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中班音乐教案

中班音乐教案

发布于:2022-01-08 23:56:29 作者:

中班音乐教案模板合集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音乐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音乐教案模板合集5篇

中班音乐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肢体律动,充分体验音乐舞蹈中愉悦的心情。

  2、尝试模拟小提琴的演奏

  二、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音乐、有关于小提琴的介绍图卡

  2、飘带、铜碰钟人手一份,幼儿用书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爱的礼物

  1、师:在妇女节这天,外婆收到了宝宝和妈妈送来的礼物,整天都笑眯眯的,妈妈也好开心,因为宝宝为她们唱了一首歌,并拉了小提琴给妈妈和外婆听。

  2、小提琴的介绍

  出示各种图卡,向小朋友介介绍小提琴及演奏的方式

  (二)音乐体验:彩色小提琴

  1、飘带彩色小提琴

  引导幼儿用两条不同颜色的飘带绕过后颈,左手抓住尾端,当作四条琴弦。

  2、小提琴演奏

  引导幼儿用琴槌当弓,放在彩色琴弦上,随音乐以右手模仿拉奏。

  师:你见过拉小提琴吗?我们可以怎么拉?(引导幼儿坐着拉、站着拉、边拉奏边走动、拉奏中与他人呼应对话等)

  (三)乐中有舞、舞中有乐

  1、三人共舞

  幼儿分成舞蹈与乐器两组

  飘带飞舞:飘带舞动乐句

  乐器伴奏:一人小提琴模仿演奏/一人手拿铜碰钟演奏乐句。

  (四)幼儿用书:亲子配对,认识小提琴

  1、欣赏画面,找温馨“亲子图”

  2、共同欣赏优美的小提琴曲

  3、教师在幼儿完成的作业盖上奖励章。

中班音乐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⒈感受摇篮曲轻柔、连贯的旋律特点。

  ⒉理解歌曲内容,尝试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对小鸟的关心、爱护。

  ⒊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⒋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⒌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活动过程:

  ㈠发音练习:《问好歌》、《小铃铛》

  ㈡学习新歌《大树妈妈》

  ⒈ 谈话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妈妈,那你们知道小鸟的妈妈是谁吗?今天小鸟的妈妈出去找食物了,那谁来照顾小鸟呢?”

  ⒉ 结合动画引导幼儿欣赏第一段歌曲 “是谁在照顾小鸟呀?”“它是怎么照顾的呢?”

  ⒊ 引导幼儿边听第一段音乐,边模仿大树妈妈晃动的样子。(一遍初步的尝试,另一遍引导幼儿合着拍子轻柔的摇)

  ⒋ 引导幼儿欣赏第二段动画。 “小鸟睡着了,可是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⒌ 教师范唱歌曲,幼儿欣赏。

  ⒍ 鼓励幼儿学唱歌曲。

  ⒎ 引导幼儿有感情的、轻柔的演唱歌曲,表现出对小鸟的关心、爱护。

  ⒏ 幼儿尝试分角色表演。

  ㈢音乐游戏:大树和小鸟

  教师扮演大树妈妈,幼儿扮演小鸟,根据歌曲内容表演相关的动作,当风来了,雨来了的时候,请小鸟蹲下不动,树妈妈保护好小鸟。

  活动反思:

  《大树妈妈》是一首较为经典的儿童歌曲,具有浓郁的“摇篮曲”风格,旋律优美流畅、轻柔抒情。歌曲借助幼儿熟悉的大树形象,把幼儿带人了一个和谐、温暖的童话世界。中班幼儿已经能够体验到妈妈对自己的爱了,通过情感迁移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自然地表达歌曲所蕴含的美好情愫。

中班音乐教案 篇3

  一、作品

  甩葱歌

  【作品分析】

  游戏情节

  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猴哥和小猴妹,它们在森林里快乐的玩着挠痒痒的游戏,玩着玩着,它们觉得有点累了,可是又找不到休息的地方,怎么办呢?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轮流用自己的小腿变成电动沙发,这样好朋友就可以坐在上面按摩按摩、舒服舒服了。

