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2-04-03 00:12:28 作者: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8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大蒜,了解大蒜的外形特征。

  2.了解大蒜头的吃法,知道吃大蒜头对人体的好处。

  3.在剥蒜头、种蒜头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蒜头若干、塑料篮、盘子、种植架、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通过看、摸、闻、剥等方法,观察大蒜头的基本特征。

  (一)通过看、摸、闻的方法发现大蒜头的特征。

  1.出示大蒜头: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大蒜头)大蒜头是什么样的呀?(集体随意说一说:有点圆圆的,白白的)

  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一个大蒜头,一会儿小朋友可以用小鼻子闻一闻,用小手摸一摸。现在请你们从小椅子底下拿出大蒜头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仔细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3.幼儿观察,教师指导。

  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引导,从形状、颜色、气味上引导幼儿观察。

  4.大蒜头是什么样的呢?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5.教师与幼儿共同大蒜头的特点:看上去白白的、有点圆圆的、外面有白白的蒜皮,里面像橘子一样一瓣一瓣的。

  (二)幼儿手剥大蒜,进一步了解大蒜头的特征。

  师:刚刚小朋友们说了,大蒜头像橘子一样一瓣一瓣的,你们想不想剥一剥,看看大蒜头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1.教师引导幼儿剥一剥大蒜。

  师:(1)你们觉得要先剥哪里呢?(外面)是的,剥的时候可以先把最外面的蒜皮先剥掉。

  (2)再掰开剥成一瓣一瓣的,剥的时候呀还可以闻一闻。(在剥的过程中提醒幼儿不要用小手揉眼睛哦)。

  (3)剥下来的蒜皮放在篮子里,剥好的大蒜瓣放在自己的小盒子里面。(教师边讲解剥大蒜的方法,边示范如何剥大蒜)教师关注幼儿剥大蒜的情况,引导剥得快的孩子剥蒜瓣。

  2.观察比较大蒜头和大蒜瓣。

  (1)幼儿说一说,剥大蒜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幼:大蒜头变成了很多个。

  (2)教师:(出示完整的大蒜头和剥开的大蒜瓣)原来我们有一个大大的蒜头,现在被小朋友们剥成了许多大蒜瓣,由1个变成了许多个。小朋友在剥大蒜瓣的时候有没有闻一闻,闻到了什么气味呢?(香香的,臭臭的)师:是的,大蒜头有一股特殊的气味。

  二、通过谈话,看图片了解大蒜头的不同吃法,知道吃大蒜对人体的好处。

  (一)了解吃大蒜的不同吃法。

  (1)剥干净的大蒜头就可以吃啦,你们有没有吃过大蒜头呀?(有)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炒菜吃、腌着吃、生吃、拌着菜吃)

  (二)知道吃大蒜头的好处。

  1.吃大蒜有许多好处,你们知道吗?

  幼:吃大蒜可以变漂亮。

  师:是的,吃了大蒜不仅可以让我们变的更漂亮,还可以让我们身体更健康呢。

  幼:吃大蒜可以杀死肚子里的细菌。

  2.教师:大蒜的本领可大了,它可以杀死我们身体里的细菌,能预防感冒,还能治病呢,所以小朋友要多吃大蒜。不过牙疼或眼睛不舒服的时候不能多吃哦。(语速放慢)

  三、幼儿种蒜宝宝,体验种植的快乐。

  1.出示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哦,大蒜头种在土里,上面尖尖的地方还会长出绿绿的叶子呢。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种一种大蒜呀?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蒜头的头和根。

  3.教师讲解种大蒜的方法。

  师:等下种大蒜的时候呀,尖尖的那部分在上面,就会长出长长的叶子,种在泥土里的就会长出根,种的时候我们可以稍微用力点,只要把尖尖的头露在外面就可以了,小朋友们你们去试试吧。

