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12-16 06:06:29 作者:

【热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进入大班后,运动能力不断增强,动作更趋灵活,但对身体关节的作用及保护方法了解很少,特别是冬天的活动中容易造成运动中关节拉伤、摔伤和碰伤。由此,通过有趣的关节游戏,关节表演等内容,使幼儿知道关节对人体活动的作用,学会在运动中保护关节的方法。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身体中的常用关节。

  2、情感目标:知道关节对人体活动有重要作用,懂得孝顺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技能目标:学会简单的保护关节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身体中的常用关节,学会简单的保护关节的方法活动准备纸筒若干,机器人两个,幼儿游戏中玩耍需要的光碟,人体模型。

  活动过程

  基本环节:

  音乐:小毛驴

  进场基本环节:

  一、(助教扮的机器人在门外敲门)很重的敲门声,小朋友们上位,机器人进来。

  (1)向小朋友们道歉;与小朋友们一起表演节目;

  (2)引出机器人和我们的不同,

  (3)请工程师把机器人改造得更灵活。

  二、利用人体模型讲解关节

  (1)教师讲解,让小朋友找自己身上的关节

  (2)请小朋友找老师身上的关节,找到的小朋友在关节处粘一个标记。

  三、探讨关节的作用。有了这些关节人体才能怎样?没有这些关节人体又会怎样?引导幼儿结合生活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

  (1)请小朋友一手按住下巴一手捂住额头,知道关节的动与不动。

  (2)请一个教师上来表演,闭合下巴关节,引出此关节可以说话吃东西。

  (3)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戴上纸筒吃苹果,知道肘关节可以弯曲。

  (4)请机器人和小朋友比赛运球引出关节可以让我们更灵活。

  通过以上表演总结我们人体如果没有关节就不会说话,不会吃饭,行动起来就很不灵活方便,所以说关节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保护好关节。

  5、保护我们的关节。关节对我们这么有用,我们要保护好它们,不要让关节拉伤或者扭伤了,不要推撞小伙伴,老师把小朋友玩耍的情况录下来,看看谁没有保护好他们的关节,并且请他们以后改正。

  6、改进了的机器人进场。启发幼儿观察现在机器人和刚才机器人的不同点,机器人邀请小朋友(自选纸筒套在身体的关节处)一起跳舞。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自然界昆虫的可爱、奇妙,萌发爱 护小动物的情感

  2.学习靠腰部扭动贴地爬行,锻炼躯干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3.对腰部扭动贴地爬行动作感兴趣,能克服畏难情绪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模仿虫子腰部扭动贴地爬,感受自然界昆虫的可爱、奇妙

  难点:能克服困难、协调地完成动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组织幼儿观看动物世界的录像,模仿不同动物的爬行动作;了解青虫的演变过程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只布袋、录音机、磁带。场地准备:有斜坡的青草地、花园,并放置好小青虫的“粪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经验回顾:哪些动物会爬?怎么爬?昆虫爬的动作有哪些?

  2.热身运动:幼儿分散模仿各种动物爬行。

  ①自由模仿:手脚着地屈膝爬,手脚着地爬,匍匐等等;

  ②集体模仿:两人坐抱一起,模仿“西瓜虫”滚动前进;幼儿全体屈膝,将手搭在前幼儿的臀部上,变成长长的“毛毛虫”蠕动前进;变成“蜈蚣”,同时抬手抬脚爬行前进等等。

  二、基本部分

  1.讨论:小青虫长得怎么样?是怎么爬的?

