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小班教案

幼儿园小班教案

发布于:2022-03-11 07:21:26 作者:

【推荐】幼儿园小班教案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幼儿园小班教案集锦七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活动设计】

  离开爸爸妈妈,面对陌生的环境,初入园的孩子往往会无所适从。频繁的说教和安慰往往效果不大,而贴近孩子生活的故事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只小猪上幼儿园》正是一个反映初入园孩子心理和行为的阅读材料,它容易引發孩子的共鸣,从而帮助孩子渡过入园难关。

  【活动目标】

  1、学习有序地翻阅图书。

  2、学习跟别人打招呼,会使用礼貌用语“你早”“再见”。

  3、感受上幼儿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大图书一本,幼儿用小图书每人一本。

  2、木偶:小猴、小狗、小猫。

  【活动过程】

  一、运用木偶情境表演吸引幼儿的注意。

  1、教师操作木偶小猴进行表演,引导幼儿与小猴互相问好。

  (1)小猴愉快地出场,和幼儿打招呼:“嗨,你好!我是快乐的小猴。”

  (2)引导幼儿和小猴打招呼:“小猴,你好!”

  (3)教师问小猴:“你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呀?”小猴高兴地说:“今天我上幼儿园了!”

  2、以同样的方式表演小狗、小猫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情景。

  二、引导幼儿集体阅读,学习翻阅图书的方法。

  1、出示大图书,引出故事。

  教师(出示图书封面):三只可爱的小猪也来了,它们也要去上幼儿园。它们的表现怎么样呢?我们来猜一猜。

  2、师幼一起阅读故事。

  教师引导幼儿跟随教师的讲述,学习一页一页有序地阅读小图书。注意根据幼儿翻阅相应图页的情况适当调整讲述速度,并进行个别指导。

  三、引导幼儿讨论问题,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三只小猪在家是怎么样的?

  教师:他们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教师:其他小猪是怎么帮助他们的?

  教师:三只小猪在幼儿园喜欢干什么?

  教师:他们后来愿意上幼儿园了吗?为什么?

  四、引导幼儿自由阅读图书,巩固对故事内容的感受、理解。

  1、幼儿自主阅读图书,教师指导。

  辅助提问:

  你认识这三只小猪了吗?他们各穿什么样的衣服?

  你能从他们的动作和表情中猜出他们的心情吗?

  2、交流、分享。

  教师:三只小猪在幼儿园的动作和表情有什么变化?

  教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3、学习三只小猪来园和离园时的礼貌用语。

  教师:三只小猪都很有礼貌,他们去幼儿园是怎么和老师打招呼的?

  教师:他们离开幼儿园的时候和老师是怎么打招呼的?

  五、引导幼儿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讨论。体验上幼儿园的快乐。

  教师: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教师:你喜欢在幼儿园做什么?

  教师:幼儿园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和快乐的事情?

  教师:如果你是小猪,会怎样上幼儿园?

  【延伸活动】

  1、在班内布置幼儿情绪表现栏,让幼儿用笑娃娃和哭娃娃的脸谱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

  2、利用来园、离园活动巩固幼儿对礼貌用语的学习。

  附故事:三只小猪上幼儿园

  牧场里开满了花朵,蜜蜂嗡嗡嗡地飞来飞去。

  就在这个时候,三只小猪——木木、花花和嗡嗡出生了。

  三只小猪每天在牧场里跑来跑去。调皮捣蛋。

  猪妈妈和猪爸爸商量道:“送孩子们到幼儿园去吧。怎么样?”猪爸爸说:“好的!”

  第二天,三只小猪跟着妈妈到小猪幼儿园去了。“哇!这么多小猪啊!”三只小猪吓了一跳。

  来,大家先来打个招呼:“老师早!”“小朋友早!”

  忽然,木木大声哭起来:“妈妈不见了!”于是,花花和嗡嗡也跟着哭叫:“妈妈……妈妈……”

  小朋友们开心地做体操去了,三只小猪却一直往牧场那边看。

  老师亲切地说:“来!我们一起赛跑,跑到那边摸一下白杨树后才能跑回来哦!看看谁能跑第一!”