  小朋友种的蒜宝宝我们搬到教室外面去让它晒晒太阳,每天来幼儿园时给蒜宝宝浇水,大蒜的叶子很快就会长出来了。大蒜的椅子也是可以吃的,和大蒜头一样有营养哦。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纸”的主题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小朋友们学习折纸,婷婷折了个“纸盒”,引发了组内同伴有关“纸盒”用处的讨论。当小桐说要用这个纸盒装水喝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有的说:“不行,纸盒不能装水。”有的说:“可以,饮料就是用纸盒装着的。”观察到幼儿的这一兴趣点,我从“纸”的主题出发,利用园内资源,设计了本次户外科学活动“奇妙的纸”。

  活动目标

  1.通过“纸和水”的小实验,进一步了解纸的特性、种类及其作用。

  2.在对几种类型的纸进行观察、对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科学就在身边,树立自信心,培养大胆操作、积极探索的意识和行为。

  3.体验科学活动中合作和探索的乐趣,懂得爱惜纸,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在实施“纸”的主题活动过程中,幼儿对纸的特性已有一定的认识。

  (2)提醒幼儿活动过程中需进入戏水池,宜穿凉鞋参与。

  2.材料准备:小纸盒(幼儿的美术活动作品、用普通纸制作)若干,特制纸盒(教师用废旧软包装纸盒如牛奶盒制作)若干,小篮子2个,小盆或鱼缸2~3个,小毛巾人手l条。

  3.场地准备:园内的戏水池中投放若干小金鱼;沿池边的草坪上,以半圆形摆放幼儿的座椅。

  活动过程

  1.户外情境观察导入,调动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导入语:“今天,幼儿园的戏水池中来了一些小客人,是谁呢?一起去看看吧。”

  (1)师幼来到戏水池前,围圈坐在水池边,师提示幼儿观察水池里的小金鱼,鼓励幼儿边观察边与同伴交流感受,调动相关的生活经验。

  (2)师出示“小纸盒”,提出疑问,激发孩子探索“纸”的兴趣。

  师:“猜猜看,这些纸盒能帮我们把小鱼从水里邀请上来玩吗?”

  (3)幼儿围绕问题展开初步的猜想和讨论,师提议以实验验证。

  2.情境探索活动之一:感知普通的纸遇水后的情形,了解纸的“吸水”特性。

  (1)问题:“捞完金鱼后这些纸盒有什么变化?”

  (2)操作要求:把鞋子脱后放好,带着问题,自由取纸盒下水池里捞金鱼,随时和身边同伴交流观察与操作的感受。

  (3)师指导重点:

  ①提醒幼儿如果纸盒烂了不要灰心,可以拿新的纸盒继续进行实验。鼓励个别胆小幼儿大胆尝试。

  ②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操作时注意安全且不要弄湿裤子。

  ③渗透爱心、环保教育:要爱护小动物,不要用脚踢水或踩小金鱼。懂得爱护环境、烂了的纸盒要及时放到指定的小篮子里。

  (4)结束探索,离开水池,擦干手后坐在椅子上。

  3.集中交流,引发进一步观察与讨论,激发再次探索的愿望。

  (1)引发幼儿回忆初次实验过程,鼓励幼儿交流感受并回答活动前提出的问题。

  (2)巩固实验结果:出示装烂纸盒的小篮子,让幼儿尝试表述并了解:因为纸能够吸水,吸了水后的纸盒容易烂,所以捞不到鱼。

  (3)启发提问:“说一说你平时看到的纸吸水的现象。”(如,报纸会吸水等。)

  (4)出示特制纸盒,持续幼儿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你们猜这些纸盒能够帮助我们把小金鱼从水里带上来吗?一起再下水去试试看。”

  4.情景探索活动之二:用特制纸盒捞鱼,了解特殊纸的“防水”特性,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1)问题:“先用软包装纸盒捞鱼,然后和上次捞鱼的纸盒比比看,有什么不同?”