  2.幼儿自由尝试,模仿青虫的爬行;

  3.讨论动作要领: “撅起小屁股,抬起小脑袋,弯弯身子伸伸腰,嘿咻嘿咻往前爬。” (个别幼儿示范,教师示范讲解:靠腰部的扭动,尽量不用手去推,将臀部往上拱,使身体成∩,膝盖跪住,将上身往前伸长,如此反复。)

  4.幼儿第二次练习(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不用手脚帮忙,靠腰部扭动爬行,动作协调)。

  三、游戏部分

  1.“找肥料”

  请“青虫”用刚学会的爬行动作,将这些肥料分别运到指定地点,比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又快又多。

  2.“我们长大了”

  请每个幼儿取一只布袋,将身体套入布袋中(表示青虫长大了)练习爬行(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调节幼儿的活动量,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3.“小青虫的梦”

  ①教师以蝴蝶姐姐的身份讲述游戏规则:根据人数将幼儿分成2组,先是鱼贯地爬过山坡,在山坡对面的草丛中拣起一根教师事先准备的青草粘在身上,然后钻入布袋,爬过草地,在音乐声中钻出布袋,代表蜕变成蝴蝶,翩翩起舞。

  ②幼儿跟着蝴蝶姐姐开始旅程:爬山坡――吃青草――吐丝结茧(将身体钻入布袋中)――蜕变成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随音乐中,学蝴蝶飞舞;

  2.整理活动场地,出场。

  【延伸活动】

  在晨间活动中,让幼儿用布袋继续进行游戏。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户外活动时,幼儿对花园里的昆虫特感兴趣,会长时间地观察,有的甚至趴在虫子后面跟着它爬,我就以青虫成长的过程为游戏情节,力图做到:一、渗透环境教育:让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了解其相互间的作用,体会到它的美妙,激发喜爱之情。因此,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青虫的梦”的游戏情节,让幼儿以“青虫”参与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活动。二、增加难度,提高爬行速度。幼儿躯干的扭动来爬行,难度颇大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学习。其三,让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模仿小青虫爬行,激发幼儿探索身体运动的乐趣。

  二、效果分析

  本活动场地在有斜坡的草地和花园,避免了体育活动中繁琐的场地布置,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与我们的关系是这么的密切与和谐,使环境教育从情感角度入手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孩子的心田。学习新动作、游戏、课中小肆还是放松活动,教师均以游戏的口吻进行,如在动作学习时,教师以“噘起小屁股,抬起小脑袋,弯弯身子伸伸腰,嘿咻嘿咻往前爬”的儿歌来形象化幼儿的动作要领,使幼儿在琅琅上口的儿歌中,兴致盎然地进行学习。幼儿在形象的游戏情节中,反复练习爬行,乐此不疲,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动物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动物的基本概念。

  2、发展幼儿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游戏磁带;2、各种动物卡片、挂饰若干;3、动物的家背景图。

  三、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

  以幼儿喜爱的动画形象狮王辛巴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①师:小朋友,如果你是辛巴你会怎样给动物分类,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分组操作图片,尝试给动物分类。

  ③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分类的理由,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动物的异同。

  3、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总结概括不同动物的不同特征,并形成概念。

  4、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调整。

  5、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与动物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属于哪一类?

  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

  6、游戏:动物找家:

  玩法:设置游戏场景。

  第一遍游戏:一名幼儿扮演猎人,其他幼儿挂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模仿动作,猎人来时,"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

  第二遍游戏:幼儿互换胸饰,增设难以归类的动物,增加游戏难度,让幼儿来进行猜测与比赛。

  7、知识扩展观看《动物世界》多媒体课件,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

  8、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科学活动:种子变变变

  生成背景:

  在生活区里放着石磨和石臼,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些古老的工具,磨豆浆是孩子喜欢

  的,因为老师事先把豆子浸软了,但是当我提供了干、硬的豆子时,孩子们发现的现象是

  不一样的,这里隐藏着一些科学现象,于是,我和孩子一起进行了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比较,找出最合适的使用工具,增强探索意识。

  2、能根据操作结果进行记录,并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对操作活动感兴趣,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1、 干、湿黄豆、稻谷若干(幼儿参与浸泡)。

  2、 石臼、石磨和擀面棒若干。全自动豆浆机一台。

  3、 记录表《“种子的变化”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比较干、湿种子的不同。

  引导幼儿看看、摸摸,讲述干湿种子的不同,为什么?