  “我这里有空位呢。”“来,排我这里。”其他小猪帮助他们排好了队。

  “预备——跑!”真快!真快!三只小猪都跑得好快。

  放学了,妈妈来接三只小猪了。“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三只小猪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我们明天还来玩,我们喜欢上幼儿园了。”

  三只小猪一路赛跑回牧场去了。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主题由来:

  春天到了,植物都开始生长,各种小动物也都活动起来了,尤其是当有的孩子从家带来了蚕子后,孩子们对探索生命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因此,生成此活动。

  主要活动:

  1、蚕宝宝的出生

  2、可口的饭菜

  3、它死了吗

  1、 蚕宝宝当妈妈了

  活动 一 :蚕宝宝的出生

  活动目标:

  1、通过喂养、观察蚕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通过对蚕子的观察,初步认识蚕在小时侯的样子。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准备:蚕子、有关书籍、图片,教师事先了解有关知识,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活动 二 :可口的饭菜

  活动目标:

  1、练习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实验的意识。

  2、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知道蚕吃桑叶、丝瓜叶等。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准备:小蚕、各种蔬菜叶、树叶洗干净,装小蚕的容器。

  活动 三 :它死了吗

  活动目标:

  1、通过连续观察,提高幼儿做事的持久性与观察能力。

  2、通过幼儿观察到的蚕退皮的现象,进行知识介绍,加深对蚕的生长过程的了解。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准备:长大一些的小蚕,桑叶,正在蜕皮的小蚕,有关图片。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制作礼物卡,知道做客时要带上小礼物才有礼貌。

  2、能大胆的设计、认真制作礼物卡。

  3、感受为同伴亲手制作礼物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1、心形卡纸、油画棒、贴纸、水粉颜料、胶水、闪光粉等材料,人手一份。

  2、教师示范用礼物卡一张,轻柔音乐背景。

  活动过程:

  一、出示礼物卡,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熊奶奶家又来小客人了,熊奶奶的小客人还给它带来了一份礼物,瞧,一张礼物卡。熊奶奶非常的高兴,直夸小客人有礼貌呢!你们看,礼物卡漂亮吗?

  二、学习制作礼物卡

  1、谈话,引出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去做客的时候,会给主人带礼物吗?带什么礼物呢?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试试自己做礼物卡,这样下次我们去做客的时候,就有礼物喽!好吗?!

  2、师幼合作示范制作礼物卡。

  教师:老师这里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许多多的材料,有……。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试试做礼物卡呀?

  教师:XXX,你想怎么装饰礼物卡?根据幼儿回答,师幼一起用黏贴、绘画、涂色等方式完成制作。

  3、幼儿尝试。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想来试试做礼物卡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方式装饰、制作礼物卡。

  帮助幼儿在礼物卡上写上祝福的话及署名。

  三、送礼物卡

  1、教师简单讲评幼儿作品

  教师挑选有创意的作品,进行简单讲评和鼓励。

  2、送礼物卡

  教师:小朋友们,过两天我们就要到小朋友家做客去了,到时候记得将你的礼物卡带上哦!

  活动延伸:

  将材料投放至美工区,供幼儿制作更多礼物卡,为“做客”游戏做好准备。

  活动反思:

  其实为了准备这次的活动,之前花费了不少的经历,准备了糖纸(用来作蝴蝶结)、彩带、彩纸等等材料,当然我知道手工操作课中材料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可谓隐形的老师。但是在本次活动中我在引导幼儿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也是我之前从未考虑过的,一经老师点拨才豁然开朗。我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包括我示范的作品都是缺少主题性的,所以虽然介绍了许多的方法,但是却很乱,小朋友们也不能很好明确他们的任务。其实就只要告诉他们你想送给谁什么礼物,以礼物为主题来设计这个卡片就显得有意义、有重点多了,而不是没有主题、没有重点地去把任务带给孩子,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很多时候是需要给他们建构一定的框架去习得一些东西的,这要更加高效、管用。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能对三种形状进行区分配对。