  游戏玩法建议

  1、A段:小猴哥和小猴妹一边走,一边在草地上玩着挠痒痒的游戏。(挠痒痒的顺序:脸、手、腋下、肚子)。

  2、A段:小猴哥和小猴妹轮流用自己的身体变成电动沙发让同伴按摩休息。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能用动作表现游戏中的猴哥和猴妹,在规定的乐句中完成相应的动作。

  2、尝试用身体动作创编出各种沙发的造型,并能与同伴合作游戏。

  3、体验与不同伙伴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复习律动《小猴变沙发》。

  2、引导幼儿合作玩挠痒痒的游戏,并确定挠痒痒的顺序。(挠脸、手、腋下、肚子)

  3、讲述故事情节,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4、引导幼儿尝试用小腿变沙发,讨论怎样才能变得坚固。

  5、合乐游戏,引导幼儿将挠痒痒和变沙发的游戏情节加入音乐完整游戏。

  6、启发幼儿用不同身体动作创编沙发造型,完整游戏。

  7、引导幼儿交换舜伴,再次游戏。

  三、友情提示

  1、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在一个课时里完成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在活动之前先让幼儿熟悉音乐,以系列故事的形式学习简单的身体律动,以此来降低幼儿在学习中的困难。

  2、活动延伸:在幼儿熟悉活动之后,还可以增加人数进行创编,如可以增加为:两人合作变沙发,一人来坐。在A段还可以再丰富一些猴哥和猴妹的游戏动作。

中班音乐教案 篇4

  《快跳起来》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音乐,来源于中班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上,原本为一课时,但经过集体备课,讨论将此活动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活动目标是:

  1.学习歌曲,感受歌曲强烈欢快的情绪。

  2.尝试用领唱、齐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第二课时的活动目标是:

  1.复习演唱歌曲,能唱准歌词。

  2.尝试用打节奏的方式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在活动一中,由于歌曲歌词较为简单,幼儿很自然地接受了这首歌曲,通过图谱更是降低了难度。活动一开始我通过图片——小青蛙、小兔子导入,一下提起了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分清领唱和齐唱的区别,能正确演唱。为解决难点,通过我讲解领唱和齐唱所演唱的不同部分和请一位幼儿做领唱的方式解决难点。只是在领唱与齐唱中,个别幼儿还是不能很清楚,而活动前画制的图谱起到了作用,我请幼儿看我在图谱上的指示进行领唱和齐唱,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活动二中,幼儿在已经学会歌唱《快跳起来》的基础上,需要用打节拍的方式表现歌曲,难点是能跟随音乐节拍打准节奏,分清不同的节奏型。在这首歌曲中反复出现三个节奏型:| 0 X 0 X|、| 0X XX 0X XX|、| OX OX O X|,因为幼儿刚从小班升入中班,节奏方面的接触比较少,而幼儿这个年龄对节奏十分敏感,所以这个教材很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先让幼儿练习单个的节奏型,再在唱唱、拍拍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点。但是今天的节奏练习内容比较难,特别是“0”(跺脚),有的幼儿手脚并用,把只要跺脚的“0”变成拍手和跺脚一起进行了。活动后我也进行了反思:幼儿喜欢手脚并用,若让幼儿跺脚叉腰,使手有地方放,可能会好些,另外在刚开始的节奏练习中要慢一些,不能急,等熟练以后再慢慢恢复正常速度。

  要上好音乐活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键在活动前要分析实际幼儿的情况、水平,学会预测,例如:幼儿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活动哪各环节对幼儿来说有难度、要通过什么策略来解决难点等,还有开展音乐活动准备一定要充分,这样临场也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中班音乐教案 篇5