  (2)操作要求:

  ①自由选择特制纸盒再次到水池里捞鱼,观察捞鱼后特制纸盒的变化。

  ②把捞到的金鱼轻轻放到小盆或鱼缸里并点数,与同伴比多少,并用一个完整句式对同伴说:“我捞到了×条金鱼。”也可以说:“我捞到了一条××颜色的金鱼。”

  ③捞鱼过程中要礼让、不争抢并爱护小动物。

  (3)教师指导重点:和幼儿一起捞鱼,引导幼儿注意捞鱼的技巧,适时帮助那些能力弱的幼儿,共同体验捞鱼成功的快乐。

  (4)结束探索,将纸盒放入指定小篮子中,离开水池,擦干手后坐在椅子上。

  5.集体讨论,了解特制纸盒能够防水的原因,进一步认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性。

  (1)引发幼儿回忆再次实验过程,鼓励其交流感受并回答活动前提出的问题。

  (2)分别出示装纸盒的篮子和装了小鱼的鱼缸、小盆,启发提问:“同样是纸盒,为什么这次用的纸盒湿了后不烂呢?”

  ①师提议把特制纸盒撕开,幼儿观察与探究纸盒能防水的“秘密”(见图3)。

  ②出示装了两次实验用纸盒的小篮子,引导幼儿对两种纸进行比较并说说感受。

  ③经验提炼,帮助幼儿认识有些纸能防水是因为纸上加了一层防水材料如锡纸或塑料膜(适时出示几种不同的防水纸盒让幼儿观察),而有了这些材料后,纸就不容易烂了并能防水、盛水。

  6.经验迁移:如何利用不同的纸的不同特性,使自己的生活更为方便和美好呢?

  师:“有了这些特别的纸,我们的生活就更方便了。你想用不同的纸做什么呢?”

  (1)启发幼儿调动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大胆讲述。对于一些有创意的想法给予肯定。

  (2)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归纳,进一步说明纸与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关系,提倡爱惜纸,保护环境。

  活动延伸

  1.投放更多类型的纸盒进入区角,引导幼儿在调色、玩水等游戏中探索更多纸的玩法,继续感受不同种类的纸的特性。

  2.在接下来的科学活动中,通过PPT等多种资源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纸的种类和特性,拓展知识面和思维。

  活动反思

  1.选材契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活动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纸盒的秘密”和“户外有小动物的水池”人手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有效调动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创设支持幼儿进行探索学习的游戏情境,寓教于乐。活动巧妙利用了幼儿身边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创设了“纸盒捞鱼”两次游戏情境,使科学小实验轻松有趣,并结合层层深入的提问帮助幼儿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中对比发现不同纸的特性,初步感知生活中的科学。

  3.注意在科学活动中整合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尤其重视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让幼儿在获取成功喜悦的同时,既增强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发展了多种能力。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在尝试让瓶宝宝发出声音的操作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探索把不同的东西放入瓶子中摇动后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我选择了有一定差别的材料,如玻璃球、黄豆、米和纸片,在操作中还准备了小勺,鼓励幼儿使用小勺放材料,并融进了开瓶盖、盖瓶盖地练习,促进了幼儿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体现了活动的综合教育过程。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2、探索将不同的材料放入瓶子中摇动后发出的不同声音;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活动的乐趣;4、探索不同的材料能使"瓶宝宝"唱出不同声音的歌,从而萌发幼儿好奇、好问、乐于尝试和敢于表达等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空矿泉水瓶子一把勺子一个碗,豆子、米、面若干。

  (2)不透明的瓶子两个,透明的瓶子两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导幼儿让手中的瓶子发出声音。

  ①教师带幼儿边做"大雨和小雨"边摇动手中的空矿泉水瓶。

  --"请小朋友拿起你们椅子下面的矿泉水瓶和老师一起做下大雨和下小雨的`游戏吧。"②引导幼儿比较自己手中的瓶子和教师手中的瓶子有什么不同,并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手中的瓶子也能"唱歌"。

  --师:我们刚才做下大雨和下小雨的游戏时,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你们的瓶子和老师的瓶子有什么不同?"

  小结:老师的瓶子会"唱歌",有声音,小朋友的瓶子不会"唱歌",没声音。

  (二)幼儿探索、操作。

  1、教师用语言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让我们用桌上的米、豆子和面来"喂"瓶宝宝吧,瓶宝宝吃了东西就会"唱歌"。

  2、让幼儿选择操作材料,用勺子"喂"瓶宝宝。

  交代注意事项:先把瓶盖打开,再用勺子把米(或豆子、面)喂到瓶宝宝的肚子里,喂的时候要把矿泉水瓶放在碗里,防止操作材料弄脏地板和桌子,喂完瓶宝宝要把盖子拧上。

  (三)交流分享:你在瓶子里放了什么?瓶宝宝发出声音了吗?