  2、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形状若干。

  2、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面包若干。

  3、果酱、毛巾、碗、勺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朋友”。

  播放找朋友音乐,幼儿自己自由找好朋友抱一抱。

  1、出示圆形,请幼儿观察并说说圆形的形状特征。(依次出示三角形、正方形)。

  2、请幼儿找到图形宝宝,并说一说自己是什么图形。

  3、请相同图形的幼儿上来,大家一起和图形宝宝打招呼。

  4、游戏:图形宝宝找朋友。

  二、面包好朋友。

  1、教师示范。

  2、幼儿分组操作。

  3、分享活动。

  活动反思

  “面包好朋友”是一个小班的活动。旨在通过面包的不同形状,获得对图形的初步感受,并能自制夹心面包,体会与朋友互赠礼物并一同品尝的乐趣。

  在活动第一环节,我请小朋友们一起玩找朋友游戏,找到好朋友一起抱一抱,激发幼儿兴趣,引出图形。

  于是,顺利过渡到第二环节,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在找朋友的基础上,让加深难度,让幼儿帮图形找朋友。大部分幼儿都能找到和自己一样图形的做好朋友,只有个别幼儿,在我的帮助下找到了朋友。

  第三部分让孩子们自己来动手操作。毕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的经验会比听来的知识经验要牢固。由于我事先的物质准备和知识经验的铺垫做得较好,在孩子们动手环节中,发现已经完全不需要我的帮忙了,孩子们一个个先拿好一块面包,然后涂上自己喜欢的果酱,再找到面包好朋友,而且一个个都对得很整齐,连最难对整齐的三角形也对整齐了。

  在赠送环节中,孩子们知道送给别人东西要两只手一起拿才是最有礼貌,于是一个个都能做到两只手送好朋友夹心饼干呢!哈哈,小朋友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宝宝,不过,还有个别小朋友是自己做自己吃,还有待再加引导。

  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都能初步认识了方形、圆形、三角形,而且通过操作都能成功制作面包好朋友,达成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其实,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将活动的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做好,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预计,对班里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做好了解和关注,以幼儿为本,我想,这将会既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体验,又促使各种感受而达成多层面的提高!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快乐。

  2、喜欢爸爸妈妈。

  二、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录音磁带《快乐的小鸟》。

  3、两棵大树图片。

  三、活动过程

  1、看图片理解诗歌的内容:

  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自由的看看、讲讲。

  “图片上有什么”?“你觉的这小鸟快乐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幼儿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表演配乐诗朗诵。

  提问:“听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话想说?”

  重复欣赏诗歌。

  提问“诗歌的.名称叫什么?”“谁是快乐的小鸟?谁是两棵大树?”“我爱在两棵大树之间干什么?”

  3、幼儿自主表演:

  教师两棵大树的背景,幼儿边听录音,边自主表演。

  4、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回家念给爸爸妈妈听,并请爸爸妈妈扮演大树,幼儿扮演快乐的小鸟,开展亲子游戏活动,并积极听取家长的反馈。

  四、活动结束

  1、

  2、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6

  小朋友们的小手是很灵巧的,能写字、能画画、能看书、能游戏。我们的小手作用很大,威力也很大,小朋友们还知道我们的小手能做什么吗?展示给你周围的小朋友们看吧!比比谁的小手厉害。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让幼儿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手指的名称及用途。

  活动准备:录有《我有一双小小手》的磁带、录音机;手的挂图一张。

  活动过程:

  认识自己的手。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手,教师提问:小朋友的手是什么样子的?哪儿是手心?哪儿是手背?哪儿是手指和手指甲?你有几只手?每只手有几个手指头?

  2、认识并学说手指名。

  (1)师:“(伸出双手)小朋友你们也和老师一样都有一双手。它们是好朋友,非常友好,互相帮助,还帮我们做了许多好事。(做神秘状)小朋友,手指在说话呢,让老师听一听它们在说什么(做倾听状)。噢!它们在说,小朋友都有好听的名字,可是我们没有名字。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给手指起个名字好吗?”

  (2)师:“(伸出大拇指)小朋友,你们看它是家里最大的,我们就叫它大拇指吧!”(幼儿学说“大拇指”)

  “(伸出食指)它在大拇指的旁边,在点数和拿食物的时候经常用到它,就叫它食指好不好?”

  “(伸出中指)它在中间,又是个子最高的,就叫它中指吧!”

  “(伸出小指)它最小,就叫它小指!”

  “(伸出无名指)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咱们一起动动脑筋(做思考状)可名字都让它们几个占去了,没有名字了。

  哎,小朋友,没有就是无,那么我们就叫它无名指吧!”

