13、林海 林多而绿

  (亲切、舒服)花多而美

  句子表达方式

林海教案 篇5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真情实感。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的能力,使课文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浮现。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录音机、录象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围绕着作者对兴安岭的感受:亲切、舒服,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预习时,我们初步给这篇课文划出了段落,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具体内容。

  二、听录音(配乐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欣赏了大兴安岭的景观后总的感受是什么?

  (总的感受是亲切、舒服。)

  2、作者在课文中几次提到了“亲切舒服”,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

  (三次)通过学习课文来加深理解。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我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受?

  (亲切、舒服)

  2、这一次的.感受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3、在没进原始森林前作者对大兴安岭感觉如何?

  四、学习第二段:

  1、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抓住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来具体介绍的?(岭、林、花)

  2、自读第一部分“岭”思考:

  作者拿兴安岭的岭与哪里的岭相比,大兴安岭的岭有哪些特点?

  3、讨论交流:

  秦岭:

  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多:看几个钟头看不完,看不厌(为什么)

  温柔:山势平缓、线条柔和、长满木材。

  4、小结(略)

  5、大兴安岭的出名关键在于“林”,它的林有什么特点?

  6、齐读第二段,思考:大兴安岭的林有哪些特点?

  7、讨论交流:

  (“目之所及”是什么意思?(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数量多:那里都是绿的、林海

  种类多:多少种绿颜色呀

  作者重点介绍了两种树木——落叶松和白桦。

  8、放录象,认识两种树木及美景。

  在这里作者着重突出了落叶松的哪个特点?(多)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泛着:漂浮着。

  白色的浪花指什么?

  白桦树的特点是什么?

  9、自读第三部分,思考“花”有哪些特点?

  10、讨论交流:

  特点:多,爱花却叫不出名来。

  种类多

  11、小结:

  花的存在,不仅为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还创造了财富。

  12、当你看到这数不尽的青松白桦,你会想到什么?作者是怎么想的?

  A、齐读第四部分

  B、作者的感想是什么?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的并不空洞。)

  C、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的并不空洞?

  (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见它的美不仅可供人们观赏,还可使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小结:所以当作者看到它的美,想到它的贡献,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五、走出原始森林,进入林场,作者的感触又是怎样的?

  1、指读该段,想:有什么感受?“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

  2、及至看到林场感受如何?

  (“及至”:等到、直到)

  3、为什么亲切之感加深?

  (人们在伐木取材的同时,不忘植树造林,使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生活与生产与兴安岭息息相关。)

  4、看到这一切,作者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使国家兴盛安定)

  6、谁能说说兴安岭所含的“兴国安邦”的意义是什么?

  六、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真正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主要的是它能将自己的美应用到实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它也无愧它的名字——兴安岭,也应验了给人的感觉亲切舒服。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云横秦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八、板书设计:

  走进原始森林

  岭:(多、温柔)

  2、林海(亲切舒服)

  林:(多、种类多)

  花:(多、种类多)

  美的并不空洞(兴国安邦)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