  (二)第一次操作:使用工具后观察种子变化。

  1、分别介绍石臼、石磨和擀面棒的名称及使用方法。

  2、幼儿操作,并观察种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3、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与发现:你使用了什么工具?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浸泡过的种子容易碎,所以磨豆浆一定要浸泡,而为稻谷蜕皮应该把稻谷晒干。

  实录:孩子们对这些古老但实用的生活工具显得非常感兴趣,因为生活中幼儿接触得不多,新鲜感非常强,第一次操作让孩子熟悉了这些工具,为下面的科学探究作好了铺垫。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按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兔妈妈打电话来说,秋天到了,他们收获了许多黄豆和稻谷,它想请他们的朋友到它家喝豆浆和尝到白白的大米饭,但不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做到,请小朋友来帮助它。

  2、幼儿猜测:你觉得兔妈妈使用什么工具最合适,才能吃到香香的豆浆?

  3、幼儿操作:

  (1)讲解记录要求。

  (2)幼儿操作并记录。

  实录:第二次操作让幼儿带着科学的问题去实验,通过记录把结果记录下来,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记忆,因为本次操作非常多样,共有12种,因此记录表在这里非常必要,而不是摆形式。

  (四)汇总记录结果,比较发现最合适的工具。

  1、交流、讲解自己的记录结果。

  2、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别统计成功与否。如:使用石臼成功的举手等。

  3、根据统计数字的不同发现最合适的工具。

  反思:本次活动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幼儿有效的实验得出了科学的结果,发现了米饭用干的稻谷和石臼最合适,而豆浆则用湿的黄豆和石磨最合适,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五)介绍全自动豆浆机。

  1、米饭、豆浆非常有营养,以前的人们就是利用石臼来使稻谷蜕皮,变成大米的;用石磨来磨豆浆,然后把豆浆烧熟后再喝。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已经发明了碾米机和全自动豆浆机。人们想喝豆浆,只要把浸泡的黄豆放进去,一会儿就能喝到香香的豆浆。

  1、 示范磨豆浆。

  反思:现代化设备的介绍为拓展孩子的思维起到了作用,也推进了科学活动中的技术演变,能引发孩子发明更现代科学的工具。

  延伸活动:

  品尝豆浆。发明更方便的工具。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在观察、探索活动中,发现灯泡发亮的电路和金属材料的导电现象。

  2.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质准备:

  1.教具:一块展示板(图一),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的图片各一。

  2.学具: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积木、钥匙、晨检牌、纸片等若干。

  经验准备:通过PPT对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1.导入:以问题的形式,激趣引题。

  (1)教师打开没有插上电源的录音机,咦,今天录音机出了什么问题?(“录音机没有电”、磁带坏了……。)

  (2)教师插上电源,验证幼儿猜测的结果。

  (3)师:电能让录音机转动起来,电还有什么用呢?(电能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电能使灯泡亮起来,电可以让电风扇转动……。)

  2.尝试:选择材料,探索灯泡发亮的电路。

  (1)师: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图一,在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样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是那二样?最好能说出理由。

  (2)师:这二样材料是不是真能让灯泡亮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3)幼儿尽情地操作,教师观察、鼓励、引导(图二)。

  (4)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用这个图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来(图三)。

  (5)师:你们用电线的一头与灯泡接上,另一头与电池的顶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灯泡触到和电池的另一头,灯泡就亮了。

  (6)师:是不是这样?这样连接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让我也来试一试?

  (7)教师有意选择金属丝不露的电线操作。咦!怎么不亮?

  3.发现:创设情景,操作中发现金属的导电性。

  (1)师:你们的灯泡都亮了,我的为什么不亮呢?

  (2)师:“小朋友,你们都认为是电线的问题,同样是电线,为什么这根电线可以,而这根电线不可以呢?”