  1、幼儿喂瓶宝宝,师巡回指导并与个别幼儿交流分享。

  2、组织幼儿集中交流分享。

  (四)幼儿再次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让幼儿尝试换另一种东西放在瓶中,摇一摇、听一听、比较前、后两次操作后,瓶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1)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物体在瓶中发出声音的不同:你第一次在瓶子里放了什么?这一次你又在瓶子里放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2)教师请两名幼儿摇动两个不透明的瓶子,让手中的瓶子发出声音,引导幼儿听听:他俩的瓶子发出声音一样吗?

  (3)让幼儿猜猜两个瓶子里装的各是什么。

  (4)教师协助幼儿把两个瓶子中的东西分别倒进两个透明瓶子中,让幼儿验证自己猜想是否正确。

  (五)结束:

  层次清晰,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前几天,我班的AA为小朋友带来了一罐泡泡水,当他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时,孩子们顿时沸腾起来了:他们有的拍泡泡,有的吹泡泡,有的追泡泡……第二天,更多的小朋友带来了泡泡水,他们和泡泡玩得很开心,“泡泡”成了孩子们谈论的热点。

  我想:既然幼儿如此喜欢新奇、好玩、会变的泡泡,何不借泡泡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呢?

  探索问题的产生

  孩子的泡泡水很快就用完了,要想继续玩泡泡游戏,孩子必须拥有更多的泡泡水。用什么材料来制泡泡水呢?泡泡水如何制作?自制泡泡水便成了孩子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趣味探索的主题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孩子们玩泡泡的兴趣正浓,所以他们一定会想办法解决泡泡水的问题。泡泡水里蕴涵着一些科学问题,围绕自制泡泡水可以开展一次很好的科学探索活动。于是,我预设了下面的活动,想调动孩子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尝试,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展开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材料,大胆尝试制作泡泡水,体验探索的乐趣。

  2、愿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带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

  活动过程:

  1、交流材料,回忆经验

  从孩子们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入题,询问小朋友还找到了哪些会变泡泡的东西,并请他们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带来的材料。

  2、分类介绍,丰富经验

  (1)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材料,说说他是怎么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于小朋友带的材料可能有重复,无需一一介绍,当介绍到某种较普遍的材料时(如沐浴露),可以问问还有谁也带了这种材料,带的是什么牌子的,等等。

  3、运用经验,积极探索

  (1)在探索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对材料作简单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泡泡好吗?戚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杯子、盖子上带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篮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材料,你们也可以选择。

  (2)孩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a、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

  b、及时根据孩子们的探索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c、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泡泡,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d、发现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让其他幼儿分享这些信息。

  4、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1)当有的幼儿制作出泡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

  (2)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设计评析:

  “泡泡从哪里来”的主题源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经验的关注,并在许多幼儿对此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转换成一个预设活动。教师依据小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其认知活动明显受情绪支配以及对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难以理解的年龄特点,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以及与同伴和老师的初步交流。

  活动设计分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的逻辑程序考虑到了小班幼儿学习的心智特点。从引发幼儿回忆各自不同的游戏经验出发,唤起幼儿大脑皮层原有“暂时联系”通道的觉醒,激发每个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环节的分类介绍是建筑在幼儿零碎、泛化的对泡泡从哪里来的感知经验基础上的概括与提升。但是对于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小班幼儿来说,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所以,教学过程安排了尝试操作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尝试――发现――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失败――修正――成功的过程中,满足自主操作、试验的需要,满足表现的愿望和相互认同的心理需要,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小2班一共有30名幼儿,除了3位幼儿有过上学经验,其余全部是第一次上幼儿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小,观察水平较低,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困难,不善于整体或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以引发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而孩子们都很喜欢会转动的东西,而风车又是他们熟悉和常会接触到的物品,因此孩子不但不会感到陌生,并且还会十分感兴趣。因此为了让孩子既能玩道风车,又能激发幼儿对探索风车的兴趣,所以我决定开展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感知自然现象--风的存在,知道风能使风车转动。