  (3)教幼儿学读儿歌《手指歌》,并表演相应的动作。

  3、做“玩手指”游戏。

  (1)教师伸出手指或出示图片,请全体幼儿或个别幼儿说出它的名字。

  (2)引导幼儿按教师指令,让某个手指“弯下去”或“站起来”,练习手指的灵活性。

  4、启发幼儿联想手还有什么用?用“我们的手做什么?”说一句话。

  活动延伸

  1、在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反复练习伸手指,说指名。

  2、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活动,鼓励幼儿学着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随处可见、取材简便的自然物,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就说随处可见的废旧易拉罐,它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玩具,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科学知识,同时也能体验到游戏和动手制作的乐趣,因此我设计了这节《会唱歌的罐宝宝》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品装在罐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2.学习动手制作响罐。

  活动准备

  1、和孩子们共同收集许多沙子、石子、豆子和易拉罐。

  2、制作好的六个漂亮可爱的罐宝宝,还有三个手拿罐宝宝表演的大班小朋友。

  3、音乐磁带《喜洋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入场:边说边做动作,师说:“春天到,天气好。小朋友们乐陶陶,幼儿园里开音乐会,邀请咱们去瞧一瞧。走啰——出发了——,一二三,跳跳跳。四五六,跑跑跑。七八九,快快走,快走啰——”。

  2、进入会场后,师说:“小朋友,你们瞧,音乐会场已经到。快快去把座位找,找到以后快坐好,安安静静把节目瞧。”请出三个手拿可爱罐宝宝的小朋友表演舞蹈《喜洋洋》,观看后引发小朋友对漂亮罐宝宝的兴趣。

  引导小朋友问:“你们手中拿的是什么漂亮的玩具?太好玩了。”

  三个小朋友说:“会唱歌的罐宝宝,你们喜欢送给你们吧!”

  3、组织幼儿游戏:猜猜罐子里装的是什么?

  (1)不打开,有什么办法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教师现场投放幼儿所猜测的材料,让小朋友初步感知罐宝宝。在摇一摇,晃一晃,引导幼儿对比听的过程中,出高音罐宝宝,中音罐宝宝,低音罐宝宝。

  (2)引导幼儿打开罐宝宝,看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材料。

  师说:“这么好听的歌声,是谁躲在里面唱出来的呢?”幼说:“咱们打开瞧一瞧就知道了。”

  引导小朋友轻轻的把罐宝宝打开,看到里面有石子、豆子、沙子。

  4、帮助幼儿制作会唱歌的罐宝宝。

  (1)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

  师说:“噢!原来是它们躲在里面唱歌呀,歌声真好听!你们想不想做一个会唱歌的罐宝宝?”

  幼说:“想,现在就做。”

  师说:“小朋友快来瞧,材料早已准备好。罐宝宝只有吃饱才能唱得好。”

  把准备的材料以变魔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孩子自由挑选材料,以喂罐宝宝的游戏形式,制作会唱歌的罐宝宝。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知道一个罐宝宝只放一种材料,并说出制作的注意事项。如:“做的时候要记牢,左手拿罐宝宝倒不了,右手捏紧掉不了,一个一个往里装,1——2——3—— 罐宝宝一会就吃饱。”

  “小朋友你们瞧,食物怎么往外跑,动动脑筋想想看,罐宝宝的嘴巴怎样才能闭的牢?”引导小朋友给罐宝宝封好口。如用胶带粘等办法。

  5、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幼儿互相猜一猜:好朋友制作的会唱歌的罐宝宝装的是什么?进一步感知不同物品装在罐子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感知不同物品装在罐子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师说:“你们小手真灵巧,会唱歌的罐宝宝做得好,咱们大家来比赛,听听谁的罐宝宝唱得妙。”

  (2)自由展示,感受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教案]

  播放“喜洋洋”的音乐,让小朋友在音乐声中尽情的玩罐宝宝,并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说:“罐宝宝的歌声真好听,组成一个合唱队让他们把优美的歌声唱起来!”

  活动延伸

  将制作的罐宝宝投放到表演区,玩打击乐“罐子交响曲”。还可以引导幼儿分别在两个罐宝宝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材料,去玩一玩、听一听、从而发现罐宝宝中放入数量不同的材料,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