  (3)比较二根电线的不同处。

  (4)幼儿比较操作,描述操作结果,大胆表述材料与灯泡是否亮的因果关系。

  (5)教师对幼儿的结论进行描述:“小朋友,你们都认为,电线露出金属丝接在电池上灯泡就能发亮,有塑料包着的电线头接在电池上不能使灯泡发亮。是不是这样?(6)教师再次设疑,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金属的导电性。

  师:出示杯子,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属)如果把它接在电池上,灯泡会不会亮?

  (7)幼儿操作,发现金属的任何部位都能导电。(图四)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8)猜想验证:再次探索

  ①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检牌、积木、纸片、钥匙,先等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电路后灯泡着?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

  ②幼儿操作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图一)。

  ③师**流猜想结果。

  教师对幼儿的猜测结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问,进行统计:(图五)

  提问语1:“晨检牌接在电路上有几个孩子认为亮的,几个孩子认为不亮,(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说明一共有几个孩子在活动?(16个)

  提问语2:“纸片接在电路上有8个孩子认为亮的,有几个孩子认为不亮?”

  提问语3:“钥匙接在电路上有1个孩子认为不亮,有几个孩子认为亮?

  ④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交流发现结果。(图六)

  4.拓展:提供电工用具,观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导电与安全的关系。

  明确操作要求。

  师提供电工用的钢丝钳、尖嘴钳、起子、活动扳手、.电工刀、电工小锤、电钻、电烙铁等:“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属材料?“

  5.活动延伸:

  师:那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做这个实验,找找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

  小百科:一般认为电灯是由美国人汤马士·爱迪生所发明。但倘若认真的考据,另一美国人亨利·戈培尔(Heinrich Gbel)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他亦在1810年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在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经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即时申请设计专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在实践中大胆操作探索,了解和发现磁铁同性相斥的现象。

  2、能合理想象,创编故事,大胆讲述。

  3、通过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学具:空心小磁铁每人2个,橡皮泥每人1小团,动物小卡片每人2张。

  2、教具:教师制作好的磁铁动物(小兔、老虎),视频展示台、电视机各一台,演示用的桌子一张。

  3、教师已编好《你追我逃》的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讲故事边操作磁铁动物玩具,引起幼儿对活动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大二班来了两位小客人,它们是……?(小兔子和大老虎)它们俩发生了什么事呢?

  2.放录音,教师操作表演动物玩具老虎追兔子,幼儿聆听观看。

  3.提问:师:小兔子被老虎追上了吗?

  幼:没有追上。

  师:老虎为什么追不上小兔子呢?

  幼A:因为小兔子跑的快。

  幼B:老虎没用呀!

  师:这里可藏着一个小秘密呢?有谁发现了吗?

  幼A:我发现小兔子自己会跑的。

  幼B:老虎追小兔子逃,老虎不跑小兔也不跑了。

  幼C:老虎和小兔下有东西。

  幼D:对,好象是磁铁,上次我在黑板上玩时也有过这样的。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看一看小兔和老虎到底是用什么做的?

  (评析:教师首先设置悬念,让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两个玩具身上。通过视听活动,以及教师诱导式的提问,使幼儿对活动中的磁铁玩具产生了极大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磁铁玩具小兔和老虎的结构。

  1、用视频仪向幼儿展示玩具的结构。请一幼儿拆开玩具拿到视频下展示。

  2、提问: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A:有磁铁。

  幼B:还有橡皮泥呢!

  师:这个玩具是怎么做成的呢?

  幼A:把一张动物卡片,插在橡皮泥上,然后把泥嵌在磁铁的洞洞里。

  幼B:先放泥到磁铁,再插上动物卡。

  师:到底用什么方法最好,让我们来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吧!