  设计背景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通过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有机结合,把美好的情感付诸于声音的表达,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知、体验,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它的终极目标指向并不是教材的本身,而是充分发掘某一特定的音乐教学材料潜在的教育价值 ,以促进幼儿园音乐素质、能力和性情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不应把目光局限在文化传授的程式上,而应把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幼儿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

  《小朋友想一想》,是小班主题背景下“在动物园里”的一次音乐活动的设计。我想:当把《小朋友想一想》这一个陌生的音乐作品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必须要面对的是作品内包含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采用以往的教学程序的话,给幼儿提出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训练要求,这无异于一场疲劳轰炸,表面上看似乎达到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音乐”这一包罗万象的含义,而只限于某一特定材料的机械背诵和闭着眼睛的重复,甚至可能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我注意以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教材,从孩子的发展和需要出发,进行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原有的知识技能(预知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并对于如何激发个维持集体教学中大多数儿童的学习动机,如何正确地选择使用教与学的方法,如何省时、省力,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我想:幼儿对某一材料的掌握并不是音乐教育活动的终极目的,音乐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对幼儿素质、能力的培养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的,它只表明了一种可追求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向现实转化取决于教师的目标意识,教师应在目标的指引下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尽最大可能地挖掘出音乐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最大潜在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小朋友想一想〉,了解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问答的形式,学习儿歌,并根据这种问答的形式,尝试仿编儿歌。

  3、体验儿歌带来的乐趣。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问答的形式,学习儿歌。

  难点: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创编儿歌。

  活动准备

  1、大象鼻子、白兔耳朵、长颈鹿脖子、孔雀尾巴的图片。

  2、大象、白兔、长颈鹿、孔雀的图片。

  3、大象、白兔、长颈鹿、孔雀的头饰 (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和幼儿一起做课前小律动。

  二、通过提问的形式,初步熟悉儿歌的主要内容。

  教师: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教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做动作)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对幼儿的猜测不做任何评价。

  教师:小朋友猜的对不对呢?你们听: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教师出示大象的图片,全班幼儿完整地念一念前面的四句儿歌。

  教师:那小朋友再想一想,什么动物耳朵长?(教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做动作)幼儿自由猜测,教师对幼儿的猜测不做任何评价。

  教师:小朋友猜的对不对呢?你们听:耳朵长是白兔,白兔耳朵最最长。教师出示白兔的图片,一起完整地念一念前面的四句儿歌。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幼儿学习儿歌的后半段。

  三、幼儿与教师用问答的形式,朗诵儿歌。

  教师问,幼儿回答;幼儿问,教师回答。当幼儿熟悉儿歌后,教师可以用加快速度的方式进行问答念儿歌,提高幼儿的兴趣以及快速反应的能力。

  四、教师与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创编儿歌。

  五、念儿歌玩游戏。

  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说前面的问题,大家猜一猜,然后学做这个动物的样子。”与幼儿玩游戏,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小朋友想一想》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词生动形象,非常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大象,白兔,长颈鹿,孔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把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冲满生命活力。教学一开始,通过图片把孩子们带入动物世界里,把孩子们带入动物世界的情景之中,孩子们如身临其境,既受到了美的感染,又兴趣浓厚。在学唱歌曲过程中,坚持以培养幼儿的听觉为主: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欣赏图片,边听音乐边思考歌曲的情绪、表现的情景,随音乐节拍强弱弱的节奏感受歌曲三拍子的节奏特点、随音乐拍歌曲的节奏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这样使幼儿能够在音乐中去聆听、去感悟、去理解,在听中、在反复感受中自然而然的学会歌曲。在活动中我还注重面向全体幼儿,和幼儿的个性发展,让他们自由结伴,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创作,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根据自己的爱好,表现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的,虽然最后他们创作出来的水平会高低不同,但重要的是他们参与了,互相合作积极动脑思考了,从而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上一篇:中班安全教案

下一篇:中班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