  2、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并能讲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风车、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玩风车,初步获得让风车转起来的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1、教师出示风车,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玩?请小朋友和我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

  2、教师提问如何能让风车转动,请幼儿思考。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1)观察孩子探索风车的玩法,总结典型的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你的风车宝宝是怎么转起来的,快告诉小伙伴吧!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4、引导幼儿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玩风车的发现。

  (1)让孩子停止玩风车,坐下来休息。

  教师:小朋友带着风车宝宝回家了。你们看老师的风车宝宝多听话,我叫它停它就停,叫它休息它就休息。小朋友你们的风车宝宝听不听话,我们也让它休息下吧。小朋友和风车宝宝玩的开心吗?

  (2)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玩法,教师:"你是怎样和风车宝宝玩的?"请幼儿演示给同伴看,同时请同伴一起尝试风车的玩法。

  (3)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知道用嘴巴吹吹,用手拨,迎着风跑、顶着风推、甩、用手搓等方法让风车宝宝转起来。风车宝宝可高兴了。他们要跳集体舞给小朋友看呢!

  二、多观察,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风车的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

  1、教师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可以让风车转起来,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2、教师出示小风扇,给幼儿吹风,让幼儿感知风的存在,并利用风使风车转起来。

  3、幼儿相互讨论。

  提问:人不跑动,风车会转吗?怎么才能转起来?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风扇可以让风车转起来。

  4、教师:请小朋友们拿好我们的小风车,用刚才我们想到的方法和风车宝宝开心的玩吧!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知道萝卜的种类多。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萝卜的食用方法,喜欢吃萝卜。

  活动准备:

  1.各种萝卜的实物、图片若干。

  2.每桌一盘切好的各色萝卜块。

  3.萝卜雕刻的造型若干。

  活动重点:

  了解萝卜的特征。

  活动难点:

  能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审美元素:

  1.通过对各种萝卜的认识,充分感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萝卜的外形美。

  2.感受萝卜造型的美。

  活动过程:

  1.出示萝卜造型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1)师:你能看出是什么吗?(龙和凤)好看吗?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请幼儿自由讨论)

  (2)向幼儿简单介绍雕刻用的工具刀。

  (3)欣赏一些萝卜雕刻的造型。

  2.认识萝卜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萝卜实物:

  师:你认识这些萝卜吗?你知道有什么样子的萝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萝卜。

  师:看看,这儿有什么样的萝卜?

  小结:萝卜有各种各样的,有橙色的胡萝卜,有白萝卜,有绿萝卜,有红萝卜,有紫萝卜;有圆圆的萝卜,有椭圆的萝卜,有长长的萝卜;有的萝卜比较大,有的萝卜很小。

  3.讨论:你知道萝卜有什么用吗?

  小结:萝卜可以生吃,可以做菜,还可以腌制成小菜等。

  4.品尝萝卜。

  请幼儿品尝各种萝卜,说一说,吃的萝卜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味道的?(有的是甜甜的,有的是辣的。)

  5.总结:萝卜有丰富的营养,吃了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开展种植萝卜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巩固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2、 在做汉堡的过程中,感受颜色变化的神奇与美,体验发现的乐趣。

  3、 初步养成有序摆放和安全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点:知道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感受颜色变化的神奇

  活动难点:养成有序摆放和安全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

  活动准备:ppt、红黄蓝三原色颜料、每人三张两片圆的纸、烤箱

  活动过程:

  一、复习三原色导入

  师:听听,是谁来到我们小三班?(播放猫叫声录音)

  师:今天,猫妈妈邀请我们小三班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猫妈妈家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猫家房子的颜色和形状)

  师:猫妈妈的家可真漂亮呀,我们走进猫妈妈家看看,猫妈妈家里还有谁!

  师:猫妈妈有几只小猫?我们一起来数数看。

  师:一共有三只小猫宝宝,她们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呢?