  (评析:视频展示玩具,让幼儿亲眼看到了玩具的结构,探索到了制作的方法,这是幼儿的一次自主活动。他们对老师的玩具十分好奇,很想马上知道是怎么做的。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探求知识的欲望十分强烈。

  三、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制作磁铁玩具。

  1、师: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制作需要的材料,小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做两个玩具,做好后可以玩一玩两个动物你追我逃的游戏。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和适当指导幼儿制作,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师: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才能用一只手操作,让两个动物一个追一个逃?

  (评析:整个环节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玩具。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但幼儿由于对磁铁的相斥特性不了解,好多人出现了困难。但是,只有当困难来临时,才能鼓励他们大胆提出疑惑,让幼儿继续深入探索磁铁的秘密。)

  四、针对幼儿存在的困难,重点帮助解决幼儿操作中的难点。

  1、师:有谁在操作中碰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帮助解决!

  幼A:为什么我的小蝴蝶一下子就被熊抓住了?

  幼B:是不是你的磁铁贴反了?

  幼C:我刚才也是这样的,后来我把一块磁铁反过来做,就对了。

  2、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会导致两个小动物吸起来或一直碰不上头这两种不同情况发生呢?因为磁铁有它的一个秘密。是什么秘密,谁知道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屏幕。

  3、教师在视频下向幼儿展示两块磁铁“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效果。

  (评析:在活动中幼儿大胆交流着自己的探索过程,这也是一个幼儿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学习的好机会。视频展示的`效果很好,让每位幼儿都看到了磁铁的秘密,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为

  幼儿继续完成制作有了知识准备。)

  五、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1、师:现在小朋友可以继续做,已做好的小朋友可以自己边玩边编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

  2、开展讲故事比赛。鼓励幼儿勇敢地上来表演操作磁铁玩具讲故事。

  师:讲故事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希望大家踊跃参加。参加比赛的选手自己准备好表演的玩具。本次比赛人人有奖。

  3、对幼儿的积极表现进行表扬,授予“优秀表演奖”“小能手奖”“聪明宝宝奖”“好故事奖”等。

  (评析:活动进入尾声,讲故事比赛活动又一次把幼儿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人人有奖的评比活动使幼儿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自信,情绪愉快,表现积极,让幼儿做了一回小主人,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六、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在语言活动区继续边玩边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2、在科学活动区投放一定数量的磁铁供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其他特性,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兴趣。

  活动评价:

  整个活动将“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创新思维”三者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看一看、做一做、讲一讲的活动中,引发

  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大胆创新。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并且始终以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使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活动中,幼儿情绪愉快,思维活跃,激发了幼儿对自己的自信,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此外,活动的延伸的安排,让一些对磁铁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进行探索。也给那些胆小害羞的幼儿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影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活动旨在和幼儿一起探索光影变化的奥秘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乐;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让幼儿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引导幼儿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活动,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发现“物体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

  3.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关。

  【活动准备】

  多媒体、台灯、小熊、各种形状纸、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影子的产生,通过演示发现影子与光和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只小动物,看看是谁?(小熊)

  演示1.(开灯)看墙上有什么?(小熊的影子)。关上灯,还有影子吗?为什么没有?(没有光,就不能有影子)。

  演示2. 开灯有光了,我把小熊放在台灯后面,看墙上有小熊的影子吗?为什么没有?怎样让它有?为什么?(只有小熊在前面挡住光,才会有影子)。

  小结:没有光就不会有影子;只有光,没有东西挡住光,也不会有影子。影子是怎么来的呢?只有物体挡住光,才会有影子。小熊挡住光就有小熊的影子,小朋友挡住光就有小朋友的影子,老师的手挡住光就有手的影子。

  请小朋友站起来,找一找自己的影子,伸伸手,跳一跳。请小朋友说一说,还有什么光能照出影子。(太阳光、月光、烛光、火光等都能照出影子)。

  二、改变光的位置,或者改变物体的位置与姿势,观察影子的变化。

  (出示小熊)先在背后照,看到影子了吗?我再举得高一点照,影子变了吗?为什么?在离他近一点地方照,看到影子了吗?我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照?影子变了吗?为什么?

  小结:光的位置变了,影子就变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组装书架的过程,学会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方法。

  2.在多次操作尝试中掌握连接的操作要点,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连接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2人提供一组书架,按幼儿人数准备若干组多用三合一书架。

  2.PPT演示:操作材料示意图、操作步骤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以生活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1.师:再过两个月,小朋友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进入小学,你们会有很多书。(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这个大哥哥是怎样整理、收放他的书的?他把书放到哪里了?加深幼儿对书架用途的感性认识。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书架的拼接方法

  第一环节:观察感知——了解书架的基本构成。

  1.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小书架。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小书架是用什么做的?

  2.师:这些塑料板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随机出示7块板的分解示意图,引导幼儿认识书架的底板、前板、后板、隔板。)

  3.师:这个小书架一共由几块塑料板组成的?(7块。)

  第二环节:操作探索——掌握拼插连接的操作要点。

  第一次操作:自选2块塑料板,尝试进行连接,重点引导幼儿找到凹槽及凹槽的开口处。

  1.师:这些塑料板之间是靠什么连接起来的呢?我们先来试试其中2块板的连接。请每个朋友去挑选2块塑料板,试试看,能否把它们连接起来。

  2.幼儿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连接的? (幼儿介绍.教师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凹槽处。)

  4.师: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几块板上也有这样一条条凹槽的?(底板、前板、后板。)

  总结:原来塑料板之间就是通过这些凹槽来进行连接的。

  5.师:找到了凹槽,怎么把板插进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找到凹槽的对接口,即开口处。

  (评析:在观察书架的基础上引出主要问题——“这些塑料板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以此激发幼儿主体建构的内在积极性,为幼儿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气氛,让幼儿在一个明确的任务环境中,自信地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次操作: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拼接完整的书架。

  师:找到了这个拼接的秘诀,那我们也来试着拼一个完整的小书架,好吗?这次的任务请2个朋友合作完成。

  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刚才拼接的时候,你遇到什么困难了? (与幼儿探讨失败的原因,教师随机选几个典型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

  ① 隔离板倒置。讨论:你觉得这个书架问题出在哪儿?

  ② 缺底板,装不进去。

  讨论:底板应该在什么时候装?(视频演示。)

  师:看了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拼接书架第一步要做什么?

  ③ 前板或后板装不进。讨论:谁有好的方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拼插连接时必须同时对准凹槽的4个口子(图片演示。)

  (评析:不给幼儿任何安装步骤的提示。目的是让幼儿在充分讨论、尝试失败中学会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经验获得比直接手把手地教给幼儿来得更为深刻,更为有效,正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4.总结拼接书架的整个过程。

  师:原来拼接书架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是我们要掌握方法。第一步首先要做什么?第二步呢?……(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安装图示说明。)

  第三次操作:比赛拼接书架,感受成功的快乐。

  1.师:好,现在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拼接好书架。

  2.师:今天我们学习拼接的是3格书架。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几格的?(4格、5格、6格、甚至更多的,拼接起来,难度也不同哦。我们还可以去尝试挑战。)

  (评析:通过问题讨论、观看录像,幼儿对书架拼接有了一个完整的经验梳理,这时采用比赛的形式提高操作要求,既是对幼儿认知、思维、合作能力的又一次挑战,同时也能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第三环节:经验拓展——感受拼插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在我们生活中,除了书架,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呢? (结合幼儿回答随机出示图片,如:花片积木、杯盖与杯子、木凳、中国馆的构造等等。)

  (评析:通过生活中多种拼插连接的物体的再现,让幼儿充分感受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延伸探索,使整个活动形如流水,一气呵成。)

  三、结束部分:寻找生活中的连接现象

  师:拼插连接只是连接中的一种方法。关于物体的连接,还有好多种方法。今天就请大家回去找一找哪里有连接?是怎样连接的?这些连接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