  师:对了,她们分别是小红猫、小黄猫、小蓝猫。看,猫妈妈家里有三间房间,小朋友们猜猜看,三只小猫分别住在哪间房间?(按颜色分)

  师:对了,小红猫住在红色的房间,小黄猫住在黄色的房间,小蓝猫住在蓝色的房间。

  二、学做会变的汉堡

  师:小朋友们都很棒,帮助小猫找到了自己的房间。猫妈妈要送给小朋友们一个神奇的礼物——会变的汉堡!这个汉堡可神奇了,它会变魔术,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我在汉堡的两边抹上果酱,这边抹上红色的草莓酱,这边抹上黄色的菠萝酱,要开始变了!

  师:红果酱,黄果酱,变变变!

  师:你们说它变了吗?变成什么颜色了?(请幼儿先猜想)(打开纸,请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汉堡变成什么颜色了)

  师:红果酱和黄果酱一起变成了橙色的果酱。

  师:猫妈妈的汉堡真是神奇,猫妈妈告诉老师,汉堡还可以再变!想不想知道,汉堡还可以变成什么颜色?请小朋友伸出小手和王老师一起来变!

  (教师再示范变一种颜色,幼儿徒手与教师一起做)

  三、做会变的汉堡

  师:哇,汉堡又变了一种颜色,小朋友们想不想试试看,看看自己的小汉堡是不是也很神奇呀?

  师:猫妈妈告诉岑老师,做汉堡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轻轻的把果酱涂一点在汉堡上,如果果酱放的太多了,汉堡就没办法变魔术了。也要注意不要把果酱撒到漂亮的小衣服上面了。用完勺子和果酱要把她们送回家!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悄悄的,像小猫一样把小椅子送回家,也来做一做神奇的汉堡,我们一起来做许多许多的汉堡,做好后,放在我们的汉堡店里,我们来卖汉堡;也可以去告诉客人老师,你都做了哪些非常神奇的汉堡,请客人老师来我们的汉堡店尝尝小朋友们自己做的神奇的汉堡!

  四、结束分享

  1、与客人老师分享自己做的汉堡。

  2、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卖汉堡的游戏。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毛线柔软的特性及其多样性,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意将毛线变形,充分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让毛线站起来。

  3、培养幼儿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与表达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准备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色毛线若干2、瓶盖、土豆、泡沫、橡皮泥、积木、瓶子等材料活动难点:

  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让毛线站起来。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小朋友你们看,今天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口袋,小朋友猜一猜里面装了什么呢?幼儿猜:(好吃的东西、玩具、糖等)小朋友猜了这么多,你们想知道口袋里到底是什么吗?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指名幼儿摸口袋)二、了解毛线用途:

  幼儿从口袋里摸出毛线,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毛线)毛线像什么?毛线有什么用?教师总结:

  三、玩一玩、变一变1、今天张老师要用毛线来变魔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数“一、二、三”好了,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看,教师将毛线弯曲成“S”形,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孩子回答。毛线好玩吗?幼儿答(好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它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你们想不想来变魔术呢?你们想变成什么呢?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好玩的毛线,小朋友也可以用毛线来变魔术。

  2、幼儿自由结伴弯曲毛线,教师观察指导。(孩子把毛线变成了o形、S形、W形、小鸟的形状、花的形状、蝌蚪的形状、草的形状、各种数字的形状等)3、教师总结:你们的小手真厉害,能够变出这么多的东西来。

  四、启发幼儿思考探索1、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把毛线弯一弯、绕一绕,做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可毛线悄悄地告诉我,它除了想躺着摆出各种姿势外,还想站起来摆出各种姿势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它站起来呢?

  2、幼儿自由讲述让毛线站起来的方法。(如借助胶带、橡皮泥、积木、袍沫等等)3、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橡皮泥、积木、瓶子、盒子等,你们可以试试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让毛线站起来。

  4、幼儿分组尝试操作,让毛线造型站立起来。

  五、画一画:

  1、线宝宝除了摆造型,还会跳舞呢!我们请它在纸上跳个舞好吗?

  2、教师捏住线宝宝的头,放到水彩颜料里浸湿,然后在纸上拖行或抖动。

  3、请幼儿欣赏教师的作品,产生绘画的欲望。

  4、幼儿作画,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展示作品,请幼儿说说线宝宝是怎样跳舞的。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上一篇:科学活动教案

下一篇